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一、新形势下改进农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定位
在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农业高等院校应树立构建认知、情感、操作、实践四位一体的课程观,努力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并扎实掌握农业专业理论与知识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性人才。创业教育应该做到普及性与精英性相结合,即使全体学生树立基本的创业意识,掌握基本的创业知识与能力,又使其中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意愿强烈,有较高创业潜质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系统精细化的培养与指导。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实践,使学生走出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真正能够经历创业实践,进一步对这批学生进行淘汰选拔,从而建立全方位、分层次、高度融合性的课程及教育体系。
1.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它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要素,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动力。创业教育要充分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使创业意识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把创业与人生理想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强烈创业色彩的人生观。再进而把个人发生与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把创业目标视为奋斗目标。最终使当代大学生拥有强烈的“愿意创业、渴望创业”的内在创业意识和心理需求,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原有的生存观念,将创业作为有效选择和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来看待。
2.创业心理品质。应以大学生关心的创业问题为起点,开发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切合大学生实际的创业心理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创新机制,积极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大学生化解创业困惑,改进落后的认知模式,培养创业自信人格,为其创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心理教育应成为促进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应该在增强学生创业成就动机,养成创业自信人格,提升自我创造力,磨砺意志力提高逆商上下功夫。
3.提高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落脚点。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延续与影响,造成了我国学生普遍存在学历、考试成绩与实际能力上的较大差距与鸿沟,尤其这种实践性极强的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要求更为严格而苛刻。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牢牢把握实践导向性,明确在“干中学、干中提高”的培养理念,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二)高等农业院校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1.课程体系完整健全。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科课程设置主要有学科渗透、必修课和选修课三种形式。学科渗透是指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学科中渗透创业教育,有利于高效利用课堂资源,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是高校创业文化较为成熟阶段的一种全员自发行为,是学校创业文化软环境的一种体现。必修课要明确把创业教育列为必修课程,规定相应学时学分,课程结束后通过考试考核获得必要的学分。在调查中发现,目前仅有28.75%的学生表示所在学校把创业教育纳为必修课程并规定了相应的学时与学分。而大部分高校把创业教育融入了就业指导课,在就业指导课中设置了1-2节创业教育内容。选修课其实应该与必修课形成良性的互补,应该设置较高的选课门槛,为那些具有一定创业基础与经验的学生提供进一步系统深入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蜻蜓点水的接触与了解。
2.课程结构合理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可以增强创业课程的适应性。把握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提升课之间的比例尤为重要。突出SIYB、KAB等课程的小班教学与系统性,针对农业院校的特点,突出涉农专业的优势与核心地位,针对综合类农业院校的优势,适当结合相关专业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可根据就业形势与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农业类本身着重突出技术创业,结合文科类学科专业渗透智力创业思想,结合理工类学科专业渗透管理创业思想。实践课程是一种最不可或缺的课程模块,通过设身处地的创业实践对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至关重要。
3.教学模式多样实用。在发挥校内集中授课主阵地的前提下,可通过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演练、校外创业实践课程、观摩课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可邀请优秀校友和创业成功人员做创业经历报告、面对面沟通等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运用正反两面创业案例讲解,提升学生的创业认知,增强创业能力。创业演练也为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模仿创业,增加创业经验值。
(三)构建有效的课程评估体系
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课程评估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体系,确保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稳步发展。可依据上级教育部门的文件精神和统一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切合实际的创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体系和考核要求,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授课、职称评定、教学管理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上,注重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软件指标和硬件指标相结合、教师教课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建立涵盖课堂教学体系、课外实践体系、创业教育环境等多环节的评价标准。分别从教师、学生、社会等多多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在具体方式上可采用现场听课、查阅资料、座谈、综合考核等,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形势下改进农业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二是细化实施方案。三是强化督导落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
(二)改进教学形式与办法
有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创业教育教学效果与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高等农业院校一是应该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二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三)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有利于实现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与优化配置,可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双方互利共赢。高校农业院校应首先进一步健全企业对高校创业投资的收益补偿机制,充分激活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依托企业先进的软硬件设施等,让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学习企业内部整套经营管理知识。积极争取企业资金资源,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为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四)加强创业实践教育
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实践的历练才能得到提升。正如国家领导人在视察河南农业大学时所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涉农专业参与性和实践性特点十分突出。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仅仅是一部分,更重要的实践实习应在田间地头。高等农业院校一般拥有农场、畜牧站、林场等实习基地,应该有计划性的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加深学生的直观认知并提高动手能力。经历了艰苦的农业生产,才更加体验创业的艰辛,以便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此外要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实习基地”等促进理论知识的转化,提升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社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五)组织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自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每两年一届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至今已举办了九届。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改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形成了学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全国三级赛制,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赛段进行,参与高校与人数与日俱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优质平台,“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推动国内风险投资体系建立方面发挥出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创业计划竞赛是在校大学生实践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参赛者通过竞赛,可以结识未来创业的合作伙伴,建立初步创业合作关系,开创成功事业;参赛者通过竞赛,还可以结识风险投资家、商界和法律界人士,开拓创业网络,充分展现创作产品、服务的巨大市场前景,为今后进一步创业赢得资金。同时,创业计划竞赛也为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青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展示、学习、交流平台,培养大学生创业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创业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日益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高等农业院校应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加大对创业教育课程的调查研究,制定教改方案,强力推动创业教育课程改革,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通过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作者:秦素玲 卢红振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