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绩效管理体系有效性研究
绩效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绩效管理解决问题,促使企业绩效提升;无效的绩效管理反而产生问题,降低企业绩效。在现实管理中,绩效管理的成效状况也并不乐观:相关调查显示,成功运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不足10%。那么,如何避免企业绩效管理陷入无效的窘境,而使绩效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呢?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和了解,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一、确保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三项前提条件
(一)企业管理层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绩效管理,把企业的各项绩效指标纳入战略框架
企业管理层必须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
1.企业内外环境分析;
2.战略的制定;
3.战略的实施;
4.测评与监控。一旦企业管理层有了这样的认识,绩效管理才有可能获得企业管理层的全面支持并得以有效开展。绩效管理体系是否有效,需要用是否促进企业战略目标达成来衡量。为此,在制定各项绩效指标时,就必须把绩效指标纳入企业战略框架,使之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如果不能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就会盲目地制定绩效管理方案,盲目地制定绩效指标及考评标准,甚至为了考评而考评,使得考评的结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背离,无法对各项绩效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设置,更无法对各项绩效指标定出合理的考评标准。
(二)全体员工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的正确理念应该是:以客观绩效为着眼点,以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为准绳,以持续沟通为纽带,以必要的措施为保障,促进员工与企业达成目标上的一致,不断地提升员工绩效,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绩效。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逐步被认识的,同时也在绩效管理实践中反复被证明是有效运行绩效管理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企业是否已经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主要看这个企业的各级人员包括高层领导、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员工对于绩效管理的理念是否都有正确的认知和领会。
(三)完善企业的基础管理
在一个没有管理基础的企业推行绩效管理,就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盖楼一样。而这个“地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清晰。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离开这一导向,绩效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如果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清晰,绩效管理活动就会迷失方向。
2.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岗位职责。企业内部清晰的组织结构、员工之间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各部门、各岗位设定绩效指标的前提。否则,如果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混乱,就无法把企业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以至各个员工。在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下,还需要进一步确立明确的岗位职责,科学地划分岗位间责权大小和分工范围,这样在具体考评中,就有的放矢、有标准可依,否则责权不明确就容易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影响企业效率。企业没有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分工,关键绩效指标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绩效管理也就无法有效实施。
3.要有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却没有能力提供相应数据来反映指标的完成情况,最终使得绩效管理无法实施,这是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此,企业在决定开展绩效管理之前,最好先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准确收集相关的绩效信息和数据。
二、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三项原则并务必处理好七个注意事项
(一)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
1.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考评方式。开展绩效考评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在选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考评的目的、对象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考评方式。常用的绩效考评方式有目标管理(MBO)、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计分卡(BSC)、360度、行为锚定法等等。这些绩效考评方式各有侧重,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甚至很多情况下需要结合使用。例如,BSC通常需要与KPI结合使用,可以利用KPI的方式选择BSC四个维度的考评指标。即使在同一企业,对于不同的考评对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绩效考评方式。例如,部门绩效考评可以选择BSC、MBO、KPI等考评方式,一般不适用行为锚定法;员工绩效考评可以选择MBO、360度、行为锚定法等考评方式,而过于简单的个人岗位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岗位则不适用BSC等考评方式。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采用不同的绩效考评方式。在企业的初创阶段,选择目标导向的MBO考评模式可能比较合适。在成长阶段,企业则可以采取基于KPI的绩效考评模式。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则应在原来的绩效考评模式中加入BSC。企业到了老化阶段,在绩效考评方式的选择上,不仅应该考虑如何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还应该把对人的考评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对各个层次人员的绩效考评,为企业选拔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所以应在原有绩效管理体系中加入360度考评。
2.制定绩效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制定绩效指标是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则应遵循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代表的是Specific,意思是指“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意思是指“可度量的”;A代表的是Attainable,意思是“可实现的”;R代表的是Realistic,意思是指“现实的”;T代表的Time-bound,意思是指“有时限的”。
3.实施绩效管理应该努力做到脉络清晰、简明扼要。绩效管理与每一个员工的利益相关,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充分参与。复杂的绩效指标和管理办法很难让员工乐于参与其中,在造成管理成本加大的同时,最大的危害在于最终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所以,绩效管理必须贯彻简约化管理的思想。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与矛盾,实现客观、公平与公正,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习惯性地陷入求全责备的误区中。盲目的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制定了长篇大论的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了大量的绩效考评表格,规划了完备的绩效管理流程。等到运行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才发现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所以,简单有效的绩效管理在于:抓住主要矛盾;绩效管理工具不赶时髦,适用有效就好;绩效管理制度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绩效考评表格的数量适可而止,同时要提高表格的柔性;绩效管理流程清晰明了,重点控制流程的关键环节。总之,衡量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落地执行。
(二)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务必处理好七个注意事项
1.在开始运行绩效管理体系之前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和相应的权限与资源。在绩效管理体系中,企业各级各类人员都担当一定的角色,角色可分四类:公司高层、人力资源部、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公司高层:绩效管理的倡导者、推动者,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人力资源部:绩效管理政策制定者和参谋的角色,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绩效管理的组织和实施、绩效管理相关资料管理、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各级管理者: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细化,使之具有部门特色,需要将组织目标分解到各个下属,并组织下属实施绩效管理;制定绩效计划和目标、监控与辅导、提供资源、考评、考核结果反馈面谈、绩效改进计划。员工:绩效管理的主角员工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必须让员工参与绩效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员工要主动了解组织战略,提高自己能力以满足组织的期望,制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员工是绩效的拥有者,拥有并产生绩效。绩效管理的角色划分好了,职责明确了,相应的权限和资源配备了,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才会有保障,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2.在绩效考评过程中避免考评失真,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的可靠性。由于受考评者主观意识(某种偏见或错误)的影响,可能会影响绩效考评的公正性,考评结果出现以下几种失真倾向,这时应采取相应的一些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考评失真的发生:
(1)宽严倾向。宽严倾向是指考评中所做出的评价过高或过低。这两类考评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明确、一致的判断标准,考评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主观性过强。
(2)趋中倾向。趋中倾向也称调和倾向或居中趋势,是指给大多数员工的考评得分都在“平均水平”。无论员工的实际表现如何,考评者一般都给平均水平的评价。要避免趋中倾向,考评者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全面准确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也可以采取强制分配法、排序法等非系统的绩效考评方法以解决趋中倾向带来的考评失真问题。
(3)成见效应。成见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有偏见,在头脑中存在着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他在测评某人时,往往产生一些与此人毫无相关的好的或坏的印象,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该人。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对考评者进行相关培训与心理辅导,从而加以纠正。采用基于事实(如工作记录)的客观考评方法,或由多人组成考评小组进行考评,都可以避免成见效应所导致的考评误差。
(4)盲点效应。盲点效应表现为考评者难于发现员工身上存在的与主管自身相似的缺点和不足,可以采取多角度的考评方法予以避免。
(5)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表现为考评者根据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对员工进行评价时,考评者应从员工的工作行为出发,而不是员工的个人特征。
(6)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表现为考评者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员工,可以采取多角度的考评方法予以避免。
(7)近因效应。在绩效考评中表现为考评者在根据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员工的全面工作。在绩效考评前,先由员工进行自我总结,以便使考评者全面回顾员工的整个考评周期内的表现,这样可予以避免。
(8)晕轮效应。晕轮效应表现为考评者通常会给自己信任和宠爱的下属较高的评分,而对不喜欢的员工给予较低的评价。应该尽量选择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评价因素,并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员工的业绩,消除主管偏见。
(9)年资或职位倾向。年资或职位倾向表现为有些考评者倾向于给予那些服务年资较久、担任职务较高的被考评者较高的分数。树立“对事不对人”的观念,考评者应从员工的工作行为出发,而不是员工的个人特征,这样可予以避免。
作者:赵演松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3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