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低碳经济思想探究

2021-05-25 13934 低碳经济论文

一、马克思低碳经济思想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针对低碳经济的专门研究,但在马克思的许多理论中都包含了低碳经济的思想。马克思把自然、人与社会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人类对自然只是一味的索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也正是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降低污染物排放

马克思指出:“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污染物,会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马克思也指出降低生产排泄物排放的方法“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这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并使生产排泄物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重复使用。对降低消费排泄物的排放,马克思也提出了解决途径,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使用有机肥,改良土壤保护环境。马克思将废弃物重复使用和提高经济利润两个角度相结合来分析废弃物的排放,重视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并因此而构成了低碳经济的低排放的基本思想。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为了实现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双重良性循环,必须将废弃物变害为利,转化为原料资源,并提高利用效率。“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体现了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思想。马克思还指出,对废物的重复利用是在大规模的劳动下,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总之,真正的废物是不存在的,通过人们的转化、再利用,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成为综合利用的新物质,实现废物资源化,这体现了低碳经济的资源高效利用思想。

(三)发展科学技术

马克思明确指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对实现物质重复使用的重要作用。“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通过科技进步可以使废弃物变成新的原料,减少了生产费用和成本还保护了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依靠科技。

(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人不是自然的所有者,而是自然的改造者。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来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不加以控制就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人类只有利用和保护好自然界,把资源消耗控制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内,使自然得以持续发展,子孙后代才能够持续利用自然资源。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核心就是主张以负责任的态度利用资源,为子孙后代着想,可以说马克思是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行者。

二、中国化的低碳经济思想

随着生产力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思考。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基础上,继承、发扬马克思的低碳经济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思想。

(一)毛泽东低碳经济思想

毛泽东立足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遵循生态规律,提出了综合利用能源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开发新能源、植树育林等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统筹兼顾和综合利用。毛泽东低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理论建设提供经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珍贵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注重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他指出:“空气、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此,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加以小心保护,进行合理使用。”同时,毛泽东也提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因此应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2.寻找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

毛泽东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另一有效方式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了缓解能源短缺,减少能源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毛泽东曾说:“我们祖先已经烧了2000多年的煤,现在我们会用水来发电,应尽量少用煤,让煤再埋它过2000年,留给我们的子孙吧”。毛泽东还提倡在农村地区开发使用沼气,“沼气可燃烧,可用来做饭、照明,还可用作肥料,需大力推广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减轻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改善生态环境,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这对于解决今天的能源短缺问题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倡导植树造林

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毛泽东指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毛泽东还做过生动的比喻“和打麻将一样,上家的废物,就是下家的原料!”毛泽东提倡通过改造恶劣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中国成立前,长期的乱砍滥伐使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下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消灭荒地荒山,实行绿化的任务。倡导植树造林思想,是毛泽东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指明的先进方向。毛泽东认为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只有通过绿化,才能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然后改造自然,。

(二)邓小平低碳经济思想

邓小平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践,总结继承马克思、毛泽东关于低碳经济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发展理论。邓小平低碳经济思想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减轻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压力,在理论与实践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义务植树

邓小平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义务植树活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保护本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极其困难,等到生态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邓小平始终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战略事业,他强调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走群众路线,动员全民投身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实施,不仅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控制风沙危害,更是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升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得瞩目成就。

2.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邓小平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上,邓小平主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邓小平十分重视以科技实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他认为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须提倡绿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本国人才优势,开展科学研究,综合掌握并运用环境科学技术,改善我国的不合理现状。

3.加强法律保障

邓小平认为除了科技、行政等手段,强有力的法制措施更能使保护环境、开展低碳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邓小平走法治化道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从此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促进了我国生态治理的健康开展,保证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邓小平通过完善法制建设,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三)江泽民低碳经济思想

江泽民的低碳经济思想是结合时代特点,通过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倡导的调查研究、统筹兼顾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鲜明地提出了“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江泽民的低碳经济思想通过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认真思考总结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后得出的理论成果,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调整经济结构

江泽民指出“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提高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水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展的关系进行思考

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立足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传统的生态思想基础上,继承、发扬马克思的低碳经济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的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思想。

(一)毛泽东低碳经济思想

毛泽东立足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遵循生态规律,提出了综合利用能源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开发新能源、植树育林等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理念,实现统筹兼顾和综合利用。毛泽东低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态理论建设提供经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珍贵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由于自然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注重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他指出:“空气、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条件,而且是社会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此,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加以小心保护,进行合理使用。”同时,毛泽东也提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因此应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2.寻找替代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

毛泽东曾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另一有效方式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了缓解能源短缺,减少能源开发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毛泽东曾说:“我们祖先已经烧了2000多年的煤,现在我们会用水来发电,应尽量少用煤,让煤再埋它过2000年,留给我们的子孙吧”。毛泽东还提倡在农村地区开发使用沼气,“沼气可燃烧,可用来做饭、照明,还可用作肥料,需大力推广发展。”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减轻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改善生态环境,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这对于解决今天的能源短缺问题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3.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倡导植树造林

在环境污染问题上,毛泽东指出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毛泽东还做过生动的比喻“和打麻将一样,上家的废物,就是下家的原料!”毛泽东提倡通过改造恶劣自然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中国成立前,长期的乱砍滥伐使我国森林的覆盖面积下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消灭荒地荒山,实行绿化的任务。倡导植树造林思想,是毛泽东为祖国的绿化事业指明的先进方向。毛泽东认为要想更好的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只有通过绿化,才能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然后改造自然,。

(二)邓小平低碳经济思想

邓小平结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实践,总结继承马克思、毛泽东关于低碳经济的思想,并结合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发展理论。邓小平低碳经济思想对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减轻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压力,在理论与实践上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义务植树

邓小平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义务植树活动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认为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保护本身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但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极其困难,等到生态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邓小平始终把植树造林作为一项战略事业,他强调必须落实到每一个人,走群众路线,动员全民投身绿化祖国的伟大事业。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战略实施,不仅有效降低水土流失,控制风沙危害,更是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升了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得瞩目成就。

2.依靠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邓小平提出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上,邓小平主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经济,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邓小平十分重视以科技实现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他认为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必须提倡绿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挥本国人才优势,开展科学研究,综合掌握并运用环境科学技术,改善我国的不合理现状。

3.加强法律保障

邓小平认为除了科技、行政等手段,强有力的法制措施更能使保护环境、开展低碳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邓小平走法治化道路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从此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促进了我国生态治理的健康开展,保证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邓小平通过完善法制建设,协调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使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三)江泽民低碳经济思想

江泽民的低碳经济思想是结合时代特点,通过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倡导的调查研究、统筹兼顾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等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鲜明地提出了“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观点。江泽民的低碳经济思想通过协调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认真思考总结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后得出的理论成果,具有前瞻性和整体性,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1.调整经济结构

江泽民指出“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要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注重优化结构,都要坚持以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不断提高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水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

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承载能力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江泽民深刻认识到提高全民低碳意识,树立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对民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和低碳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理念,形成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通过网络传媒、新闻媒体等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意识,让公众了解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培养公民的生态保护观念。倡导公民合理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树立健康、绿色、低碳的消费观,使全体公民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经验,将观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参与,自我约束,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人民需共同面对的问题,解决生态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面对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新局面,我们要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和国际义务,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学习国外先进的低碳思想、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低碳环保领域的国际合作,扩大对外交流,实行多元化经营利用战略,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促进全球环境和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胡锦涛低碳经济思想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先进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对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的,对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胡锦涛指出:“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发展低碳经济应尽快实现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变,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倡导企业基本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并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技术,综合运用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强化企业低碳意识

面对当前资源约束、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生态意识在企业的建设中要位于突出位置,在企业内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低碳发展理念,实现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和谐发展局面。胡锦涛指出“既要继续健全企业激励机制,也要注重强化企业外部约束,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企业应强化生态教育,加强生产过程的节约管理,在企业范围内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及时纠正企业发展过程中忽视保护生态环境、忽视节约能源资源的不良倾向。

3.加强法律监管

胡锦涛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出台有效的法律措施,对造成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实行有效的法律约束,加强法律监管,促使这类企业加快开发和运用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产。胡锦涛指出:“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政府应尽快弥补相关的法律空白,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制裁,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引导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五)习近平低碳经济思想

习近平的低碳经济思想将生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是马克思低碳经济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主题和政府责任,通过阐述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低碳经济思想。

1.注重保护环境

习近平将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相联系,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代表了地区的发展后劲,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论断。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不以牺牲自然环境而换取的经济发展,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习近平指出不能只关心GDP数字而忽视资源消耗量、环境损害程度和生态效益等指标。要坚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优化经济的发展,实行环境保护政策,鼓励发展低碳经济,为人民群众营造最适宜的生态环境。

2.关注和重视人民的生态诉求

习近平特别强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发展经济又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过分强调经济的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民生的关注,则不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应着力解决损害百姓健康的环境问题,关注和重视人民的生态诉求,以人为本,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努力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从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劳动力条件。

3.强调政府的作用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中,政府起着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建设好生态环境、治理好污染问题,“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明确党委和政府的建设责任,为各级领导干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指明方向,强调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作者:张漪凡 杨宏 单位: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