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研究
目前,90后成为高校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他们思想开放,勇于接受,善于模仿,因为入党时间不长,理论修养不深,党性锤炼不足,容易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造成党员意识淡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强、认知偏离和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虽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临时性和应景性现象仍较为严重,缺少持续性和长效机制。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不够重视,普遍存在“重发展轻教育”“重发展前培训,轻发展后培训”“重成才教育,轻党性培养”“重教师党员,轻学生党员”等突出问题。其二,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有些党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些党员入党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忽视了始终保持党员先进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甚至认为一旦入党就可以高枕无忧。其三,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没有从学生党员视角和实际需要出发,没有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没有实施分类施教和及时更新。其四,培训方式缺少创新,以理论讲授和正面灌输为主,很少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忽视了新技术手段开发和新培训载体构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比重失衡,忽视了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其五,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缺失,没有针对培训效果和培训体系,分别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形成学与不学、好好学与随便学、学得好和学不好没有区别的消极思想,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难以形成更加优化的培训行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手段。为了把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要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不断探索构建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
高校党组织要充分领会《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精神,在全面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基于大学生党员的地位和肩负的使命,以增强党性、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建设为中心,制订学校层面的教育培训5年规划。二是对5年规划进行合理分解,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年度培训计划和各级党组织的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组织者、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对象、培训费用预算、培训组织管理等内容。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校内培养和校外共享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四是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和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五是组织实施培训计划,确保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六是做好培训效果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七是加强制度建设,将教育培训各阶段的思路、做法、要求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构建工作条例和配套制度,为下阶段培训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和实践参考,促使教育培训工作早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实施分类施教
高校党组织应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党员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构建理论武装、党性修养、道德教育、知识普及、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内容体系。教育培训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国梦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章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成才与创业教育。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内容。设计培训内容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增强党性为第一任务,将理想信念教育和能力建设贯穿始终。二是坚持学生党员视角,充分考虑其实际需要,从与之联系紧密及普遍关注的内容入手,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三是问题导向原则,培训内容要有助于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针对性原则。应根据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低年级党员和高年级党员、普通党员和党员干部等不同类型学生党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实施分类施教和按需施教。
三、创新培训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目前培训方式单一,受训者学习兴趣不高,主体意识不强的问题,高校党组织应立足实际创新培训方式:
1.集中培训和经常性教育并重。应改变单纯以集中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灵活采用专题辅导、报告会、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现身说法、交流研讨、结对帮学、观看视频等方法,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读书读报、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调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2.正面灌输和双向交流结合。注意发挥学生党员主体作用,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方面认真听取其意见,采取交流研讨和谈话谈心等方式,营造沟通交流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党员畅所欲言,了解其实际需要,掌握其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的真实状况。
3.集中教育和个人自学结合。大学生党员专业学习任务较重,时间也不统一,难以组织经常性的集中培训,党组织要引导学生党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搞好自学,帮助其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自学计划,合理安排自学任务。建立党员教育培训学时制度,引导学生党员采取个人自学和网上党校在线选学的方式,完成每年的规定学时。
四、强化实践锻炼,优化培训效果
高校党组织应逐步加大实践锻炼的比重,改变实践环节弱化的现状,做到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并重。
1.开发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服务社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考察、专业实习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党员走出校门,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党员组织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帮助其在活动组织中提升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健康的情操。3.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组织好支部党员活动,做到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结合党员民主生活会,开展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广泛征求党内同志和群众代表意见;开展好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工作,引导党员对照先进性要求,全面查找自身不足,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有效措施,确保整改到位。
五、拓展培训平台,整合教育资源
党校是高校党员培训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大学生党员人数的不断壮大,党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已很难完成全员覆盖的党员培训任务,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拓展培训平台。
1.拓展校内培训平台。一是在条件成熟的二级学院、教学系(部)设立分党校;二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把党支部建设到专业,甚至专业中的不同年级,人数较多的党支部还可组成若干党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小组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作用;三是指导组建学习兴趣小组,利用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开展学习。通过构建“学校党校———分党校———党支部———党小组———学习兴趣小组”体系,充分发挥培训平台优势。
2.开辟校外培训基地。采取与校外单位合作交流的方式,开辟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基地,整合各方面资源,深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3.构建网络教育平台。一是建立和完善“网上党校”,适时发布党建工作动态,及时更新时政热点,不断整合优质党课资源,组织学生党员在线完成培训和开展讨论交流;二是利用QQ、微信、微博普及的有利条件,指导建立关于教育培训的微信群和QQ群,进一步拓宽培训渠道,既方便发布培训信息和掌握党员学习动态,又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六、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
高校党组织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手段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1.建立和完善培训效果评价机制,客观评价学生党员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效果。
(1)建立考学制度。采取考勤、统计心得体会和学习总结提交数量等过程性考核手段,评价学生党员的学习态度;采取考试、互动交流、谈话谈心等方式,检验学生党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情况。
(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包括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方式。正向激励是采取评选学习标兵、树立学习典型等方式,对培训态度端正、培训热情较高、培训效果明显的党员进行表彰。反向激励是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党员提出批评意见,帮助其改正错误;对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党员,帮助其查找问题根源,探讨改进思路和措施。
(3)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党员反馈考核结果,帮助其总结经验和查找差距。
(4)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为学生党员建立专属培训档案,完整保存个人培训资料,详细记录培训学时、培训考核结果等重要信息。
2.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评价机制。为了总结教育培训中的经验,查找问题和不足,高校党组织需要针对培训体系建立评价机制。
(1)构建培训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培训方式、培训时间、培训管理等维度,合理制定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采取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等方式,选择受训者填写评价指标,科学分析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体系。
(2)建立培训管理台账,对培训进程实施动态管理,有条不紊地贯彻落实培训计划,及时修正偏离培训计划的行为,争取更加出色的培训效果。
作者:李云峰 周向明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1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