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方法的文本对应探析

2021-05-25 12840 文学批评论文

近些年,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丰富,文学批评方法的使用规律和技巧的应用性探索也随之发展,本文将研究批评方法和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及使用方法。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是读者对作品的再加工过程,但这不是随意的,文学意义和价值的分析应建立在合适的理论和方法之上,读者在阅读分析时需要找到对应的理论方法。

一、从文本出发

阅读的主体是作品。在变化的外在条件下,作品呈现出相对稳定性,依据各个篇章之间的关系及各部分内容与作品整体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理解,是最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结构主义,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系统符号,只能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整个系统的关系来理解。这种应用在语言学上的理论与文学作品的分析相当吻合,它也是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的精髓。形式主义对于从整部文学作品出发分析文本也是合适的,它以文学语言形式为批评对象。它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是固定不变,而内容是不定的,基于整部作品的大方向不变,可以从不同的内容进行阐释得到相对完整的文学性。雅各布森提出:“文学科学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既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特性。”[1]形式主义批评方法正是用“陌生化”理论来实现文学性。文本中的各种修辞方法,就是作者把普通语言进行陌生化的方法。多种多样的修辞使作品的内容变的新奇形象使读者在熟悉又陌生的语境中体验作品的文学性。

二、从作者出发

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正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叙事过程,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就是跟着作者的思想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这时我们需要心理学分析理论和叙事学理论。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观点是,“俄狄浦斯”情结是事艺术创作的原始动机。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俄狄浦斯情结,这也是作家日后创作的动力,该理论冲破了单纯的理性分析,更人性化的从作者内心出发,分析人物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规律,实现作品的文学性。作品是作者艺术表现和思想历程的实现,当代作者在实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却尽力避开对作品人物的绑架,人物能够引起读者的爱憎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不管叙述过程用“我”还是“他”,作者看似局外人,然而这些看似客观的人物实则都隐藏了作者内心的幻想。心理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找出文本发展和人物性格形成的真正原因。叙事学理论也是有助于读者跟随作者前行的理论方法。费什说:“我们在阅读或复读时不可不涉及作者的意图,不可能不假定我们所读到的符号是有意识的,有目的地写出来的,否则对意义的解释就不可能发生。”作者的创作是文本实现文学意义的基础。不管是作者直接控制文本,或是以描述代替叙述,还是作者表面上的消失,其实作者都在影响着文本的发展。要在看似没有作者的文本中深入理解作品,首先要看清作品的形式,还要结合作者写作时的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这些恰恰是叙事学理论所研究的。叙事学理论方法可以很好的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理清作者的写作意图,确定文本的文学意义。

三、从读者出发

文学作品的完成不光要有作者的创作和作品的呈现还需要读者的阅读。相同的作品在不同读者眼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接受—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来重新设定作者作品读者的定位。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重要的一点是“期待视野”。阅读文本之前,读者自身的特点形成了阅读要求,这种思维模式产生的效果有时会跟作品发展同步,有时会矛盾,这种契合和反差推动了阅读发展,也是发掘文本意义的必然过程。“召唤结构”是该理论中的又一项。作者留出悬念或空白向读者发出召唤,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和回答,正是这些不确定性使文本有了广阔的意义。然而文本的意义虽然丰富,却不是离谱的强加的,这可以用“隐含读者”来解释。它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理想读者,理解作者的预先构想,是读者阅读的标志线,引领读者走向预设的范围,有了隐含读者,作品的意义就可以在相当一个范围内不会太过偏离。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价值在于应用,深入了解哪个具体方法更适用于哪些特定文本,哪个方法针对于文本的哪些特征,是十分实用的,有助于高效准确的分析文本的文学意义。

作者:张陆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