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美学的启示
近年来,网络文学扑面而来,图书馆网络文学书籍的借阅量领先于传统文学。身边的朋友也有边工作边写作,竟也写出了名堂,有些声名鹊起,成了知名网络作家,有些甚至上了作家富豪榜。我们在狂呼这场盛宴的同时,也要更加理性地看待网络文学。有必要厘清几个问题:
一、网络文学内涵及特点
网络文学普遍存在着以下特点:比如平民化的创作主体,自由化的创作意图,快捷化的发表反馈,多变化的语言风格等。此外,网络小说能够流行与出版商的利益、创作者的自由、读者的迎合也是分不开的。有需求才有市场,网络小说强势发展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审美特点有着直接关系。它们虽不一定崇高、优美,但他们或新颖或动人,总之也是符合了人们的美学期待,并且具备了各种审美要素:比如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等,网络文学甚至打造出了崭新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美学。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网络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学审美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网络文学的美是清新奇丽的,是超凡脱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创作主体和读者群体的大众化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学最初起源于社会底层,表达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文学创作几乎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专利,他们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们让文学成了“载道经国,讽喻美刺的工具。”网络文学的兴起则改变了这一现状,网络作家来自天南海北、社会各阶层,覆盖了各行各业:公务员、企业高管、贩夫走卒等。他们名不经传,可能并不具备高深的文化造诣,却有着自己特殊的生活阅历,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有目共睹,虽未成燎原之势,但却宣告了文学回归民间时代的到来。创作的体裁涉及穿越、玄幻、都市、修真。描写了众多平凡人的网络恋情、孤独寂寞、官场生态及个人的一些私生活,作品并不追求美学中的崇高与悲剧、优美与壮美的风格。大多数读者对文学并不是很了解,但可熟练操作PC,同时因为生活、工作、学习、交友等遭遇,恰好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排遣郁闷、打发无聊时光。他们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不仅是倾听者,也是诉说者,审美由世俗走向了大众。
(二)美在即时互动性
由网络提供的平台,使得网络文学在这个平台上百花齐放。由于可即时回复与跟帖,便于大众的抒情言志,可以迅速反映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的新变化。一时间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交响齐鸣,多姿多彩的奇丽景象。而这一点,正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传统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观察事物,体验生活,不断搜集资料,创作一部作品要做长时间的准备。文学作品在发表前要接收主编严格的审稿,作品的人文价值,社会担当,人伦关爱,审美倾向,至少要和主编相一致,否则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优秀的作品,可能要被扼杀在一审的手里了。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大多数依靠网民的共同参与,其优劣与好坏在于读者的点击率,跟贴与评价是决定作品能否上排行榜的前提。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写作与欣赏变得畅通无阻,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同时读者对网络小说中人物的期待与交流,可随时抒发审美感情,而这正是艺术审美理想多年的追求。
(三)美在风格多变,娱乐怒骂,具有巨大的娱乐性
电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屏多于读书,看网络文学成了人们常见的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好的作品可以产生阅读的愉悦感。作者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充满想像的生活空间,它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嬉笑怒骂的方式吸引读者,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快感,不免产生审美联想,仿佛自己置身其中。虽然看过后不会留下很多的思考与记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娱乐性,并具有高层次的审美性。不仅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而且畅神畅志,还能使人抒情愉意,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如网名今何在的作品《悟空传》,颠覆了传统《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让“无性石人”悟空和紫霞谈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升华了孙悟空不畏权威的形象。当我们头套着各色“金箍”,在满是规则的社会里打拼,忘记了最初美好的愿望,在渐失自我时,紫霞的一句“我要你记住你是一只猴子,因为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让读者产生回归自我的渴望,引起强烈的共鸣。
(四)美在情节曲折离奇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情节的生动有趣。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也谦虚地说过:我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丰富与生动也曾使得恩格斯大为赞赏,认为只有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思想深度。排名较前的优秀网络小说,关山月的《醉枕江山》,讲述了武则天时代的一个乞丐,为了弄清血案真相,进入皇宫,终于报仇雪恨的故事。学者欧阳友权对其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一是故事曲折婉转,结构开合有致;二是成功的细节描写。不管是写宫廷杀斗,还是写计谋,每一场戏,每一段命运纠葛都有精心设计的计谋和心机。”“它是以作者为中心,情节结构适合于网络阅读,故事性、传奇化、小人物的成功史、善恶相报都是作者的巧妙设计,因此能够令作者形成稳定的阅读群,受到读者的青睐。”网络文学美在情节,故事起伏一波三折,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读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正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作者通过想象与虚构把自己的审美追求,融合于故事情节中,激发起作者强烈的心理需求,使情节更加生动迷人,读者也会获得极致的审美体验。(五)美在真实网络文学的真实美,是指经过作家对生活的审美把握、审美反映,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美,它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相互观照的结果。文贵真,真即美。网络是虚幻的,文学却是真实的,虚拟的背后却是自我本真的袒露,网络小说中诸多的虚拟正是弥补了我们生活中许多不足的真实。无论玄幻,官场,修真,穿越等各类小说的成功无疑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享受和精神追求。修士、神人、仙怪等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些人物长相怪异、行为荒诞,却有着常人不能企及的智慧,甚至有的还具备了特异功能,可谓魔力无边。《斗破苍穹》给我们展示了神奇的斗气世界,天才萧炎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沦为路人不耻的废物,在经历了一番风雨后,终于从斗师一跃成为一代斗帝。主人公坚毅、果断的性格,对朋友的率真,对敌人咬牙切齿的恨,让我们看到当代青年执着的精神。作家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以浪漫的笔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需要,极大地发挥了网络文学审美的作用。“不图卖字为生计,惟愿我手写我心”,表现的正是网络文学的真实美。
三、网络文学对美学的启示
(一)对美的本质认识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能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改造自然。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自由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实际生活的需要,而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在认识自然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能动地改造。不仅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还发展了自己。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载体、新生的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文学更具备创作自由性的特点,它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语言风格上,每个写作的人都可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自由发挥,无厘头搞笑的、怒骂的,口语化的,甚至字符图像化的。他们尽情挥洒饱蘸激情的笔墨,或调侃生活,或嘲弄经典,或打造时尚。作品可以由个人独创,可以由几个人进行接龙式创作,也可以加上读者的感受。其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彰显出网络文学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文学更有活力。但创作自由,决不是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恰恰是对创作自由的误解和亵渎。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绝对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的整体生活不可能全部成为文学的对象,只有那些跟美发生联系的生活,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网络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的对象和内容应当具有审美价值。美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它跟审美主体即作家和读者的主观作用关系密切。美是客观存在的,应该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只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产生美。自由创造产生了美,有理想的作家,应以社会责任、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循着美的足迹,遵守美的规律,浓缩美的本质,在提炼现实美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这种带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的美才是历久弥新的,才能更加彰显美的本质。
(二)理智地看待网络文学带来的新变化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审美方面表现出的新奇与差异,给美学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审美对象与范围在扩大,审美意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创作与阅读,功利与无功利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审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不应静止地去研究美的形式,美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网络中,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对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审美的基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崇高的优美的,典雅的粗俗的,都可以审美或非审美的方式万花筒般地呈现出来,开拓了人们的审美思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网络上进行文学活动时,会自然地把自己的审美意识表露出来。在官方精英审美意识里,那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恰恰是被认为是民间的、大众的,甚至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使得所有参与其中的受众都有平等的审美权利。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最初发表作品时,并不图名利,兴趣和激情才是他们的创作动机,很多是率性之作,是一种非功利的创作,后期也不排除其赚钱的动机。读者本着自己的审美倾向,带着自己的情感需要去阅读,这种有着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阅读,是非功利化的。我手写我心,我心读我文,展示的正是美学迷人的一面。针对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学带来的这些新变化,当代美学应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对此进行审美观照。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美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对传统美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当代美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对美育的启示
美育是美学的重要组织部分,也就是审美或美感教育,它的任务是提高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变得更高尚、更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当下部分网络作家为追求经济利益,出现了一些粗制滥造,少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担当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极大的关注,这也反映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向往传统美学的回归。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并且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对其可能形成的美学效果进行有益的引导,而这个适当的方式除了美育,别无选择。德国美学家席勒也曾经说过:“想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再没有其他途径。”因为审美活动是一种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自由活动,感性的善只能使一个人部分地快乐,只有理性的美才会使全世界人都快乐。所以要通过美育来呼唤人的理性和道德的回归。只有在美的魅力之下,才能构建一个大众的审美世界。
作者:赵士凤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3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