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学术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论文
一、教学学术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存在问题
(一)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比较普遍
学术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与主题,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是“大学人”一直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然而随着科研对科学发展的有力推动和对社会发展的突出贡献,它逐渐在国家教育战略和高校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并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大学生活。高校教师对科学研究的倾向不断加深,导致分散在教学上的精力不够,造成对教学一定程度的轻视,致使教学“边缘化”。教学学术理念的提出引发了美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界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高等教育教学状况的极大改善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引起了一场世界性的教学学术运动。“教学也是一种学术”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好的诠释。然而在我国人们对教学缺乏探索和研究,长期以固定的模式完成着对知识的传授,以实现知识的传承,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变革。高校教师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是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更新的主要障碍。高校教师教学非学术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重视教学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学术性。知识性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品性,知识的权威地位是大学的立足之本,大学必须站在知识的前沿,必须能够理解、把握和领导最先进知识的发展,这是大学一切功能和作用发挥的基础和前提。[1]然而知识性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大学教学的特性,其他层次的教学一样具有知识性。决定大学教学与其他层次教学不同的特性在于教学的学术性。大学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是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问题,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一种学术活动。学术性是高校教学的特性,也是高校教学的本质所在。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虽然现在高校教师在教学思路上得到了解放,在教学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也更加的多样化,但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与学术的距离在部分教师的心中不仅没有拉近,甚至仍然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科研至上”的传统学术观念根深蒂固
柏拉图在雅典创办的阿加米德学园是西方“学术”一词的渊源。此后,教学作为大学原始而唯一功能成为高校学术生活的全部内容。洪堡柏林大学的建立将科学研究引入高校校园从此打破了教学一统大学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对社会的贡献率大大提高,实现效益的周期大幅缩短,各国加大对科学研究投入,纷纷出台鼓励科学研究的政策,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地位显著上升,高校教学的地位逐渐边缘化。“学术即科研”这一学术观念得到了不断的巩固和发展。一些高校中有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对“学术即科研”这一观点表示认可,而只有少数的高校教师对这一观点不认可。科学研究成为学术的代名词,是对“学术”一词缺乏深入认识的表现,也是对科学研究过分重视的表现。根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高校部分教师对学术的理解比较狭窄,把科学研究看作高校学术生活的全部,没有将教学纳入都学术的范畴中去。
(三)对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学术
理念陈旧教学研究是教学学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高校教师从发现教学问题,反思教学问题到形成教学成果,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桥梁和手段。离开教学研究教学学术将无从谈起。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我国已经确立起来,随着人们对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断满足,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也前所未有。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健康发展,高校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但大部分教师都把主要精力偏向于科研研究,在对待教学研究上存在研究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教学研究的动机存在偏差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许多教师会教书但不会研究也无研究意识,或者是教书和研究走两条平行路线,各走各的道,永远也没有交集。高校教师由于对高校教学的认识不够,受“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没有认识到“对教学的研究本身也完全与比较传统的学科研究一样,属于实实在在的学术贡献”[2]我国部分高校教师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对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高校教学回归传统、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教学学术理念是在并不否认教学知识传授和传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的是对高校教学的研究和高深知识的探索与创新。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要求高校必须通过教学研究来培养具有探索、求异、研究、创新的高素质人才。目前高校部分教师对高校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传授和传承的层面上,忽视教学的学术研究,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影响和对学术的认识不够深入的结果,也是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陈旧的重要表现。
二、基于教学学术的高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学的学术研究
更新和转变传统教学知识观,建立后现代文化知识观是转变高校教师对教学认识的前提。不同的知识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周作宇曾说过:“对知识的假设,是教育思想构建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观不断转变,后现代文化知识观不再以科学、逻辑、实证作为知识的标准,非科学、非逻辑、非实证的知识也逐渐为学者们所接受并纷纷进入大学课堂。面对这一转变,高校教师要紧随时发表展的进程,勇于打破长期传统知识观念的影响,打破自身已经形成的教学程式和对固定“科学知识”的机械传播过程。后现代文化知识观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科学的、逻辑的、实证的显性知识的讲授和传播,而且应该更加注重对那些缄默知识、未知知识及存疑知识的认识和探究。因此为了适应这一知识观念的转变,高校教师需要打破传统机械教学理念,树立学术性教学的教学理念。另外打破“教学非学术”的传统教学观念,更新和树立“教学也是一种学术”的教学学术理念是转变高校教师教学认识的基础。高校教学作为传授高深知识的一种活动,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是一种学术活动。学术性是高校教学区别于中小学教学的内在特征。高校教学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学术的特质:复杂性、创造性、探究性和专门性。[4]高校教师对高校教学学术性的认识和理解是其教学学术理念得以不断更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高校教学的学术性特征要求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层面深化自己对教学复杂性、创造性、探究性和专门性等学术特性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高校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教育问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学术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学术水平。
(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保障教师教学学术理念更新
考核评价体制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风向标,它指引着高校教师工作重心的走向。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考核评价制度,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重视教学,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不断更新教学学术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很好的指引被评价者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以实现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期待的目标。全面科学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标准能够引导高校教师高效的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从而预期达到高校教育教学的目的。关于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学者这样指出:“大学教学被视为一种学术活动,是因为它能传播知识又培育着未来的学者。好的教学,需要以艰辛的工作与严密的钻研为基础,而不能仅仅被视为某种照章办事的操作性职业活。”打破教学和学术二元对立的评价体制,是高校教师转变和更新教学学术理念,实现学术性教学的重要的外在制度保障。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勇于打破“学术即科研”的狭隘学术观念,树立包括教学在内的广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把教学和科研纳入到学术这一范畴中来,建立教学和科研指标大体平衡的科学评价体制。
(三)重视教学研究,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学术成果
雅斯贝尔斯曾说过:“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高校通过研究和传授科学来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高校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形成教学学术成果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目的。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学术成果是高校实现其教育功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洪堡是将科研引入高校的第一人,然而“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并不是将科研与教学平起平坐,而是服务于高校教学。雅斯贝尔斯认为高校教学要以研究成果为内容,讲授讨论不应有“最后原则”,实习练习应让学生直接接触事物并研究知识的根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学者釆用调查方法,对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效果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为期五年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好的研究者倾向于是好的教师,较差的研究者倾向于是较差的教师”,而这种情况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表现则更为明显。好的研究者之所以是好的教师在于好的研究者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的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学成果,从而有效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国高校教师大多都承担着两项重要的任务———科研和教学。高校教师努力把自身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去转化为教学学术成果,是提高自身教学学术水平的关键。因此,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学术成果,加强教学学术研究成为更新高校教师教学学术理念的实践基础。
作者:薛文 宁敏 李庆原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