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

2021-05-25 3340 教学模式论文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将2010级入学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将314名新生随机分成8个班,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同学护理学基础课按教改模式授课,对照组同学按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最终对两组学生的各项成绩进行对比,得出结论。

(二)方法

1.教学场所。优化教学过程,告别教室,走进“模拟病房”,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操作课程都进入“模拟病房”,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争取让学生感知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2.以“责任护士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临床护士工作琐碎、复杂、多变,但是每天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责任护士的工作是最有代表性的,她们有着自己的工作流程,学生必须熟知这些流程,并有针对性地在模拟病房环境中练习,这样学生就能真正适应临床,与临床接轨。总结医院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形成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责任护士的工作流程,掌握晨护内容。教师把每项工作需要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呈现出来,先把每项技术分离讲解、练习,然后再用案例的方式“串联”起来形成体系。这样既锻炼学生自学、分析病例的能力,又锻炼学生适应临床环境的能力。学期末学生去医院实践。二年级学习的是“治疗、输液、注射、执行长、短期医嘱”等内容,学期末学生去医院实践。三年级运用病例综合模拟责任护士工作流程。四年级医院实习9个月。

3.教学形式变革。上课时,将1个班的学生按要求分组上课,每组10位学生,每组都由1位教师带领,小班教学,这样每位学生都会得到教师的一对一辅导。

4.多样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包括:

①模拟临床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护士,有的扮演病人,再轮流交换。

②“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开展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典型的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从而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三)效果评价

1.过程评价。

(1)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及实验完成情况等方面,审视本人的学习态度、掌握情况,从中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认识。

(2)小组互评。组长组织小组互评,从组员的角度评价同学的学习及任务实施情况。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互相勉励、共同进步的学习精神。

2.教师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贯穿整个任务实施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学习态度、案例分析能力、整体护理运用的能力、交流讨论参与度、平时测验和作业等情况。

3.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即总评成绩,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和实习成绩,其中理论成绩中的期中考试(共计2次)、期末考试(共计3次)、礼仪态度(共计5次)、平时测验和作业(共计40次)由学校教师负责,而整体护理运用(共计30次)、案例分析(共计30次)、操作成绩(共计60次)由教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完成,实习成绩(共计9次)由每科带教教师完成,将每项成绩按平均分得出,然后按其所占比例得出各项总评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统一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研究中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推断(p<0.05)。

二、结果

研究结果如下:两组案例分析、整体护理运用、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礼仪态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实习成绩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另外,技能比赛获奖学生和实习期间医院护理部点名表扬的学生均在实验组。

三、讨论

(一)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实验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分析主要原因是:在学生综合练习操作之前,教师将会给学生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上课时让学生为“病人”提供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以晨护为例,晨护包含很多操作:口护、翻身、洗头、全身擦浴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机械的练习某项操作,进入医院后,学生遇到具体的病人时,不知如何将所学的操作应用到病人身上,但是新的教学模式教会了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病情的病人,晨护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这遵循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强调了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正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二)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整体护理运用能力

护理工作应该按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的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具有决策和反馈功能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步骤和行动,学生对护理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进行全面的整体护理,从而达到最佳的护理状态。临床需要具备这种工作能力的护士,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教学中,给予学生案例,让学生学会评估病人,发现问题,提出诊断,制订计划,并进行实施和评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因此,实验组的案例分析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中专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

实验组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及理论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是:教师利用多元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纯讲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让学生按自己认知的过程,边动手边记忆,记忆经过内化后,知识掌握牢固,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习表现

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操作能力和实习表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此部分内容的成绩主要由临床带教教师和护士长完成,更具有代表性。对这些人群进行访谈,她们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护教师讲解的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都是按照课本要求,这跟医院的操作和理论要求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学生接受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时比较被动,今后见习、实习不能适应临床,学生知识学习不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仍然不熟悉。学生上课也缺乏积极主动性,能够掌握的知识点有限,教学效果和成绩也不理想;而以“责任护士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很好地适应临床护士工作流程,甚至能很好地独立完成各项工作。

四、结论

通过对中专学生护理学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强了其案例分析能力、运用整体护理的能力、考试能力,同时增强了其操作能力和临床表现能力,这对于提高其工作能力和就业率有间接促进作用。

作者:姜璎钊 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