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中职生缺乏责任感,自制力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教师的简单说教不起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恰好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来感染、熏陶学生,引导他们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呢?
一、营造双向交流的课堂氛围,激发情感认知,构建正确观念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提出新教育基础理论核心思想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这就说明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我们的教学,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情感。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是课堂,若要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好地对症下药,我们就必须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将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应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努力搭建沟通的桥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信任我们。我们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及不同体裁,可以选择讲故事、听音乐、看视频等手段,营造氛围,做到“以境育情”。记得,我在教《木屐》这篇课文时,我就从自己的父亲说起,他的出身、经历,特别是他被病痛折磨的最后几年。虽然我没有用华丽的语言讲诉,但当时的课堂特别的安静,学生们都静静地注视着我,认真地倾听。随后,他们谈起了自己的父母,拨动他们的心弦,敞开了他们的心扉,也让我们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了解他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我想我们的学生应该会明白,老师是用自己最真实的体会告诉他们要学会珍惜。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而不要把拥有的“爱”随意的挥霍,等到失去才后悔,让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在“看似无意”却“有意”的将思想情感教育溶于语文课堂,“润物”于“无声处”。
二、挖掘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深化情感认知,形成独特体验
著名作家谢冕曾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确实,读书人除了拥有一个现实世界外,还拥有更为广阔浩瀚的精神世界。同样,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很多专家学者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作品中精挑细选的,内容广泛丰富。它既有知识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找到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努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品质,让他们体验到语文课的幸福。我们的语文教材,提供了许多的教学资料,可以说是教学活动的“基石”,所以我们应当要活用教材,要让教材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运用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素材,让学生品味作品字里行间的韵味,培养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例如,在教学《哦,香雪》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叙述故事发生的背景、情节,也让学生体会主人公香雪在那样艰苦条件下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改变落后追求幸福的强烈愿望。接着,再回顾我们今天的学习环境,把我们同学的学习态度与之对比,这样不仅激发他们的幸福感,同时让他们明白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总之,在教学中,要因课制宜,因势利导,要挖掘出作品中人性的光辉,使我们的学生受到熏陶,形成体验,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升华情感认知,铸就璀璨人生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孩子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在心灵上体验到情感美,进而感悟到人生的真善美。而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节日,而且都很有教育意义,正好可以借此引导我们的学生。比如,植树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等,当这些节日到来之时,就可以告诉学生这些节日的由来,让他们明白其中的深意,传播正能量,当然有些也可以让学生付诸行动。比如,母亲节要求学生为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体会亲情的可贵;植树节带他们去种植树苗,体会自然的美好;清明节带他们去瞻仰烈士墓,体会生活的幸福等等。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验到人生的精彩,升华自己的情感认知,树立自己对未来的信心,让自己健康茁壮成长。所以,语文课堂也是学生的德育阵地,可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在中职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努力营造双向交流的课堂氛围,挖掘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熏陶学生,并联系实际,升华情感认知,以情动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让语文教学成为一列开往春天的地铁,载着他们茁壮成长。
作者:池海燕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