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路径

2021-05-25 9891 教师教学论文

一、专业导向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一)高职人才培养的特性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性、应用性人才的高层次教育机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高等性”和“职业性”的统一。作为“高等性”的体现,是其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其“职业性”方面来说,是要学生掌握高层次的专业技能。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在技能上要有明显的技能优势,岗位适应能力强。不少专家学者所倡导的高职教育在教学环节上“零距离”地与企业生产一线接轨,强调的学生在技能上所达到的要求。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能力上加以提升以应对此培养目标的挑战,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严肃课题。

(二)企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紧迫性

现代高科技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站在企业的角度,不只要求劳动者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还要求其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企业对利润的追求的价值导向也要求劳动者对相关岗位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此要求身处培养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者地位的高职教师自身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尤其要有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所谓“学高为师”就是强调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而“做中学”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无疑突出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掌握,此两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无论如何强调均不为过。

(三)高校按“专业”招生的改革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2017年起,浙江省将在高等职业院校实行按专业招生,考生按职业院校的各专业在全省的排名顺序填报志愿的招生改革方式,改变以往那种凭借一、二个热门专业撑起一个高职院校一片天的现象。对各高职院校的排名也不再是一个综合的排序,而是以专业为单位。这将会导致高职院校间专业的竟争更加突出,从一、二个特色专业的竟争转向所有专业的竟争。实践证明,专业的竟争往往取决于专业的教学效果,此不可避免地要求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一流的专业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效果,就不可能有一流的社会评价,更不可能有一流的高职院校。不言而喻,学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更加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在填报志愿方面对某一高职院校的青徕也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二、高职教育中教师教学能力所面临的困境

(一)从师资来源看,教师教学能力不容乐观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高校毕业直接走向教学岗位的;企业引进的;从其他高校引进的。各来源的教师各有其优势,但也有不足。突出的问题是部分教师对专业理论性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不愿系统地去掌握理论知识;或是不重视教师的技能性培养而使不少教师缺乏专业的操作技能,有嘴上功夫却没有动手的能力;或是既没有理论的高度又没有实践的操作技能;或是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无法有效的运用。上述种种现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在备课环节上表现为备课不透,吃不准教材;在授课过程中体现为抓不住教学主线,难以理清重点,说不透要点、攻不破难点;若指导学生的实践,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环节所面临的问题要求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其功能远未有效的发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没有较好地集中注意力,甚至没有听教师授课。近年来,部分省市还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专门设计了一批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不少高职院校为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专门设立校级教改课题。此举一方面说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某种缺陷。

(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滞后

高职院校为实现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而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强调教室要搬到企业,企业师傅要走进课堂,学生的作业要成为产品。强调的是从学生能够学到技能的角度而由企业师傅来授课,却较少地从学校现有教师的实践技能方面的改善来探讨。不少高职院校虽然也从制度层面上强调职业学校的教师,甚至于中职的教师也要持双证意在突出教师的实践性技能,而在现实中充其量也不过是在教师证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职业资格证书,其实践能力往往是低层次的。就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言,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远远滞后于企业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要求。

三、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对策

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高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目标趋动下,教师如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以有效地处理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的现状和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较好地吸收教学内容。

(一)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

1.在整体中把握局部——“熟”教材如何处理?所谓的备课先需“备教材”问题。总体而言,备课要对整本书的知识烂熟于心,明确教学的目的和学生通过学习所需掌握的知识。就某一个章节而言,或是某一节课而言,只有在知道该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处理教材。而现学现卖是不可能有效地处理教材的。

2.以理论知识为支撑——“透”处理教材的能力依赖于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此需要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在指导思想上重教学而轻科研,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师在从事教学后还能认真地钻研专业书籍的不是很普遍。而要驾驭书本知识,深刻了解书本内容,没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3.梳理授课的具体思路——“明”根据教师对本部分知识的思考而提出具体的授课主线。角度的不同,可归纳的思路也不一样,但目的是让自己在授课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讲,也不至于云里雾里难以掌握教师到底讲了什么。通过一条或几条教学思路的梳理,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对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提升教学手段的有效选择能力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学手段运用要以教学效果的达成作为评价的依据。教学手段的运用离不开教学目标,并且手段的选择不能偏离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依据所教授的内容而定,讲授法、讨论式方法、案例教学法、翻转式教学法、循根求源法等方法均可采用,其各有优势,也存在某种缺陷。如“循根求源法”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其强调的不只是知道其所然,还须掌握之所以然;不仅了解其现状,还需要深入地探讨为什么会一步一步地成为目前的样子,并要掌握前沿的知识,了解目前所授内容所面临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2.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高职教师的授课中已成普遍化的态势,以其清晰性的字体,直观性的特点取代传统的板书式的教学方式。但其过多的信息含量也往往导致学生无法接受,而且可能存在教师过份依赖于课件和对多媒体的依赖,疏于备课。板书的运用也存在其优点,不可一概加以否定,在某种程度上能补救多媒体教学的不足,若教师能对关键的知识点、难点进行必要的板书式的梳理,既达到让学生知道教学重点之所在,也能让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看问题,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根据教学对象的认知力和可接受性所要强化的教师教学能力

备课不仅是备书本知识,尚需备学生,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力、可接受性方面的现状,关注学生认知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围绕着学生能否接收所教授的内容,是否能较易地接收所教授的内容为衡量指标。教师应对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如下方法。

1.“典型性”:案例选择要做到典型性教学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典型就是最能体现教学的内容的要求,能通过个案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选择典型案例,并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把抽象性的知识和原理通过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易于学生的理解,并落实教学内容及要求,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性”:教学内容讲解要实现形象性、生活化教师若能通过专业化、抽象化的教学而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低层次的要求,而且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方能达成。但就现在的高职生而言,基础性不实,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的情况下,难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若能采用形象性、通俗性的教学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通过配以与生活相关度高的语言、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3.“概括力”:案例分析要注重抽象、提炼、概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突出了教会学生“学”的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强调人的终身学习的理念的社会。教师只有具备从案例中抽象、提炼、概括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能力,方能实现学生的“不教”的目标。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不再执着于如何通过详细的讲解分析来灌输教学知识点,而是通过提供相关的知识材料,并通过材料的分析来提炼教学知识,注重概括力的提高。

4.“针对性”:作业安排上体现教学目标教师在作业安排环节上要围绕教学的内容进行,达到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教学重点并把所学的知识在理论上加以应用的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及时地发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的布置不能囿于传统的书面的作业,尤其是对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还应通过具体的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产品的生产上,以产品的形式作为作业的形态,并以产品的完成质量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与原理的主要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

围绕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这一主旨,以学生为中心,但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来达到服务于学生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地在专业理论上能体现其“高校”的属性,又能通过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来体现其“职业”的特色。第一,摆正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中的目的与工具性的关系。教学能力的提高重在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是“本”,而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而言,一切的手段选择都是处于手段的工具性地位,是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服务的。为此,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真正地成为“双师型”教师。基于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本专业的5~10本精典著作,把握基本功,又能不时地阅读专业杂志,对前沿知识与动态的了解。同时,要鼓励教师到著名高校进行访问学习和到企业进行实践。第二,教师要具备以教学为主线统领各知识点的能力,逐步形成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上课要围绕教学目标梳理出“一条或几条”教学主线,以主线来统领各知识点,挖掘教材中的体系性内涵,并突破几个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手段的选择较为重要,但没有固定的手段与模式,一切取决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况。各种教学方式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的能力。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来说,要先掌握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而后逐渐展开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最终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始终要树立教师的职责之所在,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观念,学会做人,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包括教会学生从案例、生活中提炼基本原理、并得出具体结论的能力。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如何做到不教,关键是让学生掌握自学的能力,凭自己的能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这离不开学生提炼、概括知识的能力,应放在教学的核心地位。第四,教师要有突破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增加高职教师的专业技能证书的合金量,参与专业技能等级考试,尽量取得高层次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教师要有企业工作的具体经历,掌握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改变现有的教师还需要向企业工程师学习的现状,从未来的发展来看,理想状态是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师引领企业的发展,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上的问题的能力,实现“企业有问题就找高职院校的教师”的目标。

作者:陈新开 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