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分析

2021-05-25 20657 护理教育论文

历年来,示范性中职学校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要重点建设和努力办好一批骨干示范学校”;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各地努力办出一批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职业技术学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又提出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规范化建设,集中力量办好一批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学校的要求。这些政策依据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在实践上对建设中职示范校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除此之外,中央财政的投入,使中职示范校建设有了基本的经济保障,指引着中职示范校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对近五年(2010年—2014年)中职护理教育的相关文献检索。以“中职护理”为主题词检索,共有371篇;以“中职示范校建设”为主题词检索,共有165篇;以“中职护理示范校建设”为主题词检索,共有49篇;以“中职护理人才培养”为主题词检索,共有15篇;以“中职护理课程体系”为主题词检索,共有26篇;以“中职护理培养目标”为主题词检索共有5篇;以“中职护理能力”为主题词检索,共有21篇;以“中职护理职业素养”为主题词检索,共有9篇。对以上文献进行系统分类分析,阐述我国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

1护理教育发展呈现多层次

我国的护理教育最早开始于1835年,20世纪培养护士的主要形式是中专教育,此期中专卫校、护校发展到500余所。1979年卫生部颁发《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和整顿现有护理教育”,“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这一举措,改变人们对护理的认识,提高了护理学科地位和护士社会地位,护理教育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5个教育层次,护理教育机构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局面。2003年12月3日,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将护理专业确定为首批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卫生部2005年首次颁发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008年卫生部又颁布了《护士条例》,标志着护理工作将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中国护理事业将沿着规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2护理人才社会需求

据2001年的数据,全国医护比为1∶0.61,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按照卫生部要求医护比一级医院应为1∶1,二三级医院为1∶2。参照我国原卫生部颁布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20年我国护理人员规模将达到445万人。按年均1.8%的退休减员率计算,2011-2020年间,我国年均须补充护理人员数约26万人。因而目前我国护士的需求处于紧缺的状态,也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市场。社会需求对护理人才的现状主要表现在需求多元化、供不应求、供不合求三方面。

3中职护理人才培养

3.1政策改进中职护理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国家不断改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要“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尤其是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9年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2010年9月15日,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申报2010年度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的通知》,正式启动申报工作,目前已经立项三批:首批确立了285所学校,第二批确立了377所学校;第三批确立了342所学校。2010年11月出台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深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还联合制订了高职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着力推动我国护理职业院校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2关于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转变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护生的护理质量是当前卫生职业教育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陈芬指出:确立教学合理的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并注重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为医院输送高质量的护理人才,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潘蔚,唐秀英提出:人才培养是按用人单位的需求,共同培养适合用人单位的“个性化”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人才的标准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黄丽萍,范彩云等创新性地推出了“3统一2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5种教学改革实践融会贯通,专业教学与职业要求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内容是:教学环境与医院环境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统一、专业教师与护理专家及技术能手统一,将执业资格培训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3.3关于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和护理水平的要求提高。大专以上层次护理人员受到就业市场欢迎,中职护生逐渐受到就业市场冷落。2001年起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发布有关文件,要求各类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后才能聘用上岗。这个“门槛”对目前的部分中职护生而言很难跨越,并且,他们与大专以上层次护理专业毕业生一样参加护考,很明显处于劣势状态。近年来关于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文献较少,仅有5篇。方勤,李平国等对于中职护理培养目标的研究也只提出了培养策略,如分层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培养目标。因此,应加强分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以更好的指导护理人才培养的方向。

3.4关于中职护理人才专业能力的研究

随着现代护理观的发展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渐多元化,护理人员被赋予了更多责任,不仅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健康宣教、沟通交流、人文素养等多方面能力。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护理教育中非常重视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我国护理教育者也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临床能力的重要性。近年来的文献主要涉及到中职护理的临床实践能力、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护生跨文化护理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综合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研究。陈杭健,陈京立研究指出:临床能力指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掌握相关知识和获取相关技能的能力,其内涵包括获取详尽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确立问题、分析判断、做出恰当处理等。张翠,唐志宏的研究中将中职护生的职业能力确定为三个方面,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朱凤芬指出职业能力包括:生存能力、从业能力、创新能力。因此要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彭幼清等对上海特需护士的调查显示:护士多元文化护理理论知识的评分较语言沟通、饮食文化和宗教风俗的评分低。这说明我国要加强护士护理理论知识教育,将跨文化护理理论引入护理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及进修教育。罗媛玲,温贤秀等研究探索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团体辅导可有效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3.5关于中职护理人才职业素质的研究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其所具备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完善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研究的文献中,主要涉及对中职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等研究。李进研究指出:职业素质具有的五个特征:职业素质具有的五个特征: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李大权提出中职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措施:职业价值观的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心理素质训练;增加中职护生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点亮爱心,鼓励护生参加各种活动。徐晓雪在研究中指出护理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对护理职业价值的正确认识;对道德的正确理解;人格情操。

3.6关于中职护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研究文献中,大多涉及中职护理课程体系的现状问题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等研究。李劲峰,杨颖研究指出中职护理专业学制大多为3年,其中两年为理论学习时间,最后1年实习。其专业课课程设置大多为:先学习正常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再探索异常情况(病理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以上称为基础课程,通过桥梁课(健康评估、药理学)上升到临床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传染病护理、心理护理、社区护理),简称阶段性课程设置模式。谭耀华等研究总结分析了中职护理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完整性,理论知识偏难,学生学得困难,教师教得困难;(2)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本专科几乎没有差别,与中职学生特点不符合;(3)课程多,学时有限,学生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达不到岗位要求,专业定位不切合社会实际。刘爱云等指出:在发达国家,护理课程中临床课程、人文课程和社会课程各占1/3,而我国多数院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视医学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现象。唐秀英,何君芳等对中职护理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中指出:改革应实施“就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技能+创新”的内容整合、“合格+特长”的体系构建这一课改策略,形成以学生能力建构为重点、以学习领域为中心、以学习模块为内容、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中职护理专业新课程结构。李春玲,季晓辉等研究提出了课程建设的“12345”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建设“一个指导、二个要求、三个对口、四个面向、五个模块的“12345”课程体系”,即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以专业能力素质及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为要求设置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对口、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对口、实践技能与护理岗位对口,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4大岗位群的能力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新的五个模块课程体系(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毕业实习课程模块)。王勇提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以护理岗位需求理念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涉外护理为突破点,才能做到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拓展课程体系内容,与国外护理教育接轨,满足护理岗位的需求。综上所述,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方向,目前中职护理人才的培养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医学模式及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才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及市场对护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业压力增大等诸多挑战。国内护理教育者在课程体系、专业能力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做了许多改革尝试,但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改革的归宿。因此,今后需依据社会需求,研究响应中职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探索研究适应性中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

作者:王毯 杨建宝 傅红琼 李萍 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