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思维艺术教育论文

2021-05-25 11335 艺术教育论文

一、感性是冲破社会陈规的高级思维方式

理性与感性共筑社会生活。在需要创新的时代我们更提倡感性的价值与意义。突破理性逻辑的惯性,大胆摸索多种解决问题的路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万有引力,爱迪生在梦幻中获得发明电灯的灵感,达芬奇通过艺术的想象设计了飞行器,爱因斯坦、钱学森感谢艺术对科学研究的贡献。感性是理性的初级形式,其神秘性因科学不能破解而体现出艺术的高贵与不可思议。理性因子像一种负荷让人承载,感性可以超越这种压抑。通过对形式的直觉把握进入自由的境地,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感性积淀上有着十分优越的资质。人在成长的初年,主要依靠对事物的感觉印象来处理各种信息。一个人所积累的感性材料越丰富,在进入成年期之后进行抽象逻辑推理的整体调度的范围就越广,宏观把握世界的能力越强。人们都难以忘记自己童年的回忆,无论童年是什么味道,在多年后回忆起来都能品出新的滋味。人的感性思维一旦激活,可以冲破陈旧的社会秩序,自由意志会深层次挖掘主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一个好的社会是能激发个体创造潜能的社会。人从原点出发,不满于现实,破坏并创造一个新世界,最后走向一个新的原点。人的创造潜能的大小决定着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度,感性思维的积淀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是培养感性思维的利器

(一)创造刺激感官的感性思维环境

对婴儿进行胎教,给婴儿的房间设置明丽的光色,穿戴能吸引婴儿注意力的服饰,调动婴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兴趣和能力,刺激其感官敏感性。在学校教学中多使用直观形象与动态音画结合的教学手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福禄贝尔“恩物”系列学前教材的畅销,儿童艺术类生活与教学用品的丰富与精美,为促进儿童视、听、嗅、触等感官的发育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多设置一些活动课程,能够让学生自由潜心地投入其中,调动其主体意识和兴趣。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和艺术馆中,体验自然的博大丰富之美和艺术作品的精微韵致之美,让孩子陶冶其中,在广泛的文化艺术情境中去学习、感受艺术,潜移默化,不教而教。

(二)显化感性思维的优越性

陈景润先生的数学老师曾在班上幽默地说,在座中有一位将会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皇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为一位数学家埋下了奋斗的种子。但是大多数人受经验和自身狭隘的视野所限,认为当前所找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条捷径,并且出于对晚辈的关爱,剥夺抹杀了其他有效路径,让后学者错误地认为这是唯一的方法,从而抹杀了其主体创造的潜能。社会越来越民主,尊重每个个体存在的独立价值,不以一家之言独尊,听百家争鸣的合奏才是民主文明的新声。尤其是对于儿童,艺术是他们施展天性自由的天地。他们天真无邪,没有功利的城府顾虑,在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最能充分挥洒个性情致,产生奇思妙想。当我们赞扬孩子做得很好,鼓励孩子寻找别的办法,然后再肯定、再激励。儿童凭借感觉与直觉地肯定,体验与判断事物,学会应对外部世界的方法,在他进入抽象理性思维后会有更多的思维加工材料。在学生掌握一题独解的基础上,设置一题多解的可能,发散思维,鼓励创造,解读答案形成的具体主要条件和多样条件,多提启发性的问题。艺术教育答案的多样性和相对宽松的环境,比起其他教育形式有着天然的优越性。

(三)持之以恒地信任艺术教育的价值,以美与善的感性支配理性地求真

科学的科目可以采用量化的办法给出精确标准,结果显而易见。人在物质资料还不够丰富的追寻价值功利的时代,常常从利己的角度短视事物的价值,这样的生态系统要想长久地持续发展是令人担忧的。有人曾做过实验,在学校总课程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艺术课程的比例,不仅没有降低其他课程的质量,反而能够提升。艺术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是长期积淀的结果。艺术的直觉感悟更是如此,谁也不可预知感性的领悟何时能够助力人生际遇。人之幼年与人之老年对艺术情有独钟,青壮年因生计而对艺术及其教育往往有心无力,甚至不屑一顾。当没有物欲的压迫,自觉追求高雅艺术的心灵净化,抵御破坏社会与自然持续健康发展的形迹,一种向善向美的正能量,感性地支配着理性的务实求真。

三、结语

感性在我们的思维、艺术、人与社会的发展中的意义时常是隐性的。其突发性、易逝性等神秘特征让人无法慢慢地去细细考究,致使今天我们仍然对它不甚了解,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它的一些零散规律。它不会随意地帮助我们成长和发展,而需要我们用一颗虔诚的心去感知、去体验、去领悟、去实践;它对人的精气神的消耗绝不低于我们用理性对事物做出的解释。我们只有用百倍的能量去努力研究、认识它,才能获得更多有利于艺术、人与社会发展的有价值的内容。

作者:邢利刚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