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构建

2021-05-25 21544 医学教育论文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囊括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等三大阶段,继续医学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各单位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和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在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评估研究较多,而对大学附属医院层面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的研究鲜有,欠缺适合大学附属医院使用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构建符合我校各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实际现况及可操作性较强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从而实现我校整体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为促进我校人才梯队培养和医学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在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前,根据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特点,把握继续医学教育评估的性质和目的,紧紧围绕各大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各具体环节,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掌握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国内目前大学系统所属教学综合型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的总体情况,结合实地调研,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1.2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

专家咨询法又称特尔菲法,也称专家咨询预测法,它是对专家意见采取有效控制的反馈,从而取得一组专家最可靠的统一意见,专家咨询法多用于指标体系的论证和确定,本文采用了两轮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专家咨询法,用以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

1.2.1选择咨询专家。筛选具有临床医疗、医技或护理工作经验15年以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教学职称、具有科室或教研室行政职务(职级)、主持、参与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专家;筛选在相关卫生行政岗位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工作15年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卫生管理或教学职称的管理学专家;在大学校本部筛选从事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教学并具有副高及以上教学职称的专家[4]。专家组中既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与教学理论研究、统计学的专家,又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负责人,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选择25人以上的咨询专家,符合专家咨询法的原则,体现了权威性和代表性。

1.2.2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的筛选。

(1)取界值法。对于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备选指标库中的定量指标,统计其中的可量化的硬件性指标,按照其权重进行赋分;对于其中的定性指标,则向继续学医学教育管理专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负责人、部分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和管理人员等发放调查问卷,按最终的调查结果做统计分析后赋分。

(2)指标五性评分法。指标的五性评分法是指咨询专家根据每个备选的指标所体现出的不同的独立性、代表性、获得性、重要性和灵敏性等五个层面的具体情况,给予其相应的评分,并根据每个指标的具体得分分值,分别对该指标的算术平均数、指标等级和变异系数进行计算,因此,每个指标都以上述三个判断尺度来确定,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判断尺度都不能最终确定该指标;同时,为了避免备选指标库中的重要指标因某种干扰因素而被剔除,因此而设定备选指标的排除标准为:凡有两个尺度不符合界值标准的指标都将被剔除备选指标库。

(3)指标权重的确定。本文同时运用专家咨询法与优序图法来判断各指标的重要性顺序,同时用以确定指标的权重,因此专家的可靠性是由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意见集中程度来衡量的,而专家的积极系数是由咨询调查问卷的有效回收率来判断的。

1.3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通过计算克朗巴赫α系数的值,对两轮咨询问卷的最终调查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通过专家对备选指标库及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主观性评价来得到两论咨询问卷的内容效度。由于我校各大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现况是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为了解评估指标体系的结构和确定由此所设的一系列变量的作用,本文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结构效度分析。

1.4质量控制

1.4.1问卷设计阶段。在咨询调查问卷首页附有专门发给咨询专家的一封邀请函,其中对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专家的回答在研究中的作用等做了详细介绍,以便获得真实可靠的调查结果,同时就专家咨询法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问卷中所涵盖的备选指标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的顺序和规范进行排列,并附有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图,以便专家筛选指标时一目了然。

1.4.2专家咨询阶段。两轮问卷的间隔周期为5周左右,由专人打印装订好调查咨询问卷,送至咨询专家本人手中,同时将电子版调查问卷也发给专家,与专家约定好回收问卷的具体日期,再由专人按约定时间回收电子版及纸质版问卷。为了提高咨询质量及问卷回收率,咨询问卷中就指标五性评分含义做了介绍。咨询结束后,组织人员逐一整理、核查回收的问卷,对于问卷中的某些缺项重新进行调查,并请专家重新填写咨询问卷;对于其中填写方法不正确、无法弥补存在问题的问卷则果断予以剔除。对优序图结果部分通过互补检验进行质控,并将结果在下一轮咨询中进行反馈,以提高专家意见的一致性,达到专家咨询法的效果。

1.5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的所有数据录入Excel电子表格,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整理后,采用Exeel2007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工作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在分析数据前对所有数据进行录入及描述,描述性分析用构成比、频数、率表示;专家积极系数用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和应答率表示;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指标重要性赋值的算术均数表示;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及专家协调系数表示。主要应用标准差、百分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算术均数等统计学指标,通过一致性检验标准来决定专家意见是否应被采纳,显著性检验的P值均0.000,小于0.05,结果可靠,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本文开展了两轮咨询调查,回收有效问卷的专家基本情况。

2.2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

对备选评估库中的53个指标进行了筛选与修改,根据专家咨询结果,剔除了代表性不好的10项指标,根据现有工作需求又增加5项指标,修改了其中9项指标的名称,并对指标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后,最终形成了下辖三个层次的我校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2.3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系数

专家积极系数即专家咨询表的回收率,本次两轮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分别是:96%和100%,有效回收率均为100%;提出建议的专家占专家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49.82%、50.17%。两轮咨询所有指标的专家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2±0.05)和(0.75±0.05)。协调系数分别为0.0027、0.0035,P值均为0.000。

2.4信度与效度分析

根据专家主观评价,两轮咨询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均较好,13个二级指标的相关矩阵,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这13项二级指标所反映的信息有重叠符合球形假设,适合作因子分析。

3讨论

3.1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的构建

3.1.1专家咨询法应用评价。本文进行了两轮咨询调查,以新疆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现况为评价对象,拟定备选评估指标库,指标筛选采用专家咨询法,指标权重则通过优序图法来确定。本文使用与层次分析法相近但又使用方便的优序图法,由于其检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简单,结果稳定可靠,易被使用者掌握和推广,且适合于多因素多指标的调查。

3.1.2评估模式的构建。由于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5年颁布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所辖的两级指标结构无法与我校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具体工作层面一一对应,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三级指标,重新构建了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表达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要求的评估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符合大学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模式构建的要求。

3.2对专家的评价

筛选的咨询专家主要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新疆医科大学及各大附属医院,包括医院管理学、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教育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各相关专业的专家,其中既有继续医学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才思敏捷、乐于为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较全面的建议,符合咨询专家的筛选标准。

4做好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建议

4.1以评促建,建立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长效评估机制

由于组织专家开展全程会诊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成本太高,加之整体评估时间显得仓促,因而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建议将严格参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的我校继续医学教育评估工作纳入各附属医院的年度规划中,并将其作为评估、监测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有力工具,并且每5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自评,用以校正现有的评估体系,验证评估结果。

4.2继续医学教育数量与质量并重,自评结合专家评审,进一步完善评估模式

较之其他大型综合型医院,大学附属医院同时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重工作,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作为目前大学科教重点工作之一,做好此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意义,通过构建大学附属医院特有的评估模式,在提升我校总体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数量的同时,还有利于找出我校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最薄弱的环节,结合专家评估意见,完善评估体系,抓住“一带一路”的伟大基于,充分发挥新疆地域优势,以重点学科为先导,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模块,实现制度化运行模式,推动各大附属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稳步平衡发展。

作者:张敏 李军 李艳兵 单志桂 艾海提·尼亚孜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