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衔接

2021-05-25 19391 古代文学论文

前言:

古代文学是人类在历史变迁中精神、思想的文字表达,既可以体现历史状态下人们的生活、情感、愿望,又可以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文学作品对后世人类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为后世社会发展提供参考,深度挖掘古代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一、古代文学作品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持的依据

(一)针对思想教育展开

古代文学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在进行人物设定、环境描写、故事陈述等过程中都会蕴含作者内在生活态度,寄个人主观情感于作品内容,以期与读者达成共鸣,从而解脱自己或警示世人,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不可能脱离思想而单独存在,即使作品文字中没有明显的思想论述,通过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品脉络也能发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1]。例如吴承恩《西游记》,从表面看是一部讲述师徒四人历经艰辛西天取经的故事,可通过与明朝中期历史背景相结合,可以看出作者对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现象的不满和反抗,但被迫屈服于封建礼教思想的无奈,作者试图通过虚构的故事暗示社会,警示世人。而教育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其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此可见思想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古代文学为教育改革思想教育提供支持。

(二)涉及教育体制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古代文学作品大多由古代文人所编创,文人是古代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其作品会直接反映出当时的教育体制,表达出文人对当时教育体制的态度和对未来教育体制的期盼,影射出教育体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讲述了范进花费35年时光于八股文学习,54岁中举人后精神崩溃的故事,借此表达封建八股取士教育体制对受教育者的迫害,体现出当时社会对人才定义的扭曲,借此讽刺清朝教育体制的刻板必然导致社会发展滞后。现阶段教育体制改革是为了使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整,所以其不论对受教育者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古代文学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2]。

(三)对人才素质都具有强调性

不论是古代文学作品还是现代教育改革都将人才素质放在首位,古代文学作品虽然没有将素质明确的规定,但在各种文学形式表达过程中对素质都有涉及,通过故事、脉络精心设计,指导读者何为好、何为坏,从而起到提升读者素质的作用,例如罗贯中《三国演义》虽将杀戮贯穿故事始终,但也强调义薄云天、知恩图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蒲松龄《聊斋》虽全篇讲述鬼怪,但也劝人向善,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中对素质已经有所偏重,为素质教育改革提供素材。

二、古代文学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改革强调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所以人才必须具有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古代文学中表达先贤爱国主义情感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阅读,可以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精神熏陶,从而形成爱国情操,例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辛弃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都表现出作者浓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直接素材,使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古代文学阅读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认清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加深学生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教育改革强调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等,在和谐社会的创建过程中,必然要使对学生“和谐社会”的认知全面,才能推动教育改革顺利进行,和谐是我国优秀的思想集合,《老子》强调“天人合一”,儒家尊崇“协和王邦”,当今社会强调“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文学作品使学生对“和谐”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为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文学作品在对教育体制存在问题侧面揭露的同时,也对理想教育体制进行和构想,这不仅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借鉴,也为其扩宽了创新途径,例如孔子《论语》提出“因材施教”;《两小儿辩日》强调个性化发展;《三字经》《千字文》强调道德、素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强调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古代作品更是比比皆是,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命运、《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的仕途起伏等,通过古代文学阅读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对人才定义的不同,但始终未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由此可见,教育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段历史时期教育体制都会随之调整,只要与社会发展同步,就是有意义的教育改革[3]。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才培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古代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历史不同阶段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方向上的参考,而且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扩宽个人视野,加大思想深度,这对于现阶段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改革与古代文学息息相关,所以应该对古代文学继承和发扬。

作者: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