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及措施

2021-05-25 28538 内部审计论文

一、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审计按照审计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应与外部审计相协调,在审计过程中促进沟通与合作[1]。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联系。审计处作为企业自身设立的内审部门,是企业更好进行风险控制的保障,它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措施与成果应当非常熟悉,同时负责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与评价。这些都对于外部审计更加充分的了解企业的风险控制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等至关重要。内部审计更好的帮助外部审计获得相关资料,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也提高了审计的质量。但是,由于两者的审计主体不同,因此在服务的对象、目标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审计的目标、独立性、方法等均有所不同。

二、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随着内部审计在我们企业内的推广与实施,企业整体都对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极大的促进了其的发展,方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但不可否认,由于内部审计自身岗位设置的特殊性,在实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基本要求之一,更是审计工作的基础,但是一直以来内部审计由于其成立于企业内部,受到多方的影响,使其难以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从而导致其不能有效的履行职责,达不到审计的效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审计环境中不存在影响其独立性判断的因素,使其能够客观公正的得出结论[2]。时现[3]提出,以第三者身份存在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弥补外部审计的不足,有利于董事会的监督。审计人员是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关键。只有保持了独立性,才能更好地对企业的内控,风险控制进行监督,真正发挥其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内部审计的地位还有待提高。从法律体系来看,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并且未能从根本上重视对内部审计独立性[4]。从企业自身来讲,一些管理者错误的认识内部审计,对其产生抵触心理,限制其工作的开展。对于审计部提出的意见与建议,不予采纳。还有一些小企业,甚至直接由财务部或者办公室中几个人组成审计部,根本不能真正起到审计监督的作用。其次,由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一些内审人员也主动放弃其职能,防止出现“得罪”领导,“得罪”同事的情况,他们面对管理层的违规行为,更多的选择充耳不闻,进而影响的审计的独立性。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内审人员有时自身就未真正理解内审的责任所在,并不清楚审计的职责,而更多的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未能保持应有的客观公正。

(二)内部审计缺乏专业性。

审计人员的专业性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更是获得良好审计效果的基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些企业的内审人员,由于其出身于财务部门,对于审计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严重缺乏,不能达到审计人员的专业要求。进一步导致了审计部门缺乏了权威性,审计结果缺少了可信度。

三、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内部审计领导模式。

审计部门虽然只是企业的一个常规部门,但是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管理上又应当有别于其他部门。使内审部门直接隶属于监事会、董事会等,而不是常规的由经理层向下层领导,不但可以解决内审部门在企业中地位不高的问题,还可以遇到重大事项直接向高层汇报,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并确保了报告的真实性,真正达到内审的目的。一些企业还实行了双向领导体制以及双重报告制度,如由审计委员会和管理层双向领导[5],这些都可以有效的解决内审独立性差,工作效果不显著等问题。

(二)积极做好上下级沟通。

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的职责不再单单仅是财务审计,更多的开始对企业整体管理进行监督,实施风险管理。这就要求内审机构一定要与企业各部门、上下级做好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企业的信息与资料。如今的审计应当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宏观的掌控企业,从而进行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它不再单单只需要财务部门一方的配合,还需要其他部门,上到整个治理层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获得信息,进行监督。通过有效的沟通,也可以使企业其他部门以及管理层等更加清楚内部审计的意义,得到他们真正的配合,更有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

(三)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

内部审计要做到对企业整体的监督,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审计模式和方式,势必不会达到效果。因此,应当广泛应用信息化,以满足内部审计日益复杂的需要,同时它也避免了传统审计的效率低下,时间滞后,资源制约等问题。如某些企业会使用非现场审计预警,通过建立预警模块,对风险进行实时监督,加强了审计的及时性,提高了对风险的管理效果。改变传统审计方式,加入新型信息化模式,从而做到宏观控制的同时重视细节,提高审计效果。

作者:王佳瑜 卫丹丹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