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25 4224 儿童文学论文

儿童文学坚持以儿童为主的原则,语言表达通俗易懂,文章内容要生动活泼。随着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儿童文学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地位也变为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重要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心智和知识素养等方面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源泉,指导着教师完善教学模式,奠定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础。但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认识不够充分,儿童文学的作用并没有完全的发挥,教学过程存在很多问题。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由于特殊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美学特征。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了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漠视,使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不能抓紧儿童文学的美学进行教学。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儿童文学课文教学工具化;很多语文教师把儿童文学当成非儿童课文进行教学,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在字、词、句等的讲解,以及思想意义的归纳,完全把儿童文学工具化。第二,儿童文学成人化;教师用分析成人文学的方法对儿童文学进行分析,用世俗的观点解读儿童文学中的内涵,使儿童文学教学功利化。这两种现象剥离了儿童文学课本的审美性,把课堂变成传统的说教,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

(二)教学不能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

小学生文体知识缺乏使很多语文教师将不同题材的儿童文学当做一种题材,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能把握儿童文学的“叙事性”“虚构性”“夸张性”等特征,但是对所包含的知识就有所欠缺。比如:童话里面的“夸张”是一种全方位、强烈的夸张,它是写作范畴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但是很多教师误将这种儿童文学中的手法当成其他文学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辞技巧,影响了教师对儿童文学课文的理解,导致小学生对儿童学生错误的理解,制约着童话想象力和想象空间。

三、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应用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教师要建立现代儿童文学观。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文学的内涵,建立与儿童相一致的儿童文学观。因此,教师要把握“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造和提供的独特特殊文学品种”这一观点。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作品都展现出作者对儿童的认识,教师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同时对儿童文学的感性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提高了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帮助教师进一步的认识学生,不断调整,矫正对学生的认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儿童文学具体的知识才能正确处理儿童文学课本,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的美学特征进行教学

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最独特的特征就是儿童情趣。小学生思维独特、思想单纯、想象丰富。而儿童情趣就是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在文学作品中的反应。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能产生吸引力,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当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课本时,就会产生快乐、向往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小学生对文学产生的影响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抓住儿童情趣是关键。

(三)抓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教师要理解儿童文学文体的构成,比如:儿歌、童话、儿童散文的具体划分,和分布情况,还需要掌握这些文体形成的内外部因素、分类依据等。由于儿童文学体裁的独特性,教师还应掌握各种文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改善小学语文教材的入选情况,加大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的渗透力

教育部应对小学语文教材的选定加大力度,保证教材质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作品应该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儿童文学进行选编时,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根据儿童的具体生活进行选择,让儿童文学充分融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拓宽阅读渠道,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对改善小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现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针对不懂的兴趣特征提供相应的文学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不断实施,小学语文教师要端正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儿童文学素养,充分利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黄贵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