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树人论文网首页 > 期刊汇频道 > 社会学论文> 正文

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性别社会学分析

2021-05-25 16690 社会学论文

1性别社会化与体育参与

性别社会化又称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研习如何做个社会规范和期望的男人或女人,即是个体形成不同性别的规范、期望,并使自己行为与之相符的过程[1]。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因此,“社会化”成了两性性别角色差异形成的一个关键概念。所谓社会化,简单而言,就是一个“自然人”被塑造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体育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体育是实现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体育参与”一方面是参与者塑造生活和周围世界的过程[2],是围绕如何形塑、锻炼人们身体的社会安排;另一方面是一种社会化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背景,也是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一项“社会化”意义上的制度安排。因此,体育参与的一贯行为与社会化不可割裂开来进行讨论[3]。和其他如地位、阶层以及权力等社会结构因素一样,通过对人们的“体育参与”倾向的培养,“社会性别”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得以复制。当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社会化特征越来越突出。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青少年也自然地习得了性别上的差异性。通过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解读,有助于我们诠释性别角色差异是如何经由社会化附着于青少年体育参与。

2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性别社会化分析

2.1青春期男女两性生理的变化与体育参与

青春期是青少年很重要的心理、生理发育时期,是个体性别刻板定型最强的阶段,又被称为性别强化期。这一时期激素的变化使女孩的脂肪量、男孩的肌肉量增加,这使得男孩在速度和力量等运动素质方面都比女孩占优势。而且从儿童期到青春期,在运动技能方面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的有利于男孩[4]。这些加强了男性坚强、勇敢、雄心勃勃、事业有成的性别刻板印象。相比较男生而言,社会会告诉女生们应该表现更多的温柔,更少的顽皮,同时对青春期女生行为规范的约束更多。至此大大减少了女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加之,女性生理周期的禁忌形形色色,使女生心里形成自觉的性别认同。开始相信身体方面天生柔弱,不如男性,女性不适合参与激烈的体育运动。温柔、体贴、贤淑的女性角色定位使许多女性拒体育于门外,即便是参加体育活动也多是能展示女性魅力的或是运动强度低的体育项目。这些强化了女性柔弱、细腻、文静、应是贤妻良母的性别刻板印象。女生第二性征可能刺激父母将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性别文化灌输给孩子,限制孩子的言行。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女生,社会已为她指明了未来的社会角色—妻子、母亲。

2.2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生命事件和重要因素与体育参与

青少年大多数都会经历某些重要的、相似的生命事件,如上学、就业、婚姻、生子等等。这些生命事件构成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而每个转折点都是个体社会化的继续。而且重要的生命事件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经历的生命事件与就学、就业和晋升等社会性活动相联系,女性经历的生命事件多以婚姻、生育等私人性家庭活动为主线。不同生命事件对男女体育参与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推广以及中国二十多年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当前绝大多数青少年进入劳动市场年龄延后,多数处于求学阶段。个体性别角色社会化方式的一般趋势由早期灌输逐渐转变为自选,社会化的执行者由儿童期入学后的学校和老师、家庭和父母逐渐被青少年期的学校的老师与社会所取代,同辈群体的影响逐渐加强。社会化理论也告诉我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是影响青少年期个体生命周期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因素[5]。

2.2.1学校与青少年的体育参与2.2.1.1青少年就学机会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就学机会的增加可以带来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接受良好体育教育的人数增加,这有利于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另外,知识经济的今天,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也直接影响了体育人口的质量和数量。中国人口文化结构与相应的中国体育人口的教育程度基本上是呈正比的。文盲、半文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口在整个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3.00%、35.30%、48.81%、2.28%,相应阶段的体育人口占总的体育人口比例分别为5.11%、12.32%、70.70%、11.87%。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实现中国人口文化结构性增长,对扩大体育人口具有重要作用。综上可知,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也会直接导致体育人口的性别差异。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快速扩充,男女享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明显缩小,女性就学机会也大幅增加。据2007年统计,我国已消除小学净入学率的性别差异。不过,通过1999年和2009年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中关于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人口调查数据的比较显示(见一览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尽管两性受教育程度和机会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增加,但伴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受教育参与率降低,不同性别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形成差距,男女在获得体育教育机会上不平等,从而也导致了男女两性在体育参与上的差异。

2.2.2学校教学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青少年期,学校和教师在社会化方面的教育作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学校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性别社会化,其方式主要通过学校设置的教学课程进行课堂传授,主要内容是以社会认可的文化和价值规范来影响学生性别角色意识。比如,在教学内容中常见女主内,男主外,即母亲的形象多为勤俭持家,而父亲的形象多为在外赚钱养家,并且男性常被塑造成威武高大,女性则被塑造成温柔体贴。体育运动是最能体现男女各方面性别差异的活动之一,由于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性别的自我认同,以及长期受性别角色刻板定型的影响,使得绝大多数女生排斥体育运动,体育活动表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课堂上,男孩多是田径场上或篮球场上的健儿,女孩则是拉拉队员和旁观者或者只喜欢进行一些小运动量的活动。在体育活动时,内容安排按性别分组活动的倾向较明显。学生会被这种教学安排上的性别差异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很容易内化为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其次,老师对待男女学生的态度与期望也不同。有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女生应该听话顺从,易于控制,保持安静;而男生则应积极主动,活泼好动,勇于竞争。教学中,教师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留存了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他/她们的教学语态往往成为传播性别偏见的一种渠道,这样将不利于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且很多学校中,男性体育老师多于女性,这为男生模仿和学习运动技巧提供指导的同时,却使女生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儿童心理学家荣格指出,校园里的男老师充当了父亲角色,女老师充当了母亲角色,玩耍的同伴则替代了家中的兄弟姊妹。在学校高年级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大多由男性教师担任,体育委员大多由男孩占据,这势必强化了男童的“男性特征”,儿童变得更容易认可和接受男性的能力与智力。因而,通常无论课内课外,多数男性控制着学校运动场的中心,绝大部分体育器材为男性所占有。

2.2.3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影响同辈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同伴之间平等的地位,且彼此之间年龄、家庭背景相仿,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同辈群体在儿童和青少年形成合乎其性别行为与态度方面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青春期的男女生理发育速度超过心理的成熟度,少男少女们有着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感,由此也产生许多的困惑和冲突。限于家庭和学校的权威,感情无法宣泄,因而将感情的重心逐渐偏向于关系密切的同伴。研究表明,青少年期,同伴关系占据了个体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在周末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是与父母在一起的两倍[10]。因为同辈群体成员之间的集群性和认同感,以及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的群体性特点,个体很易因有相同的体育兴趣而志同道合,即使其他成员没有体育兴趣也有望在群体的带动下逐渐参与体育运动。一项对青少年同伴之间活动的调查研究认为,体育运动在男孩的活动中占据了45%,但只占女孩的26%,同性之间的交往多过异性[11]。在对同伴接纳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也发现,在青少年中最受欢迎的同伴是什么?男孩认为是运动员,而女孩认为是拉拉队长。青春期的男生喜欢刺激冒险,因而充满对抗的体育运动成为彰显他们“男子汉气概”的有效方式。能否被同辈群体成员接纳的主要条件之一是他们的行为与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是否相符,行为举止像女孩的男孩他们称之为“娘娘腔”,处事风格像男孩的女孩被称为“假小子”。相对于“疯丫头”、“假小子”的指责而言,“娘娘腔”受到更多的嘲笑,男孩的果敢行为得到同辈群体认可和鼓励。种种正面或负面的社会作用,规范强化和帮助青少年学习和遵守社会期望的性别角色。男孩们和女孩们置身于一个与自身性别相同的群体成员中,彼此互相的隔离开来。

3结论

青少年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建立在青春期生理变化基础上的。女性生理的变化强化了女性柔弱、文静和循规蹈矩的性别角色观念,相反男性的生理变化,却使男孩更加勇敢、活泼和争强好胜。个体生理的变化使青少年认识到性别之间的差异,他们从身体上的差异接受文化上的差异,这种文化被两性所认同和内化,导致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性别差异。学校一致鼓励男孩的勇敢、冒险、独立,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逐步习得了性别角色规范。学校的体育活动主要面向男孩子,适合女孩子的较少,这种性别角色刻板教育致使女孩逐渐远离了充满竞争的体育项目。相反,男孩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则越发高涨。另外,老师又将自身已内化的性别角色的刻板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了青少年学生,并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势必影响女孩对体育参与的程度。同辈群体之间的性别差异促使两性形成不同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而且更有利于男性的体育参与。从青少年性别社会化中,我们可以隐隐感受到,青少年在体育参与时表现出的性别上差异性:女性被动、消极;男性主动、积极。

4建议

4.1积极开展家庭体育运动

积极引导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尤其是母亲的体育参与,鼓励女性与子女共同完成游戏和体育活动。父母及家庭成员应采取男女平等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子女生理特征开展体育运动,加强对女性经期体育运动的指导,让女孩和男孩都有同样的体育参与机会。充分考虑女性的家庭体育活动的内容、项目以及时间上的需求,提供给女性更多的体育参与机会。结合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比赛,保障女性体育参与的延续性,推进体育运动的社会化进程。

4.2为青少年学生创建无性别歧视的教育环境

在学校教育中,提供给男女学生平等的就学机会,改革现有的“金字塔”式的教师人事制度。教师自身要具有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念,养成学生新的包含着平等与尊重的社会交往与合作态度。消除教材、课程的设置及专业中包含的性别歧视内容。教学中,通过培养青少年具备男女两性中的优秀心理品质,以期缩小性别差异。体育教师需要做到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同样赞许和鼓励课堂中的所有学生的体育活动,创造机会让男女学生共同活动和游戏。在教学内容、运动器材、锻炼项目和手段、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都不应以性别加以区分。同时,增加女性体育教师人数,引导女生体育运动参与,培养女生终身体育健身习惯。

4.3坚决推行“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

各个部门的决策者要坚决推行“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坚持以人为中心,及时消除和修正不利女性或男性发展的方案。优先和充分考虑女性的需求,在包括体育在内的教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中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并对不同领域中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观察其是否有利于性别平等。

作者:胡飞 袁健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