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就业导向问题及改革路径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形下,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毕业生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同时学校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致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1高职教育就业导向存在的问题
1.1偏重简单技能,忽视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高教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两大基本属性。[1]当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有些高职院校却在办学实践中出现了功利化倾向,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将就业为导向理解为以就业为目的,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迎合即时的岗位需求,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实验实训课的安排,忽视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一技之长,强调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固然需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但如果把技能作为单一的学习内容,就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忽视了高职教育的高教性。从而使培养高质量的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等同于为训练一技之长的短期培训班,失去了就业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就会出现高职毕业生和短期培训务工人员争岗位的现象。
1.2偏重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质量
高职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成为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有些高职院校却片面理解了学生的就业问题,盲目追求就业的数量,忽视了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就业质量是指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即学生的对岗位加薪、晋级等前景的预期、就业的稳定程度等。[2]由于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在就业政策上偏重于迎合市场需求,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就业愿望,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稳定性较差。例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实施了订单式培养模式,既存在一定的可取性,但也有很大的风险,并不是解决就业的万能药方。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状况影响着岗位的需求,企业效益良好,对人才的需求量大,一旦经营不善,订单培养的高职学生就业就会出现问题,这些学生也很难实现其他单位的岗位;另一方面,订单是提前签订的,在学习之初,学生可能看好该企业,但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更加理想的单位选择,可能毁约选择其他单位,给订单企业造成损失。
1.3偏重机械训练,忽视开发创造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职能。由于高职院校把就业作为直接目的,因此更过关注企业的岗位要求,忽视了学生的开发创造;只关心让毕业生有企业接收,不关心学生的发展潜力;为了迎合企业岗位需求,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岗位技能的熟练,强化技能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大多数高职院校走的是“产学”之路,而不是“产学研”之路。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只能培养技术工人,难以培养出创新性的技术人才。
2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路径探索
2.1构建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是通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创新性技术人才,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单纯的以就业为目的,不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下降,职业发展程度低,离职率高等现象;只重视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不尊重市场需求就会导致就业率下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因此,高职教育把尊重学生需求和价值期望、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自身发展的着力点,构建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应根据当地支柱产业的需求来设置专业,形成学校特色。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为依据,借助区域产业优势和特色开设特色专业,才会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由此培养的技能人才也是不可替代的,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青岛是一个海港城市,海上运输和贸易发达,青岛黄海学院设立了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山东英才学院依托汽车流通服务龙头企业润华集团、济南青年汽车有限公司设置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需求应该体现在产业的核心岗位上,高职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和价值期望为导向,在专业教育中结合产业需求,确定产业的核心岗位,使学生掌握核心技能,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产业进行细致的调研分析,进行岗位细化,找到学生就业意愿最强的岗位,确定核心岗位,增加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汽车维修专业,核心岗位可能不是维修技能人才,却是懂得汽车工作原理和汽车评估的人才;又如机械制造专业,很多高职学生可能并不满足仅仅作为一名机械加工人员,更想从事机械的改造、仿制和设计工作,因此机械制造专业的核心岗位是机械设计和改造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考虑市场需求,还要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学生为本确立核心岗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创设技能训练和设计研发相结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也只有在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才能将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离开有效的实践教学,高职院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尽管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理想,仅仅是“以工代学”。有的高职院校将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没有系统的教学指导,又没有有效的考核评价,只是进行简单技能的重复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创设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的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学生的直接经验属于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具有层次性的特征,即职业技能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单项到综合的过程,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建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个层次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但这不同于技能的简单重复,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技能学习,边教、边学、边做,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过程。这一层次适宜在校内进行,因此,校企双方共同利用优势资源构建既有理论教学功能又有实践教学功能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能力,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适宜在企业内进行,合作企业要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设置实践基地,既能生产又具有教学功能,并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真实工作环境,教学过程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内技术人员共同进行。高职实践教学的第三个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即借助于企业的研发机构,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平台,进行技术开发、产品改造和开发,并将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服务于企业。这一次层次的实践教学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在校内设立技术创新开发工作室,根据学生设计的复杂程度来选择实践基地。
2.3建立职前学校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仅仅靠三到四年的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是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还要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发展状况,即升学、就业和创业。首先,要构建完善的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由低到高纵向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资格认证、学分互认、学历对等的方式加强不同层次的高职院校的合作,让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的转学和升学更加通畅,让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获得不断向上发展的通道。其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沟通和融合的途径,加强资源共享、学生流动,提高教育效果,让普通高校有技术需求的学生可以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相关资格证书甚至是毕业证书。同时,有潜力接受学术型教育的高职学生也可以获得转入普通高校的资格。另外,引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资源。除了通过校企合作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外,企业还应建立和高职院校专业相匹配的教育资源,包括职业课程资源、师资资源、培训设备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和高职院校的资源共享,并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后教育。例如,高职院校的教师和企业内的讲师可以合理流动,在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及工资待遇方面相互转换;企业内的设备资源向高职院校开放,培养学生实际体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总之,高职教育立足于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而不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谋生技能,而且要促进学生的完整发展。
作者:李宪勇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