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论文(8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分析
一、优化语文课程
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都仅仅围绕着高考,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学生的思维也比较狭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知识型人才,而不是应用型人才,以后也不能得到社会的赏识。素质教育提倡终身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进一步优化教学课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应组织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选修,并且定期组织实践、调查、知识讲座、参观等多种课外活动,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使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融合,从多个渠道、途径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发展教育以及全面发展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的实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2012年1月17日,河南省屈庄村李庄组有一个村民———李国喜在上夜班的途中,看到一名痴呆儿落水,结果英勇搭救而牺牲。”这则新闻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教师就可以将这则新闻作为一次辩论课的辩论主题,讨论李国喜救痴呆儿的行为是否值得。让持有反对和赞成的同学各自分为两个阵营进行辩论,两队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观点、论据,在课堂上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但是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肯定也势必会懂得双方的观点,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李国喜拿自己的生命换痴呆儿的生命确实会让人们感到惋惜,但是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正是因为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有这样的人存在,有这样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使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因此,这样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应试教育很少注意到语文的美育功能,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使学生学会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语文,领会到语文世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理想、人格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高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调动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让学生们自觉、主动的搜集一些国内外文学作品阅读,让他们在文学世界中肆意徜徉,陶冶自己的品格,学会发现美,欣赏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新时发表展需求以及学生的发展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优化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渗透美育思想,使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使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放光彩。
作者:李举纲 单位:新疆石河子市东方学校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一、用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教学《曹刿论战》,拓展延伸时,我设置了一条思辩题“鲁庄公鄙吗?”,然后把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组,课后收集材料,次日课堂上组织进行辩论。因为充分准备,同学们的辩论针锋相对,有理有据,相当精彩激烈。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学会了一分为二地全面思考问题,还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竞争的意识。再如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时,可以举办古诗词朗读比赛,名著知识竞赛等。这样既兼顾了初三即将面临中考的实际,又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参与,切切实实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行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人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正确应付挫折。所以,真正的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自尊心、上进心的培养,注重竞争意识和应对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真正的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学要积极承担这个重任,教学中尽可能举行一些集体活动,鼓励人人参与,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二、用榜样人物树立学生坚强的意志
2013年,我校初二一位女生因为一些琐事与父母发生口角后服农药百草枯自杀身亡。惨剧的发生,再次提醒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承受外来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较差,一旦遭受挫折,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所以,有必要对学生行意志和毅力的教育,让他们在逆境中学会求生存、谋发展,有必要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坚定、奋发进取的意志品质。在这方面,语文教学堪称“近水楼台”。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意志。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经典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榜样中汲取力量,磨砺意志。当然,学生的意志类型、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因人而异,加上青少年心理素质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较大,因此,教师必须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用情感教育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情感”教育能促使学生沿着教师的情感线索去学习知识,感悟真善美,从而修养品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习作最能流露学生的真情实感和对生活思考。所以,作文教学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载体。习作中写亲情和友情,能促使学生从习作中感情亲情,理解父母,识别友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针对学生习作中学生的思想变化,教师可将习作批语变为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调节其情绪,抚慰其心灵。此外,还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和实际心理,设计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完成。力求让学生在作文中说出心里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及时疏导,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总之,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这个阵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主动地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中学生。
作者:王文兰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刍议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素质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范文文情并茂,不仅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即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表现世界之美、人性之美、思辨之美、语言之美,这些都给学生在思想认识以启迪,在情感上以熏陶,在审美上以愉悦。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人物、景物、图画的欣赏分析汲取知识精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农村学生往往由于语文基础差而出现不学、厌学到苦学,这足以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张同学逐渐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认为自己不是学习语文的料,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出现逃课现象。后经耐心询问原因,他说:“语文这门课很重要,但是由于基础差,每次考试成绩不佳,怕被师生讥笑。”这说明其心理压力过大。针对这一情况我多次找他谈话,采用尊重、接纳、理解的方式,消除他对考试的焦虑,正确认识考试与成绩的关系,教给他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如循序渐进法、温故知新法、学思结合法、手脑并用法,鼓励他着手积累字、词、句,平时写日记等。后来他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除以前自卑、自贱的心理,语文成绩提高不少,在中考中语文成绩还得到了优秀分。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课堂说教多而耐心引导少,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就会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其心理沟通较少,后果必然是“苦心栽花花不开”。只有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无意插柳柳成荫”的意外惊喜。教无定法,贵在有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只要注重对学生以上三个方面的培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段立宏 单位:阜平县平阳中学
第四篇: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
一借助阅读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1.读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多是对著名人士成长、成功经历的记述,被记述者多是经历了无数艰难坎坷,才有所成就的。学生通过对此类书籍的阅读,会发现主人公一路走来,披荆斩棘所依靠的就是人文精神。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名言“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时,他就能够说:‘我己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这句话对所有阅读过该书的人都产生了深深的震撼,使其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着的浓厚人文精神。
2.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不论是课堂中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还是学生自己课外的文学阅读,都不应是一个人的独语,而应通过交流表达自我,从而真正发掘文学之美。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组织学生就自己近期的阅读成果展开探讨,使其在自己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讨论,从而使其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下增强自己对所读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受,解决自己阅读中产生的疑问,进而真正感悟作品的真谛,深化其对人文精神的领悟。
二通过写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语文写作是对学生思想状况及语文能力的直接反映,囊括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价值情感观、语言运用能力等诸多方面。对语文写作的教学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育,写作教学可有效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1.写作必须真情实感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为追求高分,语文作文的写作上总是存在形形色色的框架,学生写作时往往依据固有的套路,一成不变地进行写作,很少能够发表自己真正的见解,这使得作文的写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完全脱轨,写作时学生总是表现得苦不堪言,难以下笔。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陋习,让学生写自己所想,不局限于死板的模式板块中,使学生文字呈现个性化,这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是极为有益的。
2.以自己的内心为起点
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首先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写作作为学生思维与情感活动的反映,激发写作欲望就是促使学生勤于思考。人类的思考对象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类,即个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其中个人内心就是思考的起始点,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思考,增强其对自己的了解,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其思想的进步,实现其人文精神的提高。
3.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契机
写作是一项具有极高创新性的精神活动,写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与个人创新思维的培养相结合,具体而言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写作文体的开放性,作文的命题上应尝试不同文体间的相互交叉使用,从而显著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
(2)写作立意的开放性。作文材料的选择上,以具有多元化立意指向的材料为佳;
(3)观点的新颖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提出不同的新颖意见,切勿照本宣科。
三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促进其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实现教学整体效果提高的有助推动力。不断优化和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方式有着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意义,这既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又是中职教育领地生存与发展的依恋,应引起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的关注。
作者:曹飞 单位: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应贯穿审美教育
审美需要是人的生命需要。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传播者。语文教学终极关怀的是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指向,不仅在于学生从中获得了审美愉悦,更在于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实践,完善个性。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审美魅力,语文教学最容易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语文教学要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升华,让学生乐于发现美、亲近美、创造美,从而培养美的情操,砥砺美的意志,养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生。笔者经常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运用朗读,使学生强化审美感知,体会文本中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激发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笔者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是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恰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与联系”,融入了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贯穿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发展到今天,其精神文化很大一部分凝结在文学这种形式上。语文在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保存和传播方面有重要作用。我们今天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应该成为我们人文素质的底蕴。在我国改革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语文教师应让学生批判、继承、弘扬传统文化,要学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语)的坚持骨气、宠辱不惊的精神,要学习“日日参省”、“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要学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超然、旷达、淡泊、宁静、虚融的精神,要学习“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要学习我国古代哲学强调的“内圣外王”、克己养性、厚德载物的精神。孔子用自己的言行,传播文化;屈原忠于国家,“虽九死而未悔”;范仲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魏征《谏太宗十思书》,欧阳修《伶官传序》、苏洵《六国论》等都是当代中学生人文精神成长的有益营养。总之,语文包含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包含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美。新时期,语文教师既要重视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学,也要重视挖掘人文教育资源,乐于思考,勤于实践,促进学生身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富有人文精神,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作者:李同相 单位:静宁县第二中学
第六篇: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语文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联系
语文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基础,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条件,中职学生接受语文教育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毋庸置疑。中职语文教学内容根据中职学生的成长特点而编写,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非常突出,能够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中职语文仍然是一门重要的文学科目,其承担的不仅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任务,还担负着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重任。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语文教育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有信心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如今,人文素质已经成为个人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而职业素质是现代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表现。中职学校目标正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进行加强,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素质教育
(一)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新时期教育理念的转变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应当发生转变,认清教育改革形式,做到与时俱进,才能有利于优秀人才的有效培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师,除了借助学科知识的提升来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了解并掌握其它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做到“一专多能”,充分利用自身素质对所教学生进行培养。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文化知识,才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升个人素质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二)优化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
课堂模式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对应的教学形式,并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同时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起对学习的无穷乐趣。如讲授法一直是传统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也是新时期教学模式中比较忌讳的死板方式,但将其转变为辩论式教学法、讨论法或谈话法就会使课堂教学得以活跃起来。学生在生机和乐趣当中不仅容易深入了解学习内容,还能最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效果。
(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素质教育重在发展学生的智力,而非智力因素同样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在活动当中的积极程度,其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技能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广泛兴趣的形成等都需要借助非智力因素来实现。因此,提高非智力因素,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完成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目标和任务。
(四)合作意识下的学习
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合作意识,而知识经济时代更加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形成合作关系,以便流通资源、共享资源、创造资源。中职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充分调动各种动态因素,形成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获得共同提升。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单纯作为一门知识学科进行教育,而应深入语文教育的骨髓,融入并贯穿素质教育,从而解放学生的个人思想,提升职业素质,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于晓敏 单位: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第七篇: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一、课后作业不再以习题为主,而是让学生们看书,写书评,摘抄笔记以及创作文章
习题的作业枯燥乏味,更多是为应试做准备。而引导学生养成看书,摘抄,评论及创作的习惯对文学素养提升较大,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能使大家受益匪浅。看书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写读书笔记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闪现的灵光感悟或者是书中的精彩段落记下来,积累出自己的文学底蕴,对读到的书进行总结和思考。在接受书中的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自己创作,这也是一个活学活用的创造的过程,通过这样的环节,反馈了所学的知识,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感,锻炼了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语文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能够唤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上课时在规定的课程讲完后,开读书会,减少做习题环节所用时间
读书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除了对语文本身的提高作用之外,读书长远来看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对思维,道德情操都是一种锻炼和培养,而这样整体水平的提升又会反作用于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读书会上,让同学们交流一下最近看的书,看书时的感受,分享读书笔记。学生以各自的视角看待事物,在交流中,学生们不同的视角撞击出新的灵感和开拓出更广阔的思维角度,使读书的收获更丰硕。对同一问题的讨论不仅能锻炼思辨能力而且在探讨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水平。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学是在正常的课程完成后便开始题海战术,这样提高的只是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是一种纯粹的记忆力的锻炼和解题技巧的提升,而对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提升不大,题海战术更多是针对应试而产生的,而不是针对学生长远的素质发展。
三、开展辩论大赛
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和日常表达的需要,她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性情,我们既要使文学本身发扬光大,同时也要让文学与时政结合起来,避免文学与社会时发表展脱节,关心时政的语文教育可以为这门学科注入新鲜的血液,焕发时代的生机。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有很多社会事件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应积极关注时事的最新动态,并养成良好的理性分析能力,对事件作出准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开展辩论大赛,同学们针对一个话题进行不断的辩驳更加深入的分析整个事件。不同视角之间的碰撞,有助于发现一些细小不容易察觉的问题,对事件的分析更全面。整个过程是一场头脑风暴,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逻辑性,把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又需要学生组织语言,理清脉络,通过举例等方式达到一种高超的说服效果。在这个批判辩驳的过程,可以加深对辩论队友及另一方学生的了解,感受不同思维方式的魅力。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以上方法不但能够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升艺术审美,锻炼创作能力与思维能力。如果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更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曲艳红 单位: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第八篇:关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一、具体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则应力求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在讲课时,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思想问题。如学习《散步》《我的母亲》《羚羊木雕》时,教育学生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与父母发生矛盾怎么办,怎样看待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等。在批改作文、周记或日记时,更要正确地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认识,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2)结合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让他们具有识字、读书、写文章的本领。重点则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学生具备了这些语文能力,就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他们全面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日后进入社会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下面几个原则:一是文道结合的原则。语文学科要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但也要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在加强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如学习《藤野先生》《最后一课》等,就要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听说读写有机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要看到听说读写既相对独立又有密切关系:教师要很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它们在教学中的同等重要性。只重视读和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听和说,语文能力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三是坚持语言运用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原则。不少教师对语言训练很重视,但对思维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这会影响学生语文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四是坚持精讲巧练的原则。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多、知识面广,在教学时数又不够多的情况下,更需要语文教师在“精讲”和“巧练”上下功夫。讲授要真正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要在每一节的教学中尽可能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抓住规律,举一反三;练也要讲求科学,要让学生把握类型,掌握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少胜多。五是坚持课内外互相配合的原则。我们知道,语文是百科全书,语文知识内容丰富,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仅仅起到“示范”和“指路人”的作用,真正的功夫还在课堂之外。要学好语文,确实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学以致用。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针对中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及其上进精神,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增长知识并在竞赛中认识自我,锻炼自己,增强心理素质。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形势需要。
二、结语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时时想着学生的语文能力,时时想着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者的重任,应该切实贯彻语文能力培养的五个基本原则,组织和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祖国建设者。近年来,笔者依据上面的认识体会,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较为欣慰的成绩。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已养成预习功课和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并基本上达到了“自能阅读”和“自能作文”的水平。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变过去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的目标,培养新世纪社会建设的合格人才,确实起到了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
作者:刘旭 单位:江苏新沂市高流初级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