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2021-05-25 10296 教学改革论文

0引言

根据大学新一代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被列为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搞好此项改革,2011年4月,我校专门成立了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组,先后调研了军内外十余所重点大学,通过Internet查询了国内外有关院校电子系列课程的教学情况,对我校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课程内涵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此外,我们还邀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认真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对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的课程改革基本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校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重新确立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

1教学改革的总体考虑

按照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文件精神和基于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着眼于为初级指挥军官培养宽厚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跨领域的专业理解和沟通能力的教学目标,按照有利于学员思维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员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兼顾知识结构完整性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思路,精心设置我校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的课程模块,贯彻落实“以学员为中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合训学员打牢比较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达到宽厚复合的工程技术基础教育目标。根据以上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综合考虑初级指挥军官必须具备的电子类工程技术素质,我们面向全校合训本科专业开设了两门电子类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传授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电子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模拟集成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数字逻辑基础、组合与时序逻辑电路、可编程器件及应用、数模/模数转换电路等。工程实践(电子类):学习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和测试方法,教学内容包括电子小制作的方案设计、计算机仿真、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焊接技术和电路测试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各种常规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2.1确定课程的改革方案

以技术发展进步和应用需求为牵引,全方位、多角度地科学设计课程架构,抓好课程内涵建设,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努力实践“以学员为中心,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的具体改革思路如下。

(1)教学内容方面。注意处理好3个“关系”,把握好时代性、实践性和系统性3个“原则”。一是注意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既充分纳入电子技术的经典内容,又能及时反映电子技术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合理选择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二是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工程实践应用的关系,在介绍理论内容时多强调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背景,在介绍实践内容时多注意理论的指导作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本质特征;三是注意处理好本门课程与前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既坚决避免内容重复,又充分满足后续课程需要,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无缝连接”,体现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2)教学手段方面。着眼“塑造精英”,倡导“学为主体”,大力推行符合学员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从“知识为本”向“能力为本”转变,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为主向“知识获取”为主转变,教员角色从教学的“主演者”向激发学员探索创新的“主导者”转变,考核评价方式从传统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为此,教员要积极钻研并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努力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员的指导作用,切实加强教员与学员的深层次互动,并通过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一步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员可以采取学导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牵引式和精讲多练、自主实验、理论与实践融合等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使用Multisim等EDA仿真工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适应性,全面提升教学效果。

2.2全面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

将“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两门课程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一门课程,在课时上也做相应的调整。整合之后,总学时为50学时,课时分配如表2所示。两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1)模拟电子技术,介绍二极管和三极管两种器件的特性;以共射放大电路为主介绍单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反馈概念及运算电路为主介绍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2)数字电子技术,逻辑代数基础部分侧重常用公式和定理的应用、波形图的绘制、以卡诺图为主的化简方法等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转换。集成逻辑门电路以介绍TTL门电路为主,弱化各种门电路内部工作原理的细节介绍,举例说明OC门和三态门的应用以及引脚的处理。组合逻辑电路部分介绍常规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思路,强调常用MSI芯片的使用及设计。时序逻辑电路部分侧重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集成计数芯片的使用和设计、寄存器的工作原理以及555典型电路的应用。

2.3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改革试点

加快建设功能齐全、资源丰富的课程教学网站,做好网站维护和更新,从而为课程学习提供丰富、便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保障;积极引进先进的电路仿真辅助教学软件,搭建先进的电路仿真平台,拓展学员的实践空间,弥补实践课时严重不足的缺陷;依托学员科技创新活动,利用各种实践平台,鼓励学员开展创新课题研究,增强自主学习兴趣;积极组织学员参加各类设计和竞赛,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和学员创新实践平台,引领学员开展自主学习,鼓励其参加各种创新竞赛,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实验的改革中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以改善实验条件为保障,以因材施教为核心,根据学员的不同层次,建立了三级实验教学平台:基础型,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提高型,学员可结合各部分理论知识,有选择性地完成带有一定设计性的实验;综合型,学员可结合本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并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利用[4]。为提高学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在实验报告及实验考试中相应增加对原理部分的讨论,而在理论课程的试卷中增加相应的实验技术和手段的试题。

3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1)目标明确。本项目改革的目标是基于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着眼于为初级指挥军官培养宽厚的工程技术基础,建立符合我军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体系;经过此次改革,把我院工程技术基础(电子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使之在军内处于领先水平。

(2)特色鲜明。本项目的改革方案建立在我们认真总结和吸收以往电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之上,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最大特色就是开创性地将模拟电子电路、数字逻辑电路和电子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更新,使我院“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水平处于全军院校的前列。

(3)重点突出。①突破以往的课程设置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组合和分割;②用现代的观点优化重组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形成新的内容体系;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体现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要求。

4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每个学员的学习和创新潜能。课堂上通过启发式、研究式、问题牵引式教学,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引导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强调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增强学员的工程意识;广泛采用计算机仿真、多媒体动画、网络资源和作业、思考、阶段测验、辅导等多种教学手段,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一帮一”“结对子”等方法促使学员共同进步。

5结语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得其要领;教学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调合作,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将随着我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继续推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在仿真软件的应用上、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进一步强化,以期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作者:徐志军 黄颖 潘克修 胡冰新 陈姝 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