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后期病害防治措施分析
1水稻中后期常见的病害类型
1.1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是水稻中后期的常见病,属于真菌类病害,一般在水稻的苗期、长穗期较为多发,最初感梁部位为茎秆底部叶鞘,随后逐渐蔓延至叶片部位,甚至后期在水稻稻穗的顶部可见病斑。水稻茎秆底部的病斑较多,呈暗绿色,由小病斑不断扩散、感染至大病斑,导致出现叶片枯死的现象,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对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非常不利。
1.2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害传染性较高,主要通过空气中的气流进行传播,长期以来困扰着水稻种植行业。稻瘟病的危害程度与种植水稻外部环境及品种密切相关,水稻一旦出现稻瘟病可能引起严重减产,甚至颗粒无收。根据病菌侵入部位和侵入时间不同,稻瘟病主要分为叶瘟、穗颈瘟、节瘟等,以下主要对叶瘟、穗颈瘟进行介绍。
1.2.1叶瘟从水稻的分集到抽穗期,病菌侵染叶片后会产生色泽及大小不同的病斑,且根据水稻品种的叶龄、抗病性而病斑有所不同。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急性型:病斑为圆形、椭圆形水渍状,颜色呈暗绿色,可见灰钯霉层,此类病斑较为常见,预示着稻瘟病的流行。慢性型:此类病斑出现较多,初期侵入点为暗绿色,随后逐渐发展为棱形病班,边缘有褐色,中央为灰色。褐点型:这类病斑多发生在植株下部的老叶或抗病品种上,表现为有稍大或针头状的褐色斑点在两叶脉中间。自点型:病原菌入侵感病品种的嫩叶后,形成圆形且为白色的病斑。
1.2.2穗颈瘟一般在水稻抽穗后,在小枝梗、穗轴和穗颈处可见病斑,病斑呈黑褐色。穗颈瘟发病初期为褐色水渍状小点,随后病斑围绕穗轴自由伸展,并可见灰色霉层,穗颈较重且发病早的情况下可能形成白穗,穗颈发病较晚时会导致秕谷增多,严重时水稻不能结实。
1.3稻曲病
稻曲病也是水稻在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常见病,该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对水稻的稻粒危害较大,病情严重时会将稻粒变成灰黑色,若不及时处理致病真菌,会通过空气中的气流进行传播,使水稻后期的生长受到影响。
2水稻中后期病害的专项防治措施
2.1稻纹枯病
针对稻纹枯病的发生机制和发生特点采取防治措施。一般发生水稻发生稻纹估病后,应立即喷洒5%井冈霉素150~200mL/667m2,30%已唑醇10~13g/667m2或15%三唑酮40~50g/667m2等药物。在特殊情况下,需进行秧苗移栽,但必须消除和销毁真菌的菌核后再进行移栽,以防止该病害的再次发生[2]。通常在灌溉水稻时,尽可能采取浅湿结合的方法,逐步补充水稻的水量。在水稻肥水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氮磷钾肥料的用量,不能过多或过少,以确保水稻的正常生长。
2.2稻瘟病
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一般在栽培阶段和发生病害后进行。在水稻的栽培阶段,科学的肥水管理有利于预防该病,在稻瘟病的发病初期应合理控制使用氮肥。同时,在稻瘟病发生之后,应加强疾病控制,提高警惕,为防止稻瘟病的扩散,应对周围的稻田喷洒药剂。通常选择稻瘟灵40~80mL/667m2,75%三环唑25~30g/667m2或80%多菌灵60~80g/667m2,等为防治稻瘟病使用的主要药物,针对稻瘟病的不同症状和不同部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药剂喷洒,并根据稻瘟病的严重情况决定喷洒次数。2.3稻曲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应从源头抓起,为防止病害的发生,一般要选择无病稻田或无病稻种。通常稻曲病发生之后,可喷洒20%烯肟菌胺20mL/667m2、5%井冈霉素150~200mL/667m2或15%三唑酮40~50g/667m2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选择移栽水稻,将病菌的菌核清除干净之后进行移栽,可使病害的危害范围降低。
3水稻中后期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3.1选择优良抗病品种
近年来,笔者在长期调研中发现,目前在抗病方面较好的水稻品种主要有丰优516、吉粳88号、新秋光、通88-7和通9236等水稻品种,但上述品种并不能完全抗稻瘟病;在连作土壤中,上年栽培中残留病菌对相同品种的侵染概率会高于不是同一品种55%左右,因此建议在水稻种植时采取品种轮作方式。
3.2合理施肥
在水稻施肥中应采取“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原则。在旱耕时可一次性施入30t/hm2腐熟农肥;在水稻前期施肥时,建议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法,合理搭配施入尿素、磷酸二铵、硫酸钾,氮:磷:钾比例为2∶1∶1.2;追肥应根据苗情合理施分集肥、穗肥。同时,应注意控制氮肥施入量,降低稻瘟病发病率。
4结语
了解水稻生长中后期一些常见病害的种类是更好地进行水稻病害防治的关键。同时,针对病些常见病害的发生机制和发生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而对于稻瘟病应根据其发病年限、发病时间及发病程度等决定防治措施。此外,要加强管理水稻的生长环境,保持田间耕作整齐,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保障农民利益。
作者:郝义行 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桥镇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站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