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浅析
1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分析
目前,据统计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过4%,广东省只有1%,河北省仅有0.3%,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面脚步过慢,原因有以下几点:
1.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导思想存在偏差
近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并没有足够支持和重视,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存在功利性,只停留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层面上,缺乏有高度的整体的战略规划。高校主导思想的偏差,直接导致相关部门相互推委,没有形成合力,无法很好地实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2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前瞻的教育观、开拓创新的精神、全面的创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创业经验。目前高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普通教师、教辅人员转变过来的,缺乏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创业经历,其思维必定限于“天马行空”和“纸上谈兵”的局限之中,难以保障教学效果,也就必将严重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3高校的教学体系未能较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
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体系中未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学生技能培训,仅仅将其视为选修课、课外活动、讲座等,从而忽视了其深层意义,因此形成一个误区———为了贯彻上级文件而开课,那么学生也仅是为了得到学分被动地去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
1.4高校缺乏创业支持的联合体系
创业本身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很多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这方面是相互脱离的,比如教学部门只管创业课,学工部门只管学生就业,团委只管创业大赛,彼此缺乏联动;也存在学生走不出去,专家请不进来,使得学校的创业教育缺乏实践性和真实,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高校若缺乏与社会、企业、政府的有效沟通,无法有效吸引并凝聚外部资源,则无法形成良好的联合体系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2高校应当顺应创新创业大潮,形成合力,全面实施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部分,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大计,也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各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一工作主线,克服困难,形成合力,全面实施教育。
2.1发挥高校主体作用,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作为主体首先要高度重视,应该在学生刚进校门时将创新创业理念传输,并开展创业课程、讲座等全面提高认识,大力宣讲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借榜样的力量带动在校大学生创业激情。另外通过举办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网站设计、广告创意设计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使校园充满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在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2.2构建合理师资队伍,配备拥有实际创新创业经验的指导教师
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当包括以下几种:一选用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专业教师组成创新创业相关理论课的基础师资队伍。二是安排社会专业人士,传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三是配备拥有实际创新创业经历及丰富阅历的导师,大学生在创业中最为关键的实践环节,极其最需要类导师的实际指导。
2.3探索教学改革,建立完整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所以课程体系除了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类以外,还应涵盖创新创业理论、风险、能力、心理、技巧、规范等相关内容。此外,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应加强“一专多能”的培养,让学生在校园内体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文理互补”的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等机会,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为才能有宽厚的知识基础。
2.4构建多层次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效
首先,学校应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学基地、创新实验基地、社会实习基地和注册培训基地,并以教学科研园区为基础创建学生科技开发创业园区,以校园商服网点为基础创建学生商业服务创业园区,以心理辅导、法律咨询、外文翻译、家电维修、家教服务等信息与技术服务团队为基础创建学生信息技术创业园区。其次高校还应以区域协同创新为理念,建设校企合作、资源整合,创业实践服务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建立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做课题研究,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企业、走向公司,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和研发部门,亲身体验实践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加强实训技能训练,达到工学结合的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3总结
综上所述,各高等院校应当把握时间,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促进自身教学体系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必将人才培养推上一个新高。
作者:郑苗 单位:广州航海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7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