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2021-05-25 1692 外国文学论文

一、改革的基础:夯实专业理论基础

(一)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结合

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运用文本细读等方法,研读、挖掘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以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文本细读是20世纪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它强调“细密地研究文学作品的上下文以及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具有多方面意义。第一,它可以使学生走进文学作品,亲身研读文本,通过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文学感受。第二,它可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第三,可以深入作品,细致研读文本,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审美性。最后,关注文学作品的语境,探讨作家、历史文化、社会时代背景等因素与作品的密切关系,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视野。由于外国文学作品多为长篇巨著,难以在有限的课时里达到字斟句酌的细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部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的经典片段进行细致的研读,为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细读法研读文学作品,以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所谓文本阐释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地深入解读和拓展,以体现“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和多种解释”。在教学时,教师将外国文学教学与文艺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精神分析、神话原型等理论,从心理学、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

(二)理论剖析与实践运用结合

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系统地讲解外国文学史,讲清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演进和特点,从而使学生构建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应注意融会贯通多种知识,运用文学理论多角度解读、剖析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适时引进外国文学学科前沿学术信息,充实和升华教学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围绕教学内容,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文学现象的理论分析。理论知识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基础,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实践是一种课程的语言,也是课程的根本特征,没有什么概念比“实践”更能揭示课程的本质与规律。主讲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以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

1.阅读与写作。

要求学生一学期阅读10~15部作品,其中精读3~5部,做好精读作品的读书笔记。每学期举行1~2两次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与同学、老师交流读书心得。学生选一部精读作品,深入分析,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

2.解读与讲课。

学生3人一组,收集、整理中学语文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每个小组选一篇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写出简要教案,制作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解读成果。

3.改编与表演。

改编外国文学名著的精彩片段,以课堂剧或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表演,教师参与指导。具体做法:第一,改编。学生任选一部作品中相对独立完整的场景,进行剧本改编。第二,分组分工。以班为单位比赛,学生分成导演组、编剧组、表演组、评委组。导演组统领全局,包括剧本改编、演员排演、舞台设计、思想表达等。其他小组各司其职。评委组由教师和学生组成,负责评分标准的制定和现场评分。

二、改革实施的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查学习结果,忽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促进学生认知与能力的增长。为了避免结果评价的不足,外国文学课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动态化的评价,以到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目的。根据外国文学课程的特点,教师拟定了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改编表演、读书笔记、讲课评课等评价项目,这些项目构成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50%。在学期之初,教师向学生公布过程评价方案、评价标准等,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为了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过程评价中,增设了一个拓展项目即论文发表,并对参与的同学加以奖励。

三、改革的特色:考核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

考试方式的改革是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改革中,主张考核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和逐步构建评价主体与目标多元、方式多样、重视过程的动态评价体系。

(一)目标多元与考核方式多样化

根据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1.知识目标。

了解外国文学史,理解、掌握各个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

2.能力目标。

其一是学习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能独立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其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三是熟练运用外国文学知识和理论,能准确地把握、处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3.素质目标。

引导学生走进外国文学作品,领略异域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过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它包括评读书笔记、课程论文、改编表演、讲课评课、课堂讨论等五项,对学生平时学习进行综合评价。课程论文:对学生课程论文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水平以及写作能力。改编表演:在阅读的基础上,学生选取作品中相对完整与精彩的片段,将其改编为舞台剧,并参加外国文学名著舞台剧表演,演讲与讲课:在完成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学生对论文观点进行介绍和说明;或对课程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讲解;或在读书笔记完成的基础上举行读书报告会,对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进行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现场提问。所谓讲课即学生以讲课的形式分析与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与素养。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发展性评价主张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自我评价,并且通过参与评价,自我反省,促进自我发展。据此,在外国文学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中,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使其在他评和自我评价中,不断反省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教师评价。外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核心课程,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评价外国文学作品。因此,在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时,外国文学采用闭卷考试。学生自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一定的评价程序和评价标准对课程论文、讲课分别进行评价。对课程论文的评价。分组评价,交叉评阅。第一步,各小组长先组织组内全体成员对本组同学的课程论文进行评议和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然后再综合全组成员意见进行评分,小组长根据评价表的项目对论文写出评语,占该项成绩的70%。第二步,小组之间再进行交叉评阅,打出成绩,写出评语,交叉评阅成绩占30%。最后由小组长组成的评审小组,按比例综合两次成绩最后评定成绩。对有争议的论文,交给主讲教师,由主讲教师组织评审小组进行复核,复核合格后,进行成绩评定。对讲课的评价。分小组课外讲课,小组长组织同学互评,每个同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评课,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小组长综合本组成员的意见和评分标准评定成绩;主讲教师验收,主讲教师从每小组中抽一名同学参加班级讲课,全班参与听课,讲课结束后,进行现场自由评课;教师总结,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评课进行补充,对学生讲课进行点评,提出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小组合作评价的方式,将考核的过程视作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和仲裁员参与评价过程。学生和教师均在评价中反思自我,改进学习和教学课程设计,最终促使学生、教师、课程的协同发展。

作者:唐霞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