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理论诠释研究

2021-05-25 19591 低碳经济论文

低碳概念反映出人们对于传统高排放、高污染、高消耗发展方式的排斥,转而去寻找低(零)排放、低(零)污染、低(零)消耗的生活、生产方式。这种理念在当下社会极端天气和恶劣气候频发的前提下更加引人注目。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低碳发展,是引领经济新常态、践行生态文明、实现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有机统一的战略举措,必将掀起一场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核心要素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

低碳经济最初源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一篇演讲之中,后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而广泛流传。潘家华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消耗更少的资源,排放更少的碳与污染,而产生更大的产出,一方面代表着生产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意味着人文观念的普及。低碳并不是一个相对或绝对的概念,事实上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改善人们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一种手段。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低碳经济是一种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先进发展方式,包含两方面内涵:第一,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低碳化,包括生产、交换、分配;第二,消费体系的变革,促进整个社会消费低碳化,打造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体系。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改进,低碳经济需要通过突破制度约束和技术瓶颈两大障碍得以实现,因此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的竞争就是优化制度和改善技术水平两方面的竞争。

(二)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全新探索,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阶段性三大特征。

(1)先进性。与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和“高性能、高产出、高效益”等“三低”、“三高”特征。与以往相比,现在更强调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不影响人们生活模式的前提下,还能显著提高居民生存和生活质量,具有先进性。

(2)创新性。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以GDP论英雄,而忽略了对于环境、幸福感等的考量。低碳经济模式下,将碳排放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其技术创新、制度变革、政策改善等提供动力。如此一来,必将全方位的改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态度,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加强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

(3)阶段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阶段性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从高碳经济转向低碳经济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层层改善;第二,当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得到改善时,我们又会设定新的发展目标,新的更加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成为我们下阶段追求的目标,因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阶段性。

(三)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

低碳转型涉及两方面的内涵:第一,能源结构的优化;第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结合环保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双重要求,笔者认为低碳经济包含以下四个核心要素:

(1)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均收入、城市化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完全不同。一般而言,经济社会发展良好会对低碳经济构建产生刺激作用,对于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也会提高,同时低碳经济水平提高也会反向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因此对待低碳转型的需求也不太一样。发展中国家不仅要谋人文发展,还要保经济,压力更大,而发达国家本身技术实力较为雄厚,因此执行起来相对容易一点。

(2)低碳技术。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推行器,加大科技研发、推动技术进步是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尝试的事情。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改善高耗能产业的实施运营技术,如石油、化工、钢铁、轨道交通、建材等。通过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力度,才能有效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实现经济“弯道超车”。

(3)消费模式。作为最普遍的社会现象,消费模式能否改变对于低碳社会能否形成至关重要。消费是一切活动的最终体现,包括能源消耗、碳排放等都受到消费活动的引导。而低碳化的消费模式自然能在很大限度上降低碳排放,倒逼改革,从源头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因此,探究一国的消费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窥探其低碳经济的真实运转状况。

(4)低碳资源。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没有资源就没有一切。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一切低碳化的活动包括技术进步都是为低碳资源而服务的,包括可再生资源,生态资源,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等。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坏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这样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它特别强调生态经济的合理性,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以单纯追求经济产出为目标,融入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关注国家主权、代际公平、生产效率和环境承载力等多项内容,并有机的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相结合、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统一。低碳发展强调的是碳生产率的提高,碳排放量的降低,追求自然、社会、环境与人的和谐相处,实质上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碳代谢、碳循环与碳足迹理论

碳是有机物构成的基础元素,以特殊的方式在生物库和非生物库中循环流动,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共同构成“碳循环”。大气圈中,碳主要以2CO的形式存在,来源于动植物呼吸及尸体腐败、有机物燃烧、火山喷发、海水溶解的再返还等途径,又以海水吸收、岩石风化、植物呼吸作用等途径脱离大气;水圈中,主要就是海水的溶解与再返还循环往复;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生物圈中,碳通过生物或非生物库流入生物圈,部分流入岩石圈。整个过程周密复杂而又条理有序,共同构成了碳循环,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碳代谢遵循客观规律,保证了碳循环的顺利进行。作为重要的碳管理工具,碳足迹理论最早源于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一项产品或服务在其发挥作用的整个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现在也指某区域或个人的2CO排放量。碳足迹分为两块,一是直接性消耗,二是间接性排放。

(三)碳排放脱钩理论

“脱钩”又称解耦,指尽早让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物理量之间的响应关系解除。在经济领域,刘传江认为其主要是用来分析资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物质资源消耗比率与经济增长比率相比相同或更高,第二个阶段物质资源消耗比率与经济增长比率相比变小,呈“倒U”型趋势,这就是脱钩发展理论。历史表明,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都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这三个倒U型曲线都意味着碳排放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别代表着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碳排放总量由上升向下降方向转变的过程。因此,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三个倒U型曲线可分别代表碳排放强度脱钩、人均碳排放量脱钩与碳排放总量脱钩等三种脱钩状态。只有这三项脱钩全部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强脱钩才能最终实现,这也是低碳城市发展的目标。

(四)3E系统理论

3E系统理论主要是指经济系统、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不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同时又相互制约。学者们为从统一整体的角度研究3E系统,探求综合平衡而又协调发展的模式,已经做出了很多尝试,并建立了很多模型,如SEA模型、CGE模型、MARKAL模型等。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战略(尤其是能源工业)制定长期性决策,对3E模型的定性及定量化研究至关重要,并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功效:第一,优化工艺流程,并对其产品生命周期费用进行量化分析,有利于控制成本;第二,对生产流程的污染情况进行及时、综合评价,有利于环保意识增强及生产过程优化;第三,对未来能源发展状况进行宏观预测,并能够审时度势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及时调整及优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第四,通过建模定量化碳排放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现有技术水准下减碳潜力,有利于政府部门针对性的制定政策。

(五)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理论

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有5种含义:开辟新市场、创造新产品、研制新方法、获得新供应商、开创组织新形势。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彼得•德鲁克丰富了对创新理论的认识,认为其可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种模式。技术创新就是资源到产品的新开拓,包括从少到多和从无到有两种;管理创新就是通过更先进的管理理念、更合适的管理机构及模式,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产出的双丰收。随着经济生产率的不断提高,现代学者又在彼得•德鲁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了技术创新理论,而且又提出制度创新理论。技术创新不再单指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是一个复杂且又一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售后及管理等一系列进程,而且技术创新能力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碳经济的建设要以技术创新理论为指导,其发展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而制度创新却是规则体系的改善,通过适时的变革制度可以引领人们运用更先进、更合理、更有效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适应。制度创新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进步。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突出技术创新功能,还要积极进行制度变革,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六)隧道效应理论

库茨涅茨倒U型曲线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

(1)经济起飞期,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

(2)转折期,环境污染达到顶峰逐渐开始下跌;

(3)稳定期,经济增长放缓同时环境污染也开始降低并逐渐趋于稳定。2CO不是污染物,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同样符合这一规律。从全球角度来看,发达国家大多已经位于第二、第三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大多还处于第一阶段。所谓隧道效应理论,就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能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在半山腰另寻捷径,穿越隧道而行,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成果。然而这一理论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实现的,其需要下列条件:第一,人为的技术转移,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吸收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国情况整合吸收;第二,资金支持,需要世界银行或区域性银行给予信贷及融资支持,必要时还可从发达国家取得优惠性贷款;第三,培养人才,培育人才梯队建设,并对其进行专门培训,输送其进入发达国家学习;第四,提高自主研发水平,积极申请专利,形成国家内部专属性研究成果;第五,需要变革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加强制度保障和低碳约束力。

三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对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评价,已经有了很多学者进行研究。庄贵阳等人通过介绍什么是低碳经济,从投入产出、消费和政策方面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郑林昌、唐笑飞等人从衡量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入手,通过AHP法,从不同省际之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进行比较;胡大立、丁帅介绍低碳经济的具体含义以及产业链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其符合评价原则的评级指标体系;李晓燕、邓玲根据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全方位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灰色模糊数学分析方法以及主成分因子分析,从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四个中央直辖市为例进行评价分析;付允等人通过分析其经济、社会以及内外部环境等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其他五大体系做支撑;马军等人以东边的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六个城市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将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关预测分析;付加峰等人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通过省与省之间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与国外研究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优化和分层组合原则。关于如何评价低碳经济,首先必须要能够如实反映其经济发展的水平,能够覆盖到各个方面;其次要保证指标选取的独特性,不能相互混淆重叠,争取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最优化。同时要能够进行指标的分层,清晰合理的构建评价指标,使系统最优和层次化相结合。

(2)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对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仅要能够正确总结概括低碳经济系统的层次、各个环节,正确揭示低碳经济的特点、性质,还要能够方便计算,对于各个评价指标要能够做到简便、容易操作,力求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现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特点。

(3)综合性和代表性相结合原则。作为一个有机发展的整体,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成的,因而要体现低碳经济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主要特点和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同时,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评价指标,使各指标之间不重复,容易操作使用。

(4)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原则。低碳经济的建设过程是动态的、可变的,不是静止的,因而要从动态的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方面去衡量。动态的可比较性主要是指低碳经济在时间上是具有动态的比较性;横向可比较性则主要是指不同城市之间,在同一时间节点,其低碳经济评价指数数值的比较,用来衡量不同城市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程度。根据动态性和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应该要符合国际通用的指标选择要求,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的相关要求,确保选取评价指标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对于低碳经济指标的选取,以及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具备可比性和可衡量性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可量化性,能够采用定量分析,若很难量化某些评价指标,则可以将其指标进行分层,在定性的基础上,进行量化,确保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二)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低碳经济是对经济的发展方式的一次全新改革,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化,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减缓全球温室效应,防止气候变暖的加剧,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从最初的资源到最终的消费市场,来构以及上文中对于低碳经济的介绍,整合国内外学者如庄贵阳、潘家华、任福兵和吴青芳等人的研究成果,充分按照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原则,来构建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指标如下:

(1)低碳能源指标。低碳能源指标主要是指对碳能源的资源要素禀赋以及对能源的利用情况。近年来关于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成果最为密集的就是能源结构方面。低碳能源的指标主要包括一次能源中零碳能源所占比例、煤能源中清洁煤所占比例、单位能源消耗和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因子四个核心指标,其中零碳排放的资源主要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指标关注的主要是能源结构和零碳排放的资源。

(2)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低碳产业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单位GDP碳排放、单位GDP能耗两个重要指标。单位GDP碳排放主要是用来说明与经济增长挂钩的相对值,产生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降低单位GDP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则能减少资源的消耗,更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GDP与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结合起来,更能够直观的反映资源的利用状况,一国(或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的低碳技术水平。单位GDP能耗反映能源的消费水平和节能降低消耗的状况,指产生万元GDP要消耗的能源,一次能源供应总量除以GDP,单位GDP能耗主要用来说明一国(或经济体)对于资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变化。

(3)低碳社会消费指标。低碳社会消费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消费的碳排放、生活碳排放以及消费品的低碳标志比例。庄贵阳等人指出碳消费水平主要是从消费的角度去衡量一国(或经济体)对于碳需求和排放的水平。虽然影响碳消费模式的因素很多,但是人均消费碳排放作为一个综合指标,衡量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依据GDP中的最终消费比例(即最终消费率)、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等指标来计算。考虑到本国(本地)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生产的产品和服务都属于居民(政府、家庭部门包括在内)的最终消费支出,人均消费碳排放水平用人均碳排放水平来代替。

(4)低碳废物处理指标。低碳废物处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主要是指无害化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占总垃圾量的比率。具体计算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数量÷总垃圾量×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是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数量占总的固体废物产生数量的比率。具体计算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数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00%。

(5)低碳社会环境指标。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交通、能源、建筑、环境等多方面,都需要构建低碳的社会环境,形成全新的产业链模式,既不损害环境,又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形态中较为高级的形式,低碳社会环境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类的发展指数、人均拥有的住房面积、人均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车数量、低能耗建筑所占比例以及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普及程度。其中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提出来的,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对传统的GNP指标进行挑战。在人文发展报告中,人类发展指数主要包括预期的寿命、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得出综合指标。

(6)低碳技术指标。要发展低碳经济,必然离不开低碳技术的发展。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低碳能源技术(对能源中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对现有能源的改造)、减碳技术(利用节能减排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低碳技术指标包括:热电联产比例、R&D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温室气体捕捉与封存比例。

作者:李晖 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