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不应急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大多教师太注重情境本身而忽视了情境的引导性。如借助多媒体而展示图片时,图片多而炫目,却不注重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用问题进行引导。其实,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的知识点,情境本身只是引出知识的手段,而不能因情境而忽视了问题的引导。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而从生活中选择素材来引入。以“分子及其热运动”的导入为例,教学中教师先在教室内点上一支檀香,问学生闻到了什么,结合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知识点,追问檀香是由什么构成的?那么,问到檀香的气味说明了什么?如此,以生活中案例而引出课题。二是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进入新知学习过程中。如“向心力加速度”的教学中向心力加速度的方向是学习的重难点,而其中的难点是“速度变化量”,教学中先以直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而引出这一知识点,由此而拓展到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通过引导学生作图求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变化量,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向心力加速度”这一知识点。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在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或问题探究而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点有了初步感知后,接下里教师就需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从而更好地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但从当前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的探究环节设计来看,一是教师所提问题会太多,没有起到启发引导作用;二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后没有及时做好引导和讲解,影响探究效果,学生在探究中不能较好地获得结论。首先,提出问题要能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层次性的展开。以“曲线运动”为例,在“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引导学生观看磨刀是火星和旋转伞面上雨滴的案例,问“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该怎样确定物体的速度方向呢?”由此而引导学生学习切线的概念,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可在探究中根据学生的探究而追问“速度变化包含哪些含义?如何解释作曲线运动的物体有一定的加速度?”在“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环节演示小钢球实验,问“如何使小钢球
①加速仍做直线运动,
②减速仍做直线运动,
③做曲线运动?”学生展开交流活动,教师听取学生汇报并总结。其次,在学生讨论后要注重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而及时做出指导。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中以问题“影响弹簧弹性势能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后,学生汇报,教师要及时对弹簧弹力做功表达式进行总结。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讲授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物理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样才能让物理教学从传统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作者:张亚锋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五高级中学
第二篇:物理学史与高中物理教学
一、启迪学生思维
1.开拓学习物理的思路
目前,虽然倡导素质教育,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多数教师还是无法从“题海战术”的怪圈中走脱出来。其实物理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相互促进、制约的特殊过程,凡是一个公式的导出,一个定律或定理的建立及到每道习题的分析过程都有它固有的逻辑思维过程和数学推演程序,作为高中物理课本的内容,是前人长期探索研究的结晶。因此对一个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不能只是轻描淡写,而是要充分给学生展示出来。如若跟物理学结合起来,把物理学家在当时所遇到的问题、所作的设想、以至实验的验证和推理过程展示给学生,这就能使学生拓宽思路。另外物理学是向前发展的,必须教会学生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认真剖析物理学发展史的重大问题。例如:在学物理光学后,学生对光的本质会有这样的认识:微粒说-波动说-微粒说-波.粒二象性,这就是牛顿所倡导的微粒说,被波动说否定之后又东山再起,光的本性之争无非是微粒说和波动说的组合而已。当然,这种认识是及其片面的,回顾光的本性的认识史,似乎是从粒子到粒子转了一圈,实则大大地迈进具有根本性的变革的一步,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光量子与牛顿最早提出的光粒子是截然不同的,光粒子运动却不遵守经典力学规律,而是遵循电磁运动规律,且量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毫无疑问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说,是二象性认识的一个飞跃。这同样拓展了学生的思路。
2.科学的方法
作为一个中学物理教师,不光要讲正确、讲清楚物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物理知识所赖以产生的科学方法。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观察和实验,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包括比较和分类、类比,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证明和反驳等基本的逻辑方法),从假说到理论的形成等等都是物理研究中所运用的的极为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传授和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成为空洞无物的条款堆积,而是有声有色的活例:如欧姆运用类推理法建立欧姆定律;德布罗意将实物与光进行类比,首创物质波概念。又如:从第谷和开普勒的史料知道,第谷对行星运动进行了三十年之久的长期观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感性材料,但第谷只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上升到理性思维,因而未能解释行星的运动规律。而当第谷这些耗尽毕生心血的成果落在他那精于理性思维的学生开普勒之手时,开普勒便扬长避短,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珠联璧合。最终揭示了行星运动的本质———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定律。这说明科学的方法直接体现出科学思维的重要性,而科学的预见来源于科学思维。显然,运用物理学史所渗透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确可以还原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并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供借鉴和启迪。
3.物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学生学完中学物理后,具备了一定基础知识和技能。但若他们合上书本,回答所学物理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其相互联系,能全面回答的就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把所学的物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例如: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物理的奠基者之一,他根据大量的实验事实和理论分析,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原理等理论,奠定动力学的基础。紧随着却是另一位科学家牛顿,牛顿在总结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二、总结
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三大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和完善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中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把地球上物体运动规律与天体运动规律概括于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之中),对后人进行“统一理论”的研究给予深刻的启发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这样通过这些物理学史实建立起的物理图景,使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总之,只要充分挖掘物理学史的内涵,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启迪学生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刻苦钻研、拼搏进取的精神。
作者:单位:涂富根 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1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应措施
1.1创设物理情景,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厌恶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创设物理情境,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用形象生动的物理情境展示出来,利用物理情境引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计合理有效的情境和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多角度思考,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相关实验得出最后结论,也可以对物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假设和猜想,让学生灵活运用假设和猜想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1.2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进行实验教学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直观、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高效获取知识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仅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发现能力,还要注重实验的创新。当前在我国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简单的操作练习,根据教材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得学生对物理实验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不利于深化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结论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学习,让学生在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实验器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后的结论,通过实验教学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1.3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了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在课件中适当引入图片、音频、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物理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受条件所限无法直观的展示一些物理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形象直观的展示实验现象,使用多媒体手段还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加深学生的印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1.4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
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理论结合实际,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自己尝试设计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创新能力对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物理知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科技运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进行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
作者:和惠武
第四篇:高中物理生活教学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何应用到物理教学中
1.课前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下一章的学习中可以先向学生布置课前任务.布置的任务,不同于课前预习,更加注重生活例子的挖掘.比如,再讲“弹力”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出有关“弹力”的相关例子,并进行可行性的小实验.学生在找出相关例子“橡皮筋的伸缩”、“橡皮泥的形变”等并进行实验时,内心会对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索,进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用这样的课前布置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求知欲以及探索欲,极大程度上保证了教师在课堂上知识的传授.
2.课间
在高中一节课45分钟,调查显示学生认真听课时间不足十分钟,可见一堂可以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课堂多重要.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如果将生活案例应用到课堂是一个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突破点.比如,教师再讲“摩擦起电”的现象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生活中摩擦起点的现象.例如用“秋天脱毛衣时是否会有火花产生?”的现象引申出静电现象.一方面在教学中阐述生活中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进行简易的实验让学生对理论有更好的认知.比如再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气球可以升空的现象、纸船可以浮在水盆上面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在讲授相关知识.再比如,“摩擦起电”中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和碎纸屑进行简易的小实验,让学生对“摩擦起电”增强深刻认识.教师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课后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并不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应用是一个重要的矛盾问题.而这时教师在布置课后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除了布置作业任务,应该布置一些实践任务.物理课堂具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的特点,部分社会事件均与物理知识有紧密的联系[2].比如在学生学完“声波”这一课堂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查询雷达的发明原理、蝙蝠在黑夜中飞行为什么可以辨别障碍物等与课堂理论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在下节课的时候与学生讨论研究.通过课后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理解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且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增强了记忆力,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结语
总之,高中物理是一门系统化规范化的课程,逻辑性强.在高中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3].但是由于物理的抽象性,让学生在面对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适,让很多学生对学习物理失去了兴趣.如今,我们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根本上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创新,顺应了现代教学新课标的需要.而也运用此方法增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动性,培养对物理的兴趣.不管面对应试教育还是日常生活,学生对物理这一门自然学科都有了深刻理解。
作者:吴泽亮
第五篇:发散性思维下高中物理教学
1.如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超强的敏锐力,因此我们要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敏锐力培养。首先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查漏补缺,有效避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主观性,深化学生对每一物理现象的认识,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他的本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然后要求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案,从多个方面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研究,规避以前一题一解的教学方法,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步骤来讲解物理知识点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要培养学生的的敏捷力,还要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敏捷的思维模式。要求孩子博学多记,物理学习需要记忆很多的物理公式以及学习更多课本外的物理现象,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老师要督促和引导学生勤于思考,指定思维方向,让学生根据方向提示,发挥自己的联想力,不能让学生毫无方向的思考问题。例如,在进行重力加速度课堂教学时,物理老师课堂通过重力演示,制定一个从重力加速度公式探究问题大致方向,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中包含的质量、引力常数等因素来解析重力加速度这一问题,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重力加速度现象,例如轻质量的20米高的地方自由落体会出现什么现象等等。通过思维方向的提出来培养学生思维跳跃性。
1.2营造优良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气氛
营造优良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气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老师教学要有耐心。没有限制问题思考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从老师角度看是非常不合乎常理的,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物理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够过于简单片面的解答学生的问题,更不能够有推辞懈怠的态度,老师要细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从方面向学生阐释他们的疑问。
(2)老师要给自己的物理教学制定一个期望值。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更加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物理老师就需要制定一个教学期望值,每一节物理课完成一个教学深入,而且要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深切的记忆和认识到该堂课的物理知识点,激发教学斗志,另外还可以开展物理知识课堂比拼激起学生的物理学习意志,让他们在比拼中完善物理知识学习,养成从多方面思考问题的习惯。
(3)重视每一名学生的思想。上文提到过,发散性思维培养不具限制性,它是一种扩散性的思维。因此,必然会出现与众不同的思维思路,物理老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是不能片面的强调改思维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学生这一思想的来源、原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通过课本基础知识耐心讲解他的思维方式错在哪一步。
1.3在高中物理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高中的物理教学会加入更多的教学实验,所以,老师完全可以通过高中物理实验这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在物理试验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老师要明确实验目的,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展开物理实验课堂,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相关物理实验,不要把物理实验限制在课本范围内,积极支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验证物理定义,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在实验选材、实验器具、实验步骤上,以保证实验安全为基础,不进行限制。
(2)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探索性。在高中物理教学试验中,多数老师对学生存在过分引导的现象,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做实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实践结果与教材不符的情况,这个时候,就得要求学生进行多次实验,直到与课本一致,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让学生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比指导手把手教学生是来更来得实际。
2.结语
发散性思维对学生以后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捡起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陈龙福 单位:福建省安溪铭选中学
第六篇:高中物理教学中模型构建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1.实体模型
这一类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最为常见。如力学中的质点、轻绳、轻杆、不可伸长的细线、光滑表面、恒力、惯性系、非惯性系、共点力、机械能守恒系统、动量守恒系统,热学中的理想气体、理想流体、分子结构模型等,电学中的元电荷、真空、点电荷、检验电荷、电荷守恒系统、匀强电场、电场线、平行板电容器、匀强磁场、磁感线、电流、电流元、纯电阻、理想二极管、理想变压器、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光学中有点光源、光线、线光源、薄透镜、三棱镜、光子、简谐波、波面、波线。
2.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是把实际物体的运动过程,高度抽象为在理想状态下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共振、共鸣、电容器充放电、电磁振荡、能量转化过程、光电效应、对心碰撞、衰变、裂变、聚变等。例题1:一质点以20m/s的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求质点经过出发点15m处所需的时间(不计阻力,g=10m/s2)。解析:位移为矢量,对应15m有上下两个方向15=20t-5t2得t1=1s,t2=3S-15=20t-5t2t3=2+7姨st4=2-7姨st4为负值,应舍去。例题2:为了清理堵塞河道的冰凌,飞机在空中实施投弹爆破,当飞机在河道上空H处以速度v0水平匀速飞行时,投下炸弹并击中目标,求炸弹击中目标所飞行的水平距离及击中目标时的速度?(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解析:炸弹做平抛运动,设炸弹击中目标所飞行的水平距离为x,则:x=v0t,H=12gt2,联立以上两式解得x=2Hg姨,设竖直速度大小为vy,击中目标时的速度大小为v,则vy=gt=2gH姨,v=v20+v2y姨,联立以上两式解得v=v20+2gH姨.分析:两道题都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但在模型的构建类型上有所不同。例1明确了质点,运动的位移等,属于剔除生活要素的物理对象、物理场景。例2给出投弹清理河道的过程,属于生活场景。“综合考试”建模能力要求中,考察从生活事例中抽取物理研究对象、物理场景的能力。因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加强。
二、运用物理模型解题的步骤
分析题目,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确定已知量,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处理各个量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类比猜想或抽象概括,或逻辑推理,建立起新的物理模型,将题设中的情景问题转化为熟悉的物理模型问题;选择合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规律求解。例题1:两轨道相距L=0.5米,轨道光滑且足够长,固定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下端连接定值电阻,电阻为R=4Ω,整个轨道处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1T,一质量m=0.1kg的金属棒MN从轨道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沿轨道下滑,当下滑距离x=30m后达到最大速度,在该过程中,始终保持与轨道的良好接触,轨道及金属棒的电阻不计。(g=10m/s2)
(1)金属棒下滑过程中,M、N哪端电势高;
(2)金属棒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3)该过程中通过金属棒横截面的电荷量q;解析:
(1)根据右手定则,可判断M端电势高。
(2)设金属棒的最大速度为v,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E=BLvcosθ,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回路中的电流强度I=ER,金属棒所受的安培力为F=BIL,对金属棒,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mgsinθ=Fcosθ,联立以上方程解得v=15m/s.
(3)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回路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E軍=ΔφΔt,平均电流强度,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联立以上各式得q=ΔφR,又根据题意Δ=xLcosθ,代入数据解得q=3C
作者:陈海霞 单位:合作一中
第七篇:多媒体高中物理教学研究
一、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弊端
1.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物理的核心就是实验,如果不进行实验物理也就不能进步,所以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通过多媒体能够把实验形象的呈现出来,但这样学生就成为了实验的观看者,不能亲自操作、观察、分析实验,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极大的阻碍。另外抽象思维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高的,教师要在实践中来不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把实验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虽然比较直观、形象,但却极大的阻碍了学生抽象性思维的提高。
2.多媒体教学节奏较快
在物理课堂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通常包含了非常多的信息量,传授的知识也非常多,而且都是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和交流的时间会非常少,学生要想在短时间能真正吸收这些知识时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后,教学的速度会更加加快,学生很难适应,这对物理教学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有效性的对策
1.以学生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来使用,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把多媒体作为一种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辅助工具,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维。另外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留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观察、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物理概念,尽最大的可能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和实效性。
2.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其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多媒体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但是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必须要掌握好尺度,不能一味地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否则获得的效果就会截然相反,丧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时必须要以教学目标作为中心,控制好运用多媒体的尺度,科学合理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要把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结合教学内容科学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多媒体最高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作者:刘志新 单位:福建安溪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一、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质疑、推理、想象和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演的大舞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设置矛盾悬念,引发学生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下落的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学生说,两物相加更重,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学生说,重物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比原来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模仿伽利略的逻辑思维,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教师应从生活与物理角度出发,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情景,如跳水运动、标枪投掷、传送带送物、刹车滑行、拔河比赛、水流星表演、火车转弯、汽车过拱形桥、卫星发射、宇航员出舱等。将这些真实情境设计成若干对应的物理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教学中,教师用视频展示汽车过拱形桥的物理情景,提出下列问题:
(1)汽车过拱形桥桥顶时向心力如何提供?
(2)汽车过拱形桥是超重还是失重?
(3)汽车过半径为r的拱形桥,行驶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
(4)若把地球看成巨大的拱形桥,在地面上发射航天汽车,汽车行驶速度至少要多大?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演示实验,制造悬念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以“惊奇”为诱因设计实验,创设动人心弦的情境,把学生的口、眼、手、心等各种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例如,在《动量定理》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在地板上放一较厚的沙发垫,把鸡蛋举过头顶,让学生仔细观察接下来鸡蛋的“命运”如何?对准垫子将鸡蛋摔下去,鸡蛋竟然完好无损,并且落在垫子上竟能反弹一小段距离。学生目瞪口呆,深感诧异。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鸡蛋落到地上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但刚刚的现象却与之大相径庭,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互动课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教与学的综合体现。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而物理探究性实验正是实现培养上述能力的最佳途径。开展探究性实验组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既达到启迪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升华,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教学中,可实施三步走教学策略。第一步,课前提出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
(2)实验前为何要平衡摩擦力?
(3)平衡摩擦力后,改变小车质量是否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
(4)平衡摩擦力后为何要调整细线使之与木板平行?
(5)本实验中,小车包括砝码的质量为什么要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小组协作共同研究该实验的探究方案。对于上述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存在疑问,我在上课时把这些问题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依次抛出,逐个击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相关数据,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并建立相关表格,画出a-F、a-1/m图像。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切实发挥好“导航”作用,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为学生“把脉”,让学生明确想解决什么问题,想得到什么帮助;在关键问题上帮助学生做好“诊断”,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第三步,交流与评估。小组相互交流实验成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反馈,师生共同交流,当堂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指出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增强课堂的凝聚力;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魅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使自己“策动力的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近,力求达到“共振”。
作者:罗芳玲 单位:安徽南陵县职业教育中心
第九篇:科学方法教育下高中物理教学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策略
1.知识教学中融入科学方法教育
高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方法教育与知识内容体系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因此要选择典型的、重要的研究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其中隐藏的主要科学方法进行显性化处理。在分析具体的问题时要采用科学方法,并适当地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科学方法,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树立其科学方法重要性的意识。比如教材必修1第一章中,建立质点模型的相关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到如何通过物理模型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教材中关于质点的概念从如何处理实际物体运动的复杂性着眼的,基于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果物体都是一个个只有质量、没有大小的点,问题是否会变得更加简单,那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将物体视作一个“点”呢?这种问题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很快掌“质点”的概念,还可以通过方法的渗透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老师还可以对该过程做进一步深入引导:物理学中突出主要问题,忽略次要因素,通过建立物理模型解决此类问题是常用的研究方法,质量就属于这种物理模型。
2.介绍物理学发展历史
高中物理课堂上除了讲解物理学的相关知识概念,还要有选择地介绍一些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比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就对自由落体的相关知识背景做了介绍,使学生可以从中领悟科学家的思想方法。伽利略猜想落体的速度是匀速变化的,且进一步提出落体运动速度如何匀速变化,此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爱因斯坦曾说:‘问题的提出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这是由于提出问题证明提问者从全新的角度上看待问题,从而探讨出新的可能性,这个过程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恰恰是科学上的进步。”而在介绍伽利略及其猜想理论时,则可告诉学生:伽利略是采用以实验检验猜想及假设的科学方法的第一人。在课堂上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史,通过“猜想与假说”“实验验证”等相关内容的介绍,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的发展,还可以将科学方法的发展过程及重要意义展现出来。
3.通过物理实验体验科学方法
物理学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的,因此物理实验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在物理实验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学生体验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其实验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及正确的使用方法,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正确观察、测量及读数,并能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爱护仪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2)了解教材中基本实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实验过程中可以将实验数据准确记录下来,并从中分析物理知识的发展规律或正确的结论。
(3)正确理解误差,并能分析常识性实验的误差来源。
(4)可以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可知,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实验步骤做到层次分明,学生即可在实验中迅速、有效地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提高其观察能力。比如学习“油膜法测定分子直径”相关内容时,学生基于微观的角度对该方法的理解不够透彻,此时可为其建立一个真实的物理情境:准备一些油菜籽,由其测量单个油菜籽的直径,当然单个油菜籽的直径测量难度较大,学生可以将100个油菜籽排列在一起,测量100个油菜籽的长度,再将单个直径计算出来。虽然该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学生的思维却向用测量多个来计算单个的方法转变,是对整体到个体思想的领悟,故思维也更加开阔。
4.课外实验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学生课后实验是对学习内容的延伸与巩固,主要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创新能力。学生在课外实验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关键,要让学生感受到课后实验的乐趣,激发其主动性比如笔者曾为学生设计了一个证明液体蒸发时要吸热的实验,试验仪器包括一个带橡皮塞的试管、直角细长玻璃管、少量红墨水、酒精、棉花等,学生在实验时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此时,老师可以对其做出提示:液体蒸发有什么特点?可以尝试从吸热的角度设计实验。当然,老师的提示要点到为止,不可包办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免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课外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步骤、自主收集实验材料等,并对自己的实验心得进行互相交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而且还可能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恰恰是科学方法教育的效果所在。
二、结语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教育则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其在掌握单纯的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当然,与物理知识学习相比,科学方法的学习显然更加困难,并非通过一两次课堂教学学习即可领悟、掌握,需要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在物理课堂上渗透科学思想方法,以保证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学会方法。
作者:罗华权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学
第十篇: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创新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1.加强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高中的物理学科是离不开实验的,实验能够给学生呈现出非常直观的物理现象,有些源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有些现象超出学生的预期,学生会产生质疑,促进物理问题的生成,再经过师生讨论研究,共同从日常生活素材中发现,学生就会觉得,其实物理研究离我们很近,物理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并不是那么神秘。这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物理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例如教师在向学生演示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过程的时候,课标要求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可,但是这种方法在初中便已讲到,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充分感受做实验的整个过程。
2.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
同时开展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所掌握知识水平情况,对每一个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生活中的元素进行充分的组织和应用,然后再反过来利用这些知识,来对教学中遇到比较难理解的原理进行阐述。并且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们能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的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是处于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生活化教学的实现。例如教师在教授力和运动的关系的时候,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很容易产生这样错误的观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运动起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刹车向前,启动后仰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完之后让学生举例分析,指出惯性现象的有利方面,惯性现象的有害方面。
3.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所谓的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学通过设定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解决的过程。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进而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发展研究性学习。
二、结语
以上所述,在实际生活中,要把课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我们要深刻的书理解本上知识的学习,对其进行充分咀嚼和吸收,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作者:程蕾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