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教学生成能力培养

2021-05-25 18118 教师教学论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不断发展。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和教学的动态生成,注重教师根据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和学生活动的多样性来展开教学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要使课堂具有有效的生成性,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生成能力,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并根据学生的感受、兴趣、行为表现等对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师生的教学交往深入下去的能力。教学生成能力是实现生成性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教学能力中最具灵动性的要素。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其教学生成能力,不仅是生成性教学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成长的必然诉求。

一、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1.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为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提供了内在可能性

从语文学科设科以来,众多研究者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做了多种阐释,如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文学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目前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规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虽然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在继续,但课程标准所界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属于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通过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水平,发展智力水平;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注重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而言语发展和精神的成长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学科呈现出与其他学科迥异的鲜明特点。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一般是以单元为单位,每一单元按照一定的主题选择相应的文章。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尤其是对文学类选文本身的解读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于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可能是不同的,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也会相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教学生成能力,能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理解和课文的特点教学,注重教学的生成,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是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要求的。

2.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语文教师养成教学生成能力提供了外在必然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设计思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生成能力。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1],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灵活地进行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生成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是把整个高中语文课程分解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按照模块组织教学。这一改变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语文学习要求,又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多样选择性,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发展,这种选择性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的尊重,在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和爱好的选修课程中,他们会带着自己的个性解读来学习文本。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学习,语文教师的教学生成能力都是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深入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语文教师教学生成能力的养成方法

1.教学预设要有理念,为生成留白

教学预设要有生成意识,在预设时保证生成的张力。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都需要进行教学预设,在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对即将实施的课堂教学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做出规划和设想。为了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教师就要做到课前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要在教学预设上下功夫,把它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教学预设的观点、态度和具体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生成性教学能力的养成。教师要有生成性教学预设的理念,要认识到课前预设不是设定一个刚性的、丝丝入扣的教学流程,而是要注重预设的灵活性。教学思路要灵活,要设计具有弹性的教学流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生成性教学的课前预设。对于语文的文本来说,解读的角度和思路可以是多样的。同样是《再别康桥》,可以预设为通过徐志摩诗歌的“三美”来解析,带领学生体会其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也可以预设为以诵读来贯穿,通过反复吟诵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韵味;还可以预设为以体味“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作为主旨,通过徐志摩的《康桥,再会罢》、《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这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为阅读内容,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而这三种预设都可以完成单元目标中所要求的“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的教学目的,如何选择就要结合学生情况定夺。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案也要用生成的理念来关照,就会使预设为生成做好准备。教学预设要巧留生成点,给教学活动留下拓展、发挥的时空。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中,要有灵活性,要进行开放性的教学设计,为教学生成留有余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可以调整的板块组合,根据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放得开、收得拢,为教学的动态推进提供条件,使教学的有效生成成为可能。教师在引导学生感知文章时往往会设置问题,例如在学习《春》的时候,可以设计“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景象?”或“文中这些描写春天的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这时候,教师就应想到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多样的,在预设中就应该考虑从哪里切入、如何衔接等,才会使课堂实施游刃有余。此外,在教学预设时,教师对课堂教学各环节所需时间也应该考虑,要为教学的生成留有余地,教师不要把讲授时间安排得过于饱满,按部就班的教学只能是一种知识的单向传递,要留给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当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预设时设置一个补充拓展或布置为课下练习的教学板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为教学的生成提供时间保证。

2.教学实施要有方法,为生成留心

体验课程认为课程不是静态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不断生成的鲜活经验,教学就是课程开发的过程。在教学实际中,课程的内容不断得到生成和转化,课程的意义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建构和提升[2]。的确,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而是真正发生的事情”[3]。教学生成依托于教学而存在,真正的生成是发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课前预设为生成做好了准备,教师还要掌握生成的方法,在教学中处处留心、巧妙生成。教师应注意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教学生成提供客观环境。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具个人体悟的过程,只有学生放松心情,投入文中去感受,再学会跳出文章去思考,才会使思维既具有活跃性又具有深刻性,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或者过于兴奋的学习心态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亲和的关系,并及时调节课堂教学的氛围,为教学生成提供良好的环境。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为教学生成提供主观可能。教学生成看似是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预设的离开或超越,实际上学生能获得预期以外的发展。有时教学的生成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所做的调整变化,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学生的问题、感受、分析等激发了教师的生成,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把教学中的各种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了教学资源、建构了教学流程并且为教学附加了一定的价值。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教学的生成,一般说来,那些能够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教学方法是有利于教学生成的,如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法等。语文教学是以一篇篇选文组合起来的单元,教师应该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体味、有所发掘,学生思维的灵动性是教学生成的关键所在。语文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抓住生成的机会,使教学生成得以实现。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改造、转化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不同、认知特点各异,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其个性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教与学的双方在动态交往中完成教学。在这个交往过程中蕴含着教学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巧妙生成。在作品品读中,学生的质疑、学生的错误、学生之间的分歧等都可能蕴藏着教学的生成点,教师要学会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来促使教学的生成。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呐喊》自序时,一位学生质疑说,他在王朔的《我看鲁迅》一文中读到这样几句话:“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教师敏锐地发现这个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鲁迅的思想深度和文章价值,和文章学习的主旨有契合之处,于是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把教师带领大家分析转变成以学生的探究讨论为主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去追问鲁迅的思想和文章的价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回望要有思考,理性评判教学生成

教学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发生的,有着强烈的个性化特征,由于教师的视角、引导方式、生成能力不同,教学生成的程度和效果也会不同。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成能力,就不仅能满足于在课堂中抓住生成点,还要在课后的教学回望中对教学生成进行思考和评价、分析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成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后,应回望自己的教学过程,对教学实施进行审视,从教学中是否有生成、教学生成是否围绕语文教学展开、教学生成是否有效等方面进行追问。教师可以思考以下问题:这节课的教学实施和课前预设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地方做了调整和变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调整和变化;改变后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是否使学生更有收获;教学生成的内容是否是围绕着语文教学进行的;还存在哪些被忽略的生成点;以后的教学预设还应该注意到哪些内容以利于课堂的生成;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以便于有效的教学生成……这样的追问和思考会使教师站在一个较高的评判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使教学生成不是盲目的、随意的任性而为,而是有准备的、有意识的主动创设。例如在《鹬蚌相争》的解读中,随着学生质疑“蚌的壳是不是蚌的嘴?鹬的嘴被夹住了怎么说话?”而把教学转向讨论此类问题,是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生成?[4]又如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由于遇见大雨或者大雪突降,把课文学习调整为习作练习是否是巧妙生成等。每一次教学回望都是对自己的教学生成能力的反思评判,它会促使语文教师自觉的能力养成和专业成长。生成性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5]把“生成”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作为一种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教学常态是新课程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想促进其专业成长,提升其教学能力,就应该关注教学生成,用生成性教学的理念指导其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生成能力。

作者:李莉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