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声乐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和艰苦的过程,学生在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很容易产生枯燥和乏味之感,只有将其与声乐审美有机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高音的演唱为例,如果仅是单纯的、反复的技术联系,既难以获得成功,还会让学生心生气馁,甚至使发声器官受到损害。而如果将演唱高音的训练和审美相结合,让学生明白高音所特有的音色美感,并引导学生去体验和表现这种美感,那么就有效避免了单纯训练的弊端,让学生在一种自然、愉悦的状态下掌握这种演唱技术。所以说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既是声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使然,也是提升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理应得到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
二、声乐审美和声乐教学的融合途径
(一)声乐审美和声乐作品的融合
声乐作品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础。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固然要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唱技术为前提,但是从审美视角下感知和体验作品,则是使演唱质量更上一层楼的关键环节。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即演唱者的技术运用十分娴熟,演唱效果也是四平八稳,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演唱,但是总给人以不尽兴之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以审美的目光来对作品进行审视和解读。所以应该将这一环节予以突出强调。具体来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了解作品,了解词曲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作品主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以实现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对作品进行试唱。在这个过程中,要将之前的一些感悟和心得进行验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整和完善。此后的每一次演唱中,都要坚持对这种体验的丰富,直至形成对这首作品的个性表现,表现出了个性,也就避免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就会获得观众的认可。父亲是各类艺术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对象,但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却让很多人都潸然泪下。在谈及为何能演唱得如此动情时,刘和刚表示,自己一听到歌曲的前奏,父亲那质朴的面容就浮现在自己的面前,这张面孔亲切、感人,是一种泪中有笑的感觉。这就是对作品深入体验的结果。也就是说,声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产物,其并不是声乐演唱的工具,而是一个审美对象。仅仅掌握了演唱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被作品的情感所感染,才能获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而在这种状态下,演唱技术也能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很大的提升。比如平时练习中很难唱上去的高音,如果有了充足的情感体验,则很有可能毫不费力地唱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目光重新认知和审视作品,尊重作品,才能获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审美和技术训练的融合
技术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前文中提到,整个学习过程是较为复杂和枯燥的,很容易产生畏难和厌烦情绪,学习质量也无从谈起。而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对这个过程进行审视则会发现,技术训练的多个环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如果能把技术训练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上,自然就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拿呼吸来说,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和示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歌唱中呼吸的原理。吸气时,由于吸气肌群的收缩,胸廓扩大,空气进入肺腑;呼气时,在胸廓的弹力和重力作用下,加之呼吸肌群的松弛,空气得以排出。呼吸本身是一种生理活动,而多数学生是没有生理学基础的,只能机械地聆听和记忆,并没有形成本质的认识。其实整个呼吸过程,乃是一种生理之美的展现。人体的器官构造是十分精妙的,每个器官各司其职,又有机联合,不但保证了人的生存,更能够使人从事多种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歌唱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感知各个器官之间完美和神奇的融合。在之后的呼吸练习中,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各个呼吸器官处于最佳合作状态时的画面,如为了获得饱满的气息,呼气肌和吸气肌肉之间的对抗状态以及发力的支点等,都会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了较高的训练效果。又比如在咬字吐字训练上,要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应该使学生在对中外多种语言精准把握的基础上,着重感受语言的音乐美感,如果唱出了这种音韵美和声韵美,准确的咬字吐字也就不在话下了。从宏观上来说,音乐情感较为饱满和炽热时,歌唱喷口应该是较为有力的,有一种“一字一音”的感觉;而音乐情感较为细腻、柔和时,字头声母的咬合则较轻,意在获得一种灵活、具有弹性的歌唱效果。又比如在中国歌曲的演唱中,多数歌词都是合辙押韵的,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如果能够予以合理的强调,就能够唱出这种特有的韵味感。也就是说,树立起了这种声韵美的追求后,能够使演唱者从单纯的技术表现中解脱出来,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歌唱,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果能够感知和表现出这种美感体验,整个技术训练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三)声乐审美和声乐实践的融合
声乐实践主要是指声乐的舞台表演,这既是声乐艺术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属性,也是当下高校声乐教学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多数学生都在课下的练习中表现得十分熟练,但是一到了公开演唱,就会出现紧张、怯场等现象,难以发挥出正常的水平,这显然是不符合声乐教学基本要求的。其实,舞台表演知识的学习是必要的,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也是必须的,但是除了这两者,从审美的角度来认识和体验声乐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声乐舞台表演之美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优秀的演唱者,不论其演唱的是何种类型的歌曲,他们在舞台上的形体表现都是十分完美的,双脚均匀受力,挺胸收腹,颈部挺直而不僵硬,头部、后背和腰部始终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给人以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而在神态上,多是轻松自信,精神饱满,目光集中而有神,既能够表现出对观众的尊重,又能够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而变化。所以很多演唱者一上台还没开口,就已然带给了观众以美的感觉。与其进行理论上的讲解,不如通过鉴赏的形式使学生切实体会,见得多了,学生心目中就会有一个完美的形象和状态,并主动朝着这个标准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多进行示范,以饱满的歌唱情绪、得体的歌唱姿态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歌唱美感,产生登台演出的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舞台实践中,而不是过去的惧怕,并有着得体、自然的舞台表现。所以将声乐审美融入到声乐实践中,正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
作者:王珊珊 单位:山西晋中学院音乐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7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