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中阿奇霉素的应用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杀菌效果显著,尤其对衣原体、肺炎支原体、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厌氧菌等菌种的作用强大。为了可以在儿科临床上更好的利用阿奇霉素,本文就本院随机抽取的200例患儿,对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儿科患儿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6.7±2.3)岁,病程6d~1个月,在接受研究的200例患儿中,无严重的慢性疾病,其中160例为呼吸系统感染,25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15例为泌尿系统感染。将200例患儿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各100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甲组患儿进行静脉注射阿奇霉素的方法治疗,依据患儿的体重给予阿奇霉素10mg~0.5g,1次/d;对乙组患儿进行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同样依据患儿的体重来确定服用剂量,0.25~0.5g,1~2次/d。对两组患儿均进行1周的连续治疗,统计并分析两组患儿产生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胃肠道反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阿奇霉素在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均较为明显,在治疗过程中,由于部分患儿对头孢菌素或是青霉素类的抗菌药物过敏,或者抗菌效果较差,临床上一般会选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着临床治疗上对阿奇霉素的应用增多,其产生的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且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在升高。本文通过对200例患儿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统计,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部分解决措施。通过分别进行静脉注射与口服阿奇霉素的甲、乙两组的部分患儿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但其不良反应的种类与发生率均没有显著的差异。这就说明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途径没有直接的联系,调整给药途径并不能根本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对研究中两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为胃肠道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
3.1胃肠道反应
在儿科患儿中最为常见,主要的反应症状为恶心、呕吐等,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无法表达疼痛,表现为啼哭、拒食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抽搐。当患儿出现此类反应,应立即停药,直至症状缓解为止,再进行缓慢滴注。
3.2过敏性休克
出现此类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儿对阿奇霉素过敏,导致休克,主要临床症状为抽搐、昏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若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停药,对患儿进行抗过敏处理,扩充患儿周围容血量。
3.3过敏性皮疹
其主要的症状为患儿上肢及躯干出现对称性皮疹,并且瘙痒剧烈。患儿出现抓挠表现后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对其进行脱敏治疗,直至皮疹消失为止。
3.4发热
有些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明显的体温升高现象,患儿的面部出现潮红并哭闹。患儿在出现以上表现后,应立即停止用药,若体温过高,应给予及时的降温处理。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每一例发生不良反应患儿的体质再进行选择,例如过敏性皮疹主要采用的是抗休克、脱敏治疗、补充周围有效循环的治疗方法;而对于胃肠道反应的患儿,主要是进行胃复安静脉注射或是口服;针对发热的患儿,病情较轻的一般只需要进行物理降温,若体温高于正常10℃,应进行药物降温治疗或是退热药物静脉滴注。综上所述,阿奇霉素的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发热等,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抵御能力较差,这些不良反应会给患儿的机体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临床上对患儿进行给药时,应密切关注患儿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作者:车晓晴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