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学情境式教学法应用
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紧凑的学科就要求教师把理论与实践这两者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学专业教学的要求,教学模式应该随着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改革。
一、情境式教学法在社会学中的运用
情境式教学法更重视由灌输的教学模式转为学习者,更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商与沟通,使师生都处于一种新的互动状态[1]。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很难满足社会学教学的要求。情境教学法告诉我们,知识孕育于情境中,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人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参与的过程。
1.融入情景
如何灵活的运用情境教学法绝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情境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融入情境,为此情境素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情境既要能呈现问题,情境推动的过程又要具备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同时在情境发生与结束的整个过程中还能让学生与教师都获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社会学专业本身是一个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单纯凭借老师的讲授很难让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参观、实习等实践活动融入教学情境使人与环境紧密结合,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所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与社会的人一起工作、生活的时候能较快地了解他们的工作、事业,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自己融入到群体当中,从而积累现实的经验和方法,为自己将来的成功找一条最优之路。
2.控制教学过程
情境教学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置于一种新型的互动状态中,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法。它需要学生与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互动,同时又要受制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情景教学安排要切实可行,目的明确,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与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教师的角色更类似于轮船的总舵主,对整个过程进行把握并使情境教学的方向不偏离所要教授的内容。在社会学的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控制教学过程对于偏离教学内容的情境场景要及时的扭转,使教学的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可控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组织教学优化设计教学内容,调整即调动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为了优化教学过程还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对社会学实务的价值观和社会学实务的技巧采用课堂讲授,对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采取学生体验的方式领会。
3.进行有效沟通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沟通是很必要的,良好的沟通是创造良好情境的基础。在带学生进行情境模拟的过程中,就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交流。在社会学技巧方面尤其是微观技巧的把握上,如果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没有相互交流的话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都知道社会学微观技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询问,我们同时也都有所了解询问的目的是为了“破冰”;是为了获得案主的资讯并确认资讯的正确性;是为了鼓励案主积极参与会谈;是为了协助案主组织自己所呈现出来的资讯。同时也知道沟通的种类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间接或隐含性问题询问这几类。而且知道询问的原则有一次只问一个简短的问题、讲询问的重点、问题的焦点等。但是如果一节课仅仅是对这些内容的教导而没有情景式的演练,结果会是绝大部分同学对这些原则、种类只能死记硬背而不能铭记于心。教师因此要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步入一个特定的场景,激起他们进一步探求的欲望。
4.巩固、反思
情景教学比传统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而如何使所获取的知识能够较好的消化吸收,并保持长久领悟,课程学习中的反思与巩固就显得尤为重要。知识的学习是在由“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得到理解与升华的。在情境教学中,可将课堂得出的教学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了抑郁的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之后,仅仅明了了这些抑郁的行为界定是远远不够的,就要在对其进行巩固以达到良好运用的效果。那么在我们的情景式教学当中就要对这种抑郁行为进行强化。如何强化呢?首先是分组,然后要求不同组按照先后顺序作出抑郁的行为让大家界定。对于大家作出的行为界定之后,大家进行评价,而后让大家找出解决抑郁的方法。这样不仅明了了抑郁的内涵,同时得出了在面对抑郁的时候大家应该怎么做的结果。而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学者应该怎么样来表现自己的同理心?怎样才能让案主了解所说的内容并能深刻体会案主的感受,并将这种了解以符合案主当下的语言表达出来。在情景式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经验学习法”“角色扮演法”等的介入模式,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情境式活动让组员亲身尝试。然后通过分享和反省让参与者了解个人的长处,并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认同,使他们在深化的过程中强化和巩固知识。
二、情境教学法在社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社会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教师而言,有时难免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做到驾轻就熟、从容不迫。就学生而言,最初往往难以适应情境式教学带来的学生充当教和学的学习和上课方式。在社会学专业教育中,社会学的价值观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对不同的社会学者会出现不一样的冲突。在面对这种实际问题中,也会使同学们产生一种挫败感和案主的不认同感。此外,不同学生的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经常性的纠正与提示,这一方面会占用部分课堂时间。另一方面也使这些同学羞于启口,嘴巴始终是“闭着的”,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习惯性教课方式的差异。社会学专业的教育只能借助于西方在国内的发展,只能是缓慢前行。许多社会学专业的教师不是社会学专业科班出身,都是经过后天的学习,进而进行社会学方面的工作。而在一般的大学教课中,已经养成了教师讲课作为讲课方式的习惯,对情境式教学没有经过尝试。在进行情境式教学的过程中,只能是揣摩着前行教学,效果难免要打折扣。另外,还有一些教师本身学术水平很高,却苦于未受过正规的社会学方面的教育,在不涉及专业知识的情况下,组织情境式教学难度并不大,但在需要就有关社会学问题、社会学难点设定特定情境时,就感觉难以驾驭甚至举步维艰。其次,学生长期以来没有养成情景式学习的习惯。多数同学在学习社会学方面的课程有个通病:即只意会,不言传。他们尽管也翻阅了大量文献查阅了很多相关案例,但往往难以学以致用,无法用社会学专业方面的术语进行交流。另外,有些同学在面对案主的时候,表现为不自信的状态,这与同学自身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情境式教学对社会学专业的意义
情境式教学运用到社会学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尽快缩短与现实的距离,提高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素质、操作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适应能力。
1.利于加深专业素养
将情境教学法融入社会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领悟了解情境中所传达的专业素养。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精神的培养需要多方面条件的配合,尤其需要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高校学生很多存在“厌学”和“厌专业”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与专业本身、学生本身有较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学习的过程有关。如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无疑会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进而提高对专业的兴趣。
2.利于快速掌握知识
通过模拟现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面对虚拟情境创造的虚拟现实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在遇到问题情境时的冷静沉着处理问题的能力。面对多种多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的学习状态激发内在的潜能,比传统的教学法学的快记得牢,在创设情境以及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也使得专业技巧得到提升。
3.利于师生、生生间的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在知识的选择和学习过程中学生比较被动,师生角色互动是单向的。情境教学法打破了这种单向互动的模式,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给学生选择和创新的机会,实行老师学生双向互动的模式师生地位被重新界定。这种新的师生关系可以更深入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态度,促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师生角色互换使老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东西,实现“教学相长”。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得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的改进更能体现教师的工作回报等等。这些不仅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拓展,也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使同学关系在共同学习中更加和谐融洽。
4.利于提升学生能力
通过情境式教学同学们起码能做到在课堂上能够不紧张、能够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同学们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都得到了加强。明了了在哪种场合作出哪种与之相应的行为反应。知晓了在面对不同案主(案主不同心情的状况)的时候,应该如何适宜的表达出自己的同理心和对案主的建设性意见。进行情境式教学,同学们之间互为课堂的负责者,更有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每个人能体会到当老师的乐趣,更能体会到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在进行角色扮演这个情境式教学方法上面,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同学们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他们会不自主的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目标来实现,通过使他们“自省”来提高他们自己,这是对同学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途径。
作者:高燕飞 单位:铁道警察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6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