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人文素养探究

2021-05-25 124 人文素养论文

有效教师的研究与实验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子课题之一。在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讨论和研究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十分迫切和必要。笔者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参与了课题《有效语文教师核心素质的测评与研究》的申报和研究实验,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笔者认为有效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述。

1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有效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弘扬者。要弘扬人文精神,首先自己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这样概括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学的文化性。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语文课中就应当富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语文教育就一定要弘扬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语文课变成了字词句章的枯燥分析课和语文知识的死记硬背课。这种做法很显然不符合语文课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语言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审美意义。语文要进行有效教学,就要在重视语言工具的熟练运用的同时,不忽视语文所承载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的探究。这就要求有效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2有效语文教师的特点决定了有效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有效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能够进行有效语文教学的教师。有效语文教师要能够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构建“影响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表现的、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模式。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①清晰地授课;②多样化教学;③任务导向;④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⑤确保学生成功率。要促成这些关键行为的实施,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要较好地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只有语文老师掌握大量的人文知识、透彻理解把握了语文形式中所承载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才可能做到语文教学中“清晰地授课”,才可能做到语文的“多样化教学”,才可能有效的进行语文课堂的“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成功率”两种关键行为的实施更是以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前提和保障的。一个人文素养较差的老师,就不会很好地理解、尊重、爱戴学生,更不会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和“确保学生成功率”就无从谈起。

3时代的发展要求有效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都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逐渐凸显出来。培养个人的人文素养,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作为一个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无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效语文教师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师,是能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对学生具有有效影响的教师。有效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以往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教学模式,积极探求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有效语文教师要在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效提高其人文素养。育人先育己,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效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这里要强调一下人文素养和人文知识的差别。笔者比较认同著名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人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一文中对这两个概念的涵盖:“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识;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有效语文教师不仅应拥有一定的人文知识,更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有效语文教师应该自觉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到学习生活中,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应该在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赵艳华 单位: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