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分析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但不可失去知识性
有些教师割裂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味地将知识抛给学生,学生不能从自己的认知背景出发学习新知,感到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例如,在讲“黄金分割”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报幕员应站在舞台的什么地方报幕最佳?高清液晶电视的屏幕为什么要设计成16∶9?教师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投身到探究之中。良好的现实情境可以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深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有些教师为“生活”而“生活”,而忽视了本身应有的“知识性”,在创设情境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学活动却远离了数学,背离了教学的初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这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要超越教材,但不可轻视教材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囿于教材,难以走出教材的“框框”,不敢越雷池半步,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数学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超越教材,要学会“用教材教”,要具有跳出来的智慧,对教材进行补充、重组,教材为学生所用,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结合创建现代化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引入改编如下:我校为创建现代化教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需设计一座2m高的人体雕塑,为达到最佳视觉效果,要求腰以上部分的高度与全部高度的乘积等于腰以下部分高度的平方,求雕像下部分的高度。有些教师轻视教材,认为考试也不会考课本上的例题,没必要对教材上的习题进行挖掘。教材凝聚着专家学者的智慧,以苏科版教材为例,无论是观察、思考、实践、操作、练习等都应成为数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真正达到“用教材教”。
三、强调合作,但不能弱化思考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难点、困惑点、易错点进行合作交流,能彼此分享经验,相互沟通情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实现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摆脱独生子女缺乏协作意识、独自为阵的弊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讨论、不断生成、不断构建,从而创造性地完成学习过程。但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合作学习,不论问题是否经过思考、不论问题的难度是否适合,凡问题必合作,失去了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例如,在讲“二次函数y=a(x-h)2+k”时,学生已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师应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探究二次函数y=a(x-h)2+k的性质。教师要先复习y=a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等性质,然后提出问题:函数y=-2(x+3)2-1是二次函数吗?它的图象是抛物线吗?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合作完成。如果学生缺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在学习中思维就不可能深入。教师应让学生通过绘制此函数图象,在画图的基础上探究出其性质,在遇到困惑的过程中由小组讨论解决。
四、问题情境要联系教材,也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不仅要在研读教材、分析目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通过访谈、提问、批改等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只有这样,学生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才能有成功的愉悦、失败的艰辛体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例如,在讲“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师为让学生探究一次函数图象所具有的性质,让学生画出y=2x、y=2x+1、y=-2x、y=-2x-1的函数图象,让他们思考:(1)一条直线最少可以由几个点确定?(2)可以取直线上的哪两个最简单、易取的点?学生经过思考,不难发现选取(0,0),(1,k)两点较为简单。
五、总结
总之,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的背后蕴涵着诸多需要学习和实践的内容,教师要摆脱认识肤浅、实践盲区的问题,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成为教师的不懈追求。
作者:姚利民 单位:江苏滨海县滨淮农场学校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8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