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历史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自主学习意识培养
一、实施先学后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学后教模式是相对于先教后学模式而言的,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学生从上课开始就是自学,有目的地自学,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将先学后教模式应用到课堂之中,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以先学后教模式在《明治维新》教学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先学: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我,并自主地将明治维新和清朝的“百日维新”进行对比学习。当堂练环节:
(1)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____。
(2)试说明百日维新失败与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影响因素。
(3)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主要的成果是____。……后教:我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以及当堂练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以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同时,也促使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使学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走进历史课堂,成为课堂发展的主体。
二、借助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师的“一言堂”,而且,也有助于生生之间的交流,对高效率的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实施小组讨论模式时,教师要选择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鼓励学生自主发表意见、看法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材,要借助小组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确保历史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例如,在教学《毛泽东思想》时,为了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小组讨论模式,首先,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确保课堂面向全体学生,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借多媒体辅助,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手段的重要方式之一,该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将抽象的历史课堂形象化,而且,也能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之中。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轻松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例如,在教学《音乐与影视艺术》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早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爵士乐和摇滚乐等,并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在的进行对比,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和影视艺术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高效自主的历史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在确保历史课程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想君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好处
1.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深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突出本门学科的特点,比如数学就要突出数字而不是文字,所以历史要能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庄重,而不是把它当做语文教学一样讲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将史料运用到学习中,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运用时间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当教师在讲解西汉统治者削弱外藩时,不仅可以讲述李广、卫青、霍去病抵抗外敌的历史,还可以运用著名政治家晁错提出的对策:“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短短几句话就能把当时面临的困境交代八九,反而不需要教师用大篇幅文字去讲解,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西汉削藩的迫切性,使学生能理解得更深刻。
2.提高学生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提出过,一个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不仅与头脑发达程度有关,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通过营造类似环境是很好地学习历史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对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不可估量的有利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们开设历史学科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希望学生记住历史过程,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借鉴历史,汲取失败的教训,同时学习成功的经验。通过运用史料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进行探究,寻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从现有的学术观点体会,这样比直接学习得出的结论更能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比如,当教师在讲解到甲午战争时,李鸿章面对日本海军采取保船避战的战策,学生可以通过采取史料来比较当时中日两国军队的悬殊以及中国面临的困境,从而去体会李鸿章这么做的原因,自我探索思考这是不是最合适的方法,这么做带来的直接影响。这些问题,学生都可以利用史料相互讨论、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观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同时也能培养发现历史真理的能力。
二、在高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史料
利用史料可以获取想要了解事件的背景,但是同时它并不是事件的全部保留。很多时候,史料只是作者用自己的角度对当时事实的记录,理所当然地,并不是全部史料都是准确无误的。有的史料融入了更多的作者感情,使作者产生明显的情感偏向,也有的史料被当局者垄断,报道并不全面,存在失实的可能,所以教师在筛选这些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史料时首先要考虑正史。作为教师,一定要严格把关,挑选最符合实际最公平的史料,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和困惑。比如,对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初一学生就选择容易理解的图像史料,帮助他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对于已经学习过很长时间的初三学生,就可以选择没有经过加工的、能自行探究的史料来深刻理解历史。综上所述,史料在教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那么怎么最大限度地发挥史料的价值呢?我们就要从筛选史料、理解史料、剖析史料几个过程认真分析运用史料教学的有效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合理运用史料。
作者:刘安峰 单位:吉林省实验中学
第三篇: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思考
一、我国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我国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情况较“应试教育”时期有卓越成效,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缺陷:
(一)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
现阶段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讲授法,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罗列,而思想教育仅仅是简单的总结。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内容时,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林则徐的史实得出林则徐是民族英雄的结论,而很多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草草得出结论,这就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精神,德育的目的也就无从实现。
(二)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能力与学生卷面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这就易造成教师强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的德育。
二、新课改下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改进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强调历史教学中的德育
教师的功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新课改下的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只有把学生设为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为主,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凸显德育功能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新课改下的中学阶段历史教学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法、材料分析法、比较法、参观考察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如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若结合相关影像资料(如《鸦片战争》)进行教学,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战士因吸食鸦片而丧失战斗力,官员们应吸食鸦片而不务朝政,百姓因吸食鸦片而国破家亡。这些不仅重现了鸦片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还使学生对毒品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萌生出抵制毒品的思想。
(三)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
历史教师是中学生历史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其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素质与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程度之间有直接关联。除此之外,历史教师还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较强的教学能力、系统的理论知识、渊博的专业学识及科学研究素质等。历史教师以身作则,更能为学生树立良好学习榜样,进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使渗透德育的理念在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生根发芽。总而言之,新课改下中学阶段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是一个深远的研究主题。让学生接受德育,使其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是所有教师们的教学责任。教师应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完代吉 单位:甘肃省卓尼县藏族中学
第四篇:高中历史探究性教学
一、历史教学中的“拦路虎”
如今,无论哪一门学科,其教学理念都离不开教学引导。引导是重中之重,只有将引导做好了,才能考虑其他的教学模式。教师联系书本,切合实际,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堂要时不时地带着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兴趣,才能爱上历史课,才能自主、热情地学习历史。而引导的缺乏不外乎两个原因:
(1)对历史不够重视,学生缺少基本的历史学习热情;
(2)教师的专业性不强,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就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1.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历史的热情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诚不欺我也。阅读是一位良师益友,它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眼界,还能提升我们的智力。而要想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激发其对历史的热情,阅读的重要无可比拟。举个例子,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概括是关键。即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概括总结,列出每一段的简洁提纲,让人一目了然,对所学的内容也能有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之间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分析,列出合理的提纲,对教学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这样学生才会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与理解。
2.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
在学习中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并不可少。而通过一定的实践之后,我们发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分别是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在教学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预习的过程,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在教师进行《鸦片战争》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触类旁通,引左右而言。比如“鸦片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与尼古丁有什么区别?”等等。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对健康更好地把握。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知识片段合理地提出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与探索。如“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鸦片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当时的社会现象有怎样的联系”?等等。在思考的过程中,让思想得到升华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能力。
3.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创新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其发展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前面我们具体分析了自主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的开发,让我们对高中历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一个道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学的宗旨即是传承,将这份知识不断地传承下去。而教学作为传承的载体,它是媒介,是知识传承的媒介。因此,良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更顺利地传承历史,也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比如,在《九一八事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各自选择某一片段,以学生合作的方式,将片段中的对话生动地再现、表达出来。这样的做法可以使学生对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原因、影响有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适时地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也可以让下面的学生对别人的表演做一个总体的评价,通过组员间的交流与讨论,教师的领导与支持,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到历史文化的重要与有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探究能力。
作者:闵勇 单位:湖北省恩施市鹤峰县第一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1.营造合作氛围,创造有效的合作学习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首先要营造一种集体合作的气氛,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合作,感受到合作的作用和意义。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做好前提工作,不仅要掌握好学习时机,精心挑选合作材料,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培训一批得力的小组长,使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学习模式,一是小组互助模式。首先,将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让其独立完成任务,然后让大家分析总结完成任务情况,对于复杂的问题和一些重、难点,由相关学生进行解释,然后大家总结归纳。在总结归纳过程中,促进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采用小组互助模式,可以有效梳理知识要点,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自由论坛模式。将同样的学习材料分配给小组成员,让小组成员各自发表意见,最后,总结归纳,全组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凝聚学生群体智慧,开启学生的头脑风暴,使学生能够在互相配合下共同解决难点重点问题,如在讲授“诸子百家思想”一课后,教师设置问题,分别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出发,阐述一下如何遏制学生抄作业的现象。还有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一课后,教师设置问题,针对秦始皇修长城,建秦始皇陵,修建著名的阿房宫等历史事实,评价一下秦始皇的功与过,这种评价可以采用自由论坛的模式,让学生各抒己见。
2.端正教学角色,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只是被动学习,教学效果低下。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局面,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角色由以前的被动,变成了主动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互相交流与合作,教师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然后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往往比较重视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少有教师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因此,导致许多学生在合作意识上比较欠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性格急躁,不习惯于与人合作,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把合作项目先确定下来,制订一些必要的小组合作制度,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提升学生合作意识,使大家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只有端正教学角色,提升学生合作意识,构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结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社会,急需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高中历史教学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仅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小组合作学习,还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合作学习环境,改变过去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将教学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者:赫英刚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分析
一、务实基础引发思维深刻性
历史基础知识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基础,而且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即积累历史基础知识能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深化认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历史基础知识。充分积累并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奠定丰富的知识基础,便于学生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深入问题的本质,查找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进而对事情发展进程以及可能出现的事态结局进行预测,继而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例如:在教学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社会时,学生讨论如何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从时间跨度以及知识跨度两个层次进行挖掘,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思维过程,学生需要具较为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教师通过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取令人满意的结论。高中历史教师以深层次问题作为引导,启发学生深层次思维,教导学生学会由浅入深、由低向高递进并予以逐步升华。
二、设置障碍引导思维独立性
就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而言,其属于一个教师向学生传递、分析以及归纳历史信息的过程,因此针对其中模糊、复杂的理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障碍的形式对学生的思辨和思索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直接表达个人看法的形式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例如:教学罗斯福新政时,历史教师提问:“为什么罗斯福新政无法实现对经济危机的遏制?”教师可以通过错误回答进行诱导:“罗斯福新政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干预,故其无法发挥根本性的作用。”教师首先倾听学生的意见,其后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错误回答进行讨论,最后和学生共同总结出正确答案。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对这一知识理论的引导,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动脑寻求答案的独立思维个性。
三、诱导争论促进思维批判性
批判思维作为独立思维的进一步表现,其强调对传统观点或者答案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全面地分析前人的知识并接收精华部分以获取全新的思维成果。在教学高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存在个别疑点的历史采用提问式教学进行诱导,让学生通过争论的方式得到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教师提问:“袁世凯未出卖维新派,维新变法运动肯定可以成功?”按照学生的支持方向分为两方进行辩论,通过争论的方式巩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高中历史教师以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进行争论,可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思维,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变换形式以锻炼思维灵敏性
灵活且敏捷的思维活动不仅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结论,而且可快速将从一件事情向另一件事情转化,面对无法正常通用的思维方式可以采用较为适宜的新方法解决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知识水平对其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予以培养,辅助于具有设计特点和技巧的提问对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焙养。例如: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顺口溜、对联或者谜语等形式,将课堂中的新旧知识点进行串联,借助新颖且极易趣味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灵活敏捷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在于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归纳总结和探索丰富历史知识,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灵敏的思维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的帮助。
作者:刘正玲 单位:江苏省沛县湖西中学
第七篇:高中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材引用史学研究的几个原则
1.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历史教科书中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时,应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引入一些通俗易懂的知识。如果在高中生的认识范围外,则会增加学生理解、学习知识的困难。所以历史教师要把握好史学研究成果的知识层次,进行适当地引用。
2.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有些教学内容并没有详细讲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引进一些新研究的详细史料,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为教材中涉及的观点提供依据,从而说明历史教科书的权威性,其历史观点的准确性。
3.坚持与教材观点一致
在历史研究中,经常会出现和历史教科书观点不一致的研究成果,所以,在引进这些研究成果时,应仔细查其观点和历史教科书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要进行判断和验证。如果引进和课本不一致的历史观点,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混乱,影响历史教学。
二、高中历史教学吸纳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方法
1.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纠正教材中落后的观点
因为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高中历史教材虽然经常修订,但还是存在许多落后、片面的观点,无法跟上历史研究的步伐。如,中法战争中,教材并没有涉及中法战争的影响,而是重点论述了清政府的“乘胜即收”的政策,和法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谴责清政府“虽胜尤败”的结局。但是有史学研究者指出,清政府是从维护领土的大局出发,才提出这一政策,其实是明智的决策。如果能把学者的研究成果引进教科书中,就能端正学生对中法战争的认识。
2.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认识历史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史学研究者注重从近现代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历史,甚至成立了专门研究近现代历史的“显学”。但是,在当今的高中课堂中,并没有运用到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仍然遵循“革命史范式”的教学模式,落后于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比如,在评价李鸿章时,按照“革命史范式”,他是签订《马关条约》的卖国贼,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人物,他参与了多个丧权辱国的政治、外交活动。但是按照现代化范式来评价他,他又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需要引进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3.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史学讨论
高中生在接触历史教学活动时,往往不满足于课堂的教学知识。喜欢自己查阅一些资料,观看相关的历史事件的电影、电视剧。并且喜欢对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历史人物的行为,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教材上是这样给辛亥革命定义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如果在教材中加入国外学者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综上所述,史学研究和高中历史教学密不可分,虽然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其重要性:史学研究新成果可以纠正教材中落后的观点,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认识历史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史学讨论。
作者:刘国永 单位: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历史组
第八篇: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法
1.发掘情感素材,进行情感渗透
高中学生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批判意识,他们反感各种枯燥的情感说教。历史学科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素材,这些素材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整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充分发掘情感素材,对学生进行感性的情感渗透。
2.关注社会生活,贴近教学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社会和生活实际,引领学生去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意义
1.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品格
中学历史教育特有的美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人文素质,而且有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健康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品质、高雅的审美情趣、真诚的情感,并学会宽容和尊重别人。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寓教于乐能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并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开放的情感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和谐。随着师生关系的和谐,学生的学习环境也会更加轻松快乐,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基础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发掘情感素材、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融入情感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高尚的品格。
作者:何婷婷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第九篇: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教育策略
一、利用形象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教师就要学会利用形象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作为历史教师,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首先要对历史科学充满热爱和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情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场景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那些历史故事好像在眼前上演,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教师的真情流露,不由自主的参与到情感学习中来。例如:当教师在讲到无数的民族英雄献身祖国时,要真情流露,对他们充满敬意,倾注自己的感情,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和现代人对他们的崇高敬意。这样一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就能功能更容易的理解那种爱国情感。当教师在讲课时,讲到那种为了自身利益而出卖民族的奸佞小人时,要表达出自己那种义愤填膺的情感,将自己对民族败类的厌恶、鄙视、仇恨等情感淋漓尽致的在学生面前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两种人的情感的强烈反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感悟到历史中各式各样的情感,在激发对历史科学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实施情感教育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自古以来,教师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态度、观点等,学生都会模仿和推崇。因此教学中可以抓住这一自然属性,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利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为学生讲一些自己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发奋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在我们小时候,条件十分艰苦,不像你们现在这样能够吃饱穿暖,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心无旁骛的读书。但是,我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好好读书,明白求学的不易和艰辛。而你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有些学生都不知道珍惜,你们这样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吗?”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很多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辛苦培育自己的父母和老师,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情感教学也就能收到一定的成效。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从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情感,利用形象的故事、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等方面出发,从多渠道、多角度的培养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魏移山 单位:甘肃省永登县第二中学
第十篇: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
一、大力挖掘教材内涵,在文本分析中融入情感教育
历史学科中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并且其中很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它对于学生积极进取人生态度的确立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对教材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将情感教育融入历史教材的文本分析中。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六单元中《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这课内容时,为了实现良好的课堂导入,我设计了耐人寻味的导入语,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问题:
(1)了解文化大革命发展历史原因、过程及对民主法治建设的破坏表现;
(2)文革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为什么能得到健全?采取过哪些措施?
(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我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这样一来,我通过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研究,既使学生深刻感悟了“文化大革命”的危害,又使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增强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在浓厚氛围中融入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中,所记载的都是距离人们现代生活久远的事件和人物,单纯的语言描述,并不能让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场景有真实、真切的体验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思想,学生也就不能受到浸染和熏陶。所以,我们就可运用一种直观式教学工具,将当时的历史情境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创设一种生动式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接受情感的洗礼和教育。比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五单元中“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课内容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近代社会生活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了投影屏幕上,如在饮食方面,引入了中国八大菜系和各式西餐的图片;在住宅方面,播放图片天圆地方的四合院、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等;服饰方面,介绍了晚清时期的长袍马褂、旧式旗袍以及民国后流行的西装、中山装等,这样,我通过运用直观化教学工具让学生直接观看与人类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相关的图片,渲染了浓厚的历史教学气氛,使学生意识到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与技能,还能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作者:郑玲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第三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9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