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思想下农业生态论文

2021-05-25 29827 农业生态论文

一、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恩格斯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人来要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首先应该满足吃喝等基本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便从农业生态文明的文化维度体现出对农作物、食品和人们身体健康等问题的关注,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食品的污染以及掺假两个角度展开的。马克思认为“爱尔兰人……只知道吃马铃薯,而且是腐烂的马铃薯,变坏的马铃薯。”这使得马铃薯病变,食品污染,造成了19世纪的爱尔兰饥荒。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资本家们贪婪的本性,他们给工人吃的都是最廉价、质量最差的食物,“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深刻揭露了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致于马克思说“引起其他许多疾病的直接原因,……不如说是在于饮食方面。”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食品掺假行为,咖啡粉、咖啡豆、糖、茶叶、胡椒、葡萄酒等商品被肆意掺假,不仅使资本家发家致富是建立在损害农民利益的基础上,假冒产品的隐蔽性更是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持久伤害。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时,主要是从城市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的,这是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当时主要出现的城市,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密不可分。虽然在农村并不明显,但他们却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污染向农村的转移,这一点已经被今天的现实所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观点,一方面体现了他们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因为农村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而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正是构建良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对农业生态的破坏,并提出了超越城乡对立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本主义城乡对立有直接的关系。在这里,马克思通过其“新陈代谢”理论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展开了对由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引起的农业生态破坏的批判。马克思超越生理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理解“新陈代谢”的含义,将其认为是自然和社会之间通过劳动而产生的相互作用,由于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异化,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严重的“新陈代谢断裂”,即“在相互依赖的社会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可挽回的断裂,导致土壤再生产的必需条件持续被切断,进而打破了新陈代谢的循环。”马克思分析了这种断裂的具体表现,城市中由于生产和消费周期的缩短而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垃圾,而农村却资源紧缺,甚至还要接受城市里工业污染的侵蚀,进而造成了城乡对立的局面,其后果一方面是加剧了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工人贫困,更重要的是掠夺了土壤肥力,使土地日益贫瘠,加速了土地资源的枯竭,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恩格斯也从资源浪费现象入手,分析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和隔绝以及由此产生的严重生态破坏现象。对于这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入手,认为工业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作为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一部分,需要返还于土壤,以此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此外,他们着重从社会角度,即超越城乡对立的角度来提出解决方案,城乡之间需要更多的互动,城市突破土地限制,而农村则分担城市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生态压力,以达到较高层次的融合,才能逐步修复“新陈代谢断裂”链条,促使生态环境好转。当前,中国正在加快开展城镇化进程,由于体制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的弊端等原因,由农村土地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新陈代谢断裂”现象仍比较突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可以为当前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提供有益指导。

(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态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了农业生态存在的诸多问题后,也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也把这一观点带入到农业生态领域。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应该采用现代农业方法取代或者改进传统的农业生产,“现代农业方法”正是指的利用新的科技手段进行给排水、灌溉、土壤及肥料处理等,如此一来,农业生产发展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得到改善。面对日益贫瘠的土地,马克思认为:“同样的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农业中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更是直接指出了利用化学或者机械技术改良土壤肥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的现实途径,“有的土地被看做坏地,……一旦发现克服这些障碍的手段,就变成好地了。”在这里,“克服障碍的手段”正是指的农业科技手段。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发展中科学技术作用的重视,蕴含了其农业生态的思想。因为这里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包含着生态技术,在利用其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不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而且还要谋求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便更好地造福人类。在那个农业生态并不受关注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能提出契合于当代“生态农业”的观点,足见其思想的前瞻性。不仅如此,他们还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人的生理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这些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科学的改良和加工后,再次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不仅节约了资源,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以发挥其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不难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同时蕴含了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思想,构成了今天发展“绿色、循环、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科技化和农业生态化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四)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变革社会制度是解决农业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分析了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大生产对生态文明的严重破坏,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根源。恩格斯指出,资本家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赚取更多剩余价值,这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农业资本家也毫不例外,他们只会考虑价值增殖而不可能考虑由此带来的生态破坏。马克思也从看到了资本家贪婪的本性,认为他们的眼里只有利润,丝毫无视其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他以森林为例,产业的发展对森林造成严重破坏,而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藐视和实际的贬低。”“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都是马克思对由资本家本性带来的生态破坏的无情批判。农业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物质资料,具有可持续性,这就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剥削本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统一,从根本上看必须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才成为自然界自觉的真正的主人,“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到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间矛盾得到解决的生态文明社会。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散见于与他们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对这些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危机,构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农业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奠定了制度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曲折性以及受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仍十分突出,甚至造成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怪圈。广大农村亦不例外,村庄环境脏、乱、差,环保基础设施不到位,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土壤污染进而引发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饮用水安全无法保证,固体废弃物乱排乱放,化肥农药污染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在拷问着农村的生态环境,既危害农民健康,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到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构建。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生态思想能够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指导。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加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力度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造成的,人的各种活动造成了土地污染、食品污染、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所以其解决归根结底也要靠人。长期以来,我们对农业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不够,并多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且受宣传方式以及农民本身因素的影响,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宣传工作不能走过场,更不能强制,而是应发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效,为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性作用。从宣传对象来看,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以基层农村干部为关键,以各行各业劳动者为辅助,使全体人民都认识到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宣传内容来看,要结合农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特点,将理论、方针、政策通俗化,特别要注重宣传农业生态新技术,同时通过树立典型案例,激发农民建设良好生态家园的积极性;从宣传手段来看,应注重利用各种新媒介,如村村通电视、广播、横幅、宣传单、农家书屋、农村文化舞台、文化大院、文化墙等各种载体,循序渐进,以保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大力发展农村环保技术和农业生态技术,以科技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生态观中蕴含了科技思想,启示我们应注重利用科学技术的积极影响,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从微观角度,应大力发展农村环保技术,城市环境保护中已经广泛采用科技最新成果,但广大农村在这一方面仍很薄弱。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环节,都应注重科技的运用,比如资源合理开发、降低能耗、污染治理等方面,在实施过程中,应引进成本低廉、操作性强、简单实用的技术,以沼气为例,其优点不言而喻,但在农村并没有广泛普及,究其原因,一是成本较高,二是现有沼气技术含量不高,易坏且难以维修,因而无法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具体来看,要结合目前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加快推广环保新技术,如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经济施肥技术、侧膜栽培技术、适时揭膜技术、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绿色饲料添加技术等,以科技带来农村环境的好转。其次,从宏观角度,应注重开发农业生态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粗放式经营增长方式的传统农业是以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这不符合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应处理好技术、效率和环境间的关系,利用现有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延长产业链条,依托科技发展生态农业,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根据马克思的农业生态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城乡对立导致“新陈代谢断裂”,进而破坏了生态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但至今为止我国城乡间仍没有形成一种均衡的良性循环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任重而道远。从2003年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到2012年明确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探索不断深入,具体来看,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首先是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完善农村交通、电力、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体系等领域,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硬件保证;其次是以土地、户籍等为突破口,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瓶颈”和身份“瓶颈”,探索以“土地流转”为主题的土地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的流动和人的流动,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最后是以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贯穿于其中,以“人”的城镇化带动农村城镇化,实现在生态文明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

作者:王国成 董继超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