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探究
一、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性的教学情境
初中生尚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来自于学习兴趣,如果对历史学科感兴趣,那么,他们才会去乐学、学好,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而他们的学习也是多以直观性的观察为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内容直观性的显示给学生,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直观性的观察学习,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在学习“五四爱国运动”这一内容时,笔者正是利用了信息技术的功能,在课前制作一个课件在屏幕上放映给学生看。这是一项爱国运动,如果仅老师讲,学生很难理解当时的场面,也不能体现出工人、学生的那种爱国热情。多媒体课件上的视呈现出了1919年巴黎和会、5月4日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火烧赵家楼、上海工人罢工、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等等画面时,很多学生从面部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严肃,看得出对敌人的愤懑。通过多媒体,我们很直观地看出当时的场景,当年的五四运动的情境很真实的呈现给学生,他们对祖国产生了爱国之情,不允许其他国家对损中国人的尊严,爱国的激情很自然的产生了。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那么,仅凭老师的讲解,是达不到这种学习效果的。
二、把学生的疑问成为情境创设依据
古人就对学生有很深刻的认识,认为学习是从思考开始的,而思考时就会产生问题,这种疑问的解决就成为学习源泉。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疑问来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疑问创设成一定的教学情境,问题不光来源于学生,也可以是老师把疑问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疑问中动脑思考,从而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把哪怕是一点点的疑问都要大胆提出来,只有有了疑问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学生对“女皇武则天”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其中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疑问,“皇帝一般是由男的来当,但她是个女人为什么能当上皇帝”。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笔者恰恰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其实其他学生心中也有同样的疑问,由是,为了让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我把这个疑问推给了学生自身,作为一个作业让他们课下利用一切手段解决,他们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在家中利用电脑完成资料的收集,把与武则天有关的情况都有了解并掌握。虽然这种学习方法会浪费学生的一点时间,但是,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他们用更多的时间了解更多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很出色。学生不但找到了教科书的内容,还了解了教科书以外的内容,有的学生还找到了有关于武则天从进皇宫以来到称帝直至晚年的所有大事,通过这些大量的资料,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这位女皇的伟大之处。
三、利用活动课创设情境
初中历史有活动课,我们利用活动课创设活动情境,这样做就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他挥他们的主体性,养成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形为更为积极,他们的聪明才智则更能充分得到发掘,在活动情境中,他们学习时更主动更投入。比如,有一个历史织活动课:“话说《清明上河图》”,为了把活动组织的有条不紊,我把活动分成四个步骤来展开。第一步:老师向学生展示《清明上河图》,并把《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本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从文字中提出反映的历史的有关信息,这一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第二步:对全班的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每个小组中他们的学习特点平均分配,比如各个小组都有画画好的,都有写作能力高的,也有字写得好的。让每个小组商量选定一幅画面,通过对本图的了解给配上相应的文字;第三步:要注学生创作的文体可以不同,有的可以是解说词、也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本图中的人物对话。只要学生们展示了丰富的想象,有新意,就都是好的;第四步:把学生的作品收集上来,形成一个《清明上河图》作品展,通过各个小组的展示,既能看出他们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同时也给别以以更深入的理解。历史课的这种组织活动每个学期都可以开展几次,目的是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历史学习,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被的接受知识。
四、总结
历史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情境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所设置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从更容易解决问题。情境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度,不可过度使用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挤掉了教材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这样会得不偿失。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维发展水平,学生在学习有创新、有探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多研究情境教学法,以发挥课堂更大的功能。
作者:杨三英 单位:山东省博兴县纯化镇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