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探究(5篇)
第一篇:问题情境式高中物理教学
一、情境要为探讨问题而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关注于问题与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而“问题一情境”式教学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参与感知的角度去预设情境,这种情境学生不陌生、不遥远,学生不仅有探知的欲望,而且能够由感而发地参与讨论,得出结论。例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教学中,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物块从麵M静越下,艇水顆姊辦簧的视频,然后小组讨论下列几个过程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发生着怎样的转化?
(1)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过程
(2)物体冲上光滑斜面过程
(3)压缩的弹簧恢复原来形状过程
(4)物体压缩弹簧过程通过观看视频和小组讨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规律的引出较为顺利。
二、、让实验情境激活学生旳思维,促进学生物理学习
情境设置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的视野,尤其是对物理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最好途径。仍然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在讲“寻找守恒量”时,教师把小钢球用细绳悬起,张华同学将钢球拉至李明同学鼻子处,释放前两同学发生了争执。李明说:钢球摆回时将撞到我的鼻子,张华说:钢球摆回时撞不到你的鼻子。其他同学也很紧张,生怕钢球撞到李明的鼻子。实验演示时,李明紧闭双眼,可是钢球刚刚接近他的鼻子又摆回去了,同学们松了一口气。借此机会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反应快的学生立刻回答说:“若不计空气阻力,小钢球机械能守恒,钢球摆回时只能回到原来的高度;若考虑空气阻力,钢球摆回的高度将低于原来的高度,所以碰不到鼻子。”趁热教师再问学生杂技演员在荡秋千表演时,不通过外加帮助,能把秋千荡得越来越高,你能解释吗?(学生课外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验情境顺利掌握本节课疑难的知识,同时让小实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
三、问题拓展以学生的积极讨论参与为形式
再好的情境没有学生的加入都是空中楼阁,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切身体会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切实提髙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如“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探讨只有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时,首先让学生亲眼目睹弹簧振子实验装置,再演示实验给他们看,让他们认识并了解弹簧振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如图1所示,0点为弹簧原长位置,分析小球从C点运动到O点、从O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什么力对小球做功?动能和势能怎样转化?拓展1: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有怎样的关系?拓展2:弹簧振子实验中小球机械能守恒吗?弹簧机械能守恒吗?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吗?在物理教学中问题的拓展也要让学生从合理情境出发,让学生亲身感受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让学生积极讨论参与其中。
四、情境的引导中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有了明显的转变,从传道者、解惑者等角色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合作者。“问题一情境”中设置的问题指向性要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思路,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但是鉴于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水平全部由学生单独完成并且讨论问题是不切实际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参与进行,我们可以在事前做好组织者、过程中做好参与者、问题探讨中可以做好方向的引领者等角色,与学生合作探究,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学生则会获得更多的快乐学习的情感体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中探究追寻守恒量(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时)。
(1)甲球释放时的机械能耳,落地时的机械能。
(2)乙球释放时的机械能尽,落地时的机械。教师从学生的做题结果中看,甲球机械能不变或守恒,乙球机械能不守恒。什么情况下机械能才守恒呢?教师就要从自己的资源库中寻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下面一般的情况来寻求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或平抛、或沿光滑斜面下滑、或沿光滑曲面下滑、或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的过程中,经过高度尽的J点时速度为V,,下落至高度、的5点时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舰酷魏能面,II物体在X点和5点的机械能是否守恒。教师指引学生可以从物体的受力、做功情况及运动形式上看,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在情境中不断的变换角色引导学生,是学生的照明灯和导航仪,使得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轻而易举学会了新知识。问题一情境式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教师不仅会讲还要会教,而该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仅具备这两项能力远远不够,教师要a.能从课堂走向课外,对社会、生活、未来专业发展的趋势及多媒体运用等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为建构合理的问题一情境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应用问题一情境式教学也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它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广阔、开放的平台。
作者:陈娇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1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1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在于将问题与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学生在辅助工具与学习材料的帮助之下实现对知识的主动获取.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能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形成良性循环.
1.2思维创新理论
从本质上来说,问题教学法是对物理教学的创新,接受问题教学法的学生精神状态处于创造性阶段,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得到发挥,通过物理思考与学习实现创造能力的提升.
1.3学习心理理论
从学习心理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以及主动性,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其个人心理来看,学习能够满足其责任和兴趣两种情感,将枯燥乏味的物理学知识变成刺激学生承担责任、激发动力的因素,则学生的学习就能成为一种自主行为.
2推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应用的对策
2.1重视实验在问题教学法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实验教学的意义体现在对物理公式、现象的检验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两方面.问题教学法与实验的相结合需要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验证来实现.学生自主设计物理实验,再通过感性认识的建立与科学方法的验证,实现思维整合与重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适时提出建议,并对能够积极提交个人设计思路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自己的设计思路,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物理规律进行实验探索,对知识与公式的认识与理解也更深入.
2.2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问题教学观念之下,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切实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目标的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提问的欲望.问题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教学工程,只有将问题教学的理念贯穿始终,学生才能够在问题提出、思考的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状态的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情境导入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所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其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体现在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同时,教师也是学生问题式学习的评价者与检验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
2.3问题内容的设计
真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设计是来源于教材的,人教版的物理教材便是良好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资源与问题,并通过优化问题设计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电磁能量转化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能量转化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非均匀磁场中指针摆动速度变化的原因等改为逐层设计一些)问题,引发学生的参与思考.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减少学生的认知障碍,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2.4互动式探讨与实例分析
在高中人教版物理教材中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相关教学时,可以利用红烛来进行实验.实验的顺利开展需要解决运动轨迹的控制与描绘、蜡烛位置的确定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实践探索.互动式探讨教学首先要成立问题互助小组,由小组内的成员相互交流、协作.小组学习的学生参与度明显高于普通教学方法的参与度,学生能够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更加主动地发表见解,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与形成,适应了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需求,也是问题教学的目标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实现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问题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能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探究式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相信,问题教学法一定能够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而它的完善还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探索与努力。
作者:张树朋 单位:无为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效果提高分析
一、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
1.强化物理实验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中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并对新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秘需求,大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课有好感。通过实际操作,对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分别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对接受‘决、思维敏捷的学生,让其自己进行实验;对接受知识比较慢的学生,要进行细心指导,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实验进行改进,使之更具可操作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不但有利于教师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演示变为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了解实验的原理及过程、结果,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对实验过程有清晰的了解,最终得出物规律’发现物理实验的真知,掌握物理知识的内涵’更加理性地认识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物理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真正能解释各种验现象的学生很少,实验对他们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好奇心。例如生活中最常见的摆钟,其实就是物理学中的单摆。在进行单摆实验教学时,教师可做一个简单的实验道具,用三根长度不等的绳子分别系上一个小球,然后将三个小球升到一样高度放下,使小球做自由运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的结论,学生一般会观察到运动的时间不一样,教师就要向产生不一样的原因上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牛顿第一定律,,是高中物理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思考在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如果物体在不受力的状态下会出现怎样的结果,M后在让小车从表面光滑難不同的斜面上滑下来,观察有何不同,最后把教学的重点内容“第一牛顿定律”引导出来。这样使学生慢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潜力,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重视信息反馈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了了解教学的效果,可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解,例如,在课下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学习的难点,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大的改进,或者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进行提问,以掌握其对难点和重点知识的理解程度。根据提问收到的反馈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具体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提供重要的保障,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物理学科思维性强,对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把课本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而且还要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要讲述,增加学生对难点的印象。在讲解完物体运动内容后,教学可对所授的内容进行练习,重点检查学生对先加速后减速模型的理解。例如,有一小圆盘静止在桌面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2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方向水平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对大多数学生认为理当如此的问题,先让学生展开谈论,发表各自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对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广阔性。
二、物理教学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摩擦力知识时,首先讲解什么是摩擦力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其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同时还需要掌握摩擦因数,并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摩擦力方向的判定方法;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判断自己的观察是否正确,然后分析原因,在分析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时,突出问题的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
1.加强重点、难点分析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住每章的重点内容,并做好相关课程的备课,例如在讲解摩擦力时,教师应把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作为基础知识,使大部分的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其次是把握重点内容,如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征和规律,通过实验演示得出f=//iV,难点在于学生常认为将压力与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源在于对公式理解不透,不能清楚地理解在何种情况下才能成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讲解清楚。
2.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课科学性及趣味性较强,为了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演示实验,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为了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内涵,教师首先准备好定滑轮、平板、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等,其次按照实验的内容进行分组实验,最后根据不同的摩擦力其产生的細在着很大差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所授课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达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朱春晓 单位:镇江市教研室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思维
1高中物理教学中问题解决思维教学显性化
传统的物理教学思路中,当学生的解题能力比较薄弱时,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路,即学生哪一类题目出现困难,就用哪一类试题进行重复训练,直到学生的解题能力形成为止.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动作训练的思路,是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的.而如果在教师对某道题目的精讲之后不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思维是如何得来的,仅仅凭着学生的自然解题过程,问题解决的思维又是无法真正形成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尤其是习题教学中,将问题解决思维显性化,可能是解决学生问题解决思维能力薄弱的有效思路.所谓问题解决思维的显性化,就是指在一个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回过头来跟学生分析这一问题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哪些问题是重点问题,哪些关键不能忽视,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又是什么,这一问题以前是否遇到过,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形式,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又应当如何思考等.这里先举一个新知学习的例子.以“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为例,人教版教材首先安排的就是“动能的表达式”这一学习内容,这一内容的教学如何展开?教学的终点是明确的,即确定动能的表达式.因此,笔者以为关键是先应当确定一个教学起点: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其肯定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因此要求动能的表达式,其实就是求某个过程中动能转化的量度,即做功的多少.那么,这个过程应当放到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中呢?显然,必须是一个做功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越简洁的话,关系越容易被发现.于是一个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沿直线发生一段位移的模型就建立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力的大小、运动距离、运动初速度之后,结合动力学的基本关系,学生就有可能自主发现做功的多少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具体表达式了.相对于一般教学过程而言,这是一个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且学生容易顺利得出最后的结论,因此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后,教师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其中经历了哪些关键的步骤?这些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将学生的思维从问题转向问题解决思维,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再以第一点中的高考原题为例,在问题解决之后,同样去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已知了什么?解题的目标是什么?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怎样才能想到这层关系?这些追问,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让学生用物理解决思维驱动新问题的解决
经历了系统的问题解决能力显性化培养之后,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思维去解决陌生的问题.关于陌生问题,高中物理的教学同行们并不陌生,题海中任意挑一个出来,都有可能是陌生的问题.但从学生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陌生的问题与曾经的哪一题是类似的,这需要帮学生激活原有的试题模型———试题模型实际上就是问题解决的模型,其对于问题解决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根据物理教学专家的研究结论,只有学生头脑中储备有足量的问题解决模型时,问题解决能力才会让学生以自动化的状态进行问题的解决.因此,陌生问题既是对原有模型的深化,也是丰富原有的问题解决模型,一旦学生在陌生的问题中也能顺利地运用问题解决的思维去完成问题解决,那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基本上就真正形成了.
作者:袁春林 单位:启东市汇龙中学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高中物理受到传统知识观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方面承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认为学生自主学习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容量,进而影响学生的成绩。表现在教学活动中就出现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在观摩课和省级组织的竞赛中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平时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和机械训练;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关系在逐步建立,在课余时间会有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是教师仍然是知识的权威者,仍然对学生会对学生进行惩罚。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物理基础知识教学
物理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只有学生的物理知识不断积累和丰富,才能够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灵活提取和运用,才能够利用物理知识来不断创新。当然,物理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依靠教师讲授、指导、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知识没有经过学生的思考,学生无法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图,而是随意的堆积在学生的大脑中,这些知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内化和吸收,也就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自由提取,也不会在遇到生活问题时,碰触思维的火花。因此,创新能力的发展始于基础知识,而基础知识的牢固性始于学生的活动。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的是讲解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学生背诵记忆,而有的教师采用的是学生体验法,引导学生做各种摩擦动作,感受摩擦力,手在桌面的滑动,搓手,脚在地面的擦动等,在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得出“搓”也就是摩擦,从而得出摩擦力的概念。在后者的教学中,显然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才能够更加丰富的发现生活中的摩擦。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物理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高中物理知识是通过对生活中物理问题的高度抽象化形成的系统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物理知识具体化,才能够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深化,才能够促进学生物理知识的自主建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这都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素材,教师要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素材,促进物理知识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搭建支架,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例如,在《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生活中的故事“小和尚挑水”,并用图展示一个和尚提水喝的力的分解图,两个和尚抬水喝的力的分解图,三个和尚没水喝。从上述的例子中理解一个力的作用和两个力(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从而以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同时,在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合作和孤军奋斗,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合作是一种分力,在效果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分力会使每一个人的负担减轻;但更为重要的是合作激发着每个人更大的内在潜能,从而影响最终的结果;而孤军奋斗会导致个人精疲力尽,并进而影响一个人潜能的发挥。通过这样的联系一方面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三)运用生活实践,促进物理知识的运用
生活既是物理知识的源头又是物理知识的实践基地,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不断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这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的发展依靠简单的理论学习和机械地解题训练,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学习和联系会让学生的物理知识更加地机械化,理解上和运用上呈现出单一性的特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物理知识的理解才能够更加的丰富,物理知识的运用才能够更加灵活。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连接体问题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知识在日常对物体称重的运用,解决买东西时称重的失准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问题的激发下,不断地查找资料,不断地进行实践,通过对多种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作者:梁晓玲 单位:广西柳州市第九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8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