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完善研究

2021-05-25 13510 创业教育论文

一、理论界对失败学习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透析

资料显示,2013年底我国贫困人口高达8249万人,尤其在农村高达8-10%的返贫率。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除政府将增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供给,更为重要的是利用贫困与创业动机成正向关系的“毕海德定理”,激发人们发挥“出于个人寻求自营职业的动机,而不是出于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等企业家式的冲动”。由生存性动机引发小微企业创业将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就是由社会闲散人员包括返城的知识青年创办的,他们在“被雇佣”无门又缺乏收入的双重压力下,被迫走上“自我雇佣”创业之路。因小微企业规模小,所需创立资金少,创业手续相对简单,创业失败风险较小,“正面我赢,反面我也输得不多”,人们创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会比其它规模类型企业要高,这也就是小微企业为什么在大量死亡的同时,又被更多创立出来的原因所在。然而,小微企业不足3年的生命周期似乎成为创业者难逃的魔咒,也意味着我国绝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动机转化为行动之时,注定陷入“失败魔咒”。正如前面分析,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但对失败总结的理论研究偏少。世上没有不败的企业,失败学习也注定构成了创业教育需要拓展的重要方向。在理论界,对创业失败学习研究难度大,主要原因有:

(一)对创业失败价值判断不同,导致研究重点聚

焦在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研究上在我国,“失败”一词的含义有多种。在《现代汉语词典》,“失败”的含义有两种:一是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与“成功”相对;二是被对方打败,输给对方,与“胜利”相对。学者倪宁等认为,创业失败本质是创业者没有实现预定目标。这一判定为笔者对失败的分析提供了启示仅仅从目标来分析失败,很难诠释失败的真正内涵,应从创业“收益———成本”即∑R(总收益)与∑T(总成本)之间的关系视角分析:

①当∑R>∑T>0,意味经营企业可以获得收益,即创业成功。∑R-∑T差额越大,创业成功的价值感越强。

②当∑R-∑T≤0,按照倪氏的分析,即创业失败。从投入产出分析,∑R-∑T<0,即总收益小于总成本,企业无论怎样增加要素投入都无法实现边际收益大于边界成本的产量,创业必然失败。从企业生命周期分析,企业“生命之矢指向”是一维的、单向指向死亡即失败。对于创业者而言,总是走向死亡这个预定目标可以指当事人明确的目标,也可以是当事人并不明确而客观存在的目标。由于创业活动是指由创业动机转为创业行为、由概念性企业到现实企业、从企业成立到企业死亡过程。故而从创业过程分析,创业失败是指在任何创业阶段中的创业活动的中止现象。对学者而言,探寻延长现有企业的生命周期对策更具现实性和容易获得企业的资金上的支持,这种研究上的功利性导致漠视创业失败。对地方政府而言,关注创业行为发生,既增加GDP又解决就业民生,更为重要的是创业实践活动会造就一批成功的创业家。创业失败对地方政府而言,失败是创业者个人的私事,从而对创业失败缺乏应有的重视。

(二)对创业失败案例收集容易,对失败真实归因分析存在难

如果不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是对最后的成功者具有意义,对大多数小微企业创业者而言,“如果企业失败了,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会在法律、行业惯例、社会规范方面表现得更加宽容。企业消失了,但创业者生存下来了,并学到了宝贵的经验”。一般来说,创业的成功者愿意将自己的失败经历与人分享,号称创业失败后“不死鸟”的史玉柱失败的经历常常被人引证,但像史玉柱成功的典型鲜少,不能代表普遍。对绝大多数在市场上铩羽而归的失败者而言,赤裸裸解剖自己的失败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没有人愿意证明自己在市场机会把握、产品组合、企业管理上的“无能”。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人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在探究失败时往往将内置因素外化为不可抗拒的外部客观原因,导致学者们对创业失败归因的分析结果的真实度降低。

(三)文化水平差异对失败的容忍度不同,导致对失败研究存在难度

德鲁克对创业的失败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失败与成功不同。它不能被拒之门外,而且几乎总引起人们注意。但是,它很少被视作机遇的征兆。许许多多的失败不过是错误、是贪婪、是愚蠢草率以及设计或执行不力的结果。”对创业失败的认识,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存有差异。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创业失败与创业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创业者不会被人嘲笑,而往往被认为运气不好所致。即使是内置因素导致创业失败也敢于解剖自己。失败的创业者会从过去的失败经历进行有效学习,放弃低效率项目而选择新的项目。人们把这种不畏失败作为“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涵。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创业失败被认为是耻辱,失败不仅造成资本损失,更被视为无能,也使对失败归因研究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了不被人耻笑无能,创业者会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或者所需要资本较少的小微项目创业,丧失冒险精神。小微型企业作为消灭贫困的重要途径,“使人们过上人性的、而非蚂蚁般的生活”,也为个人发展提供获得“充满活力的企业家身份”的机会。创业失败意味着企业生命消亡,但创业者可能会东山再起,再次创业,从而演绎出“创业———失败———再创业”的动人音符。对小微企业创业者而言,创业失败后会有两种不同的行为结果:一是小微企业自身不复存在,创业者在失败学习的基础上在同行业或者新行业中再创业;二是创业者因失败打击引发对再创业恐惧,不再进行创业。小微企业除了前面分析的经济功能外,还具社会责任,即小微企业既不要徒劳无功地生存,也不要徒劳无功地消亡,小微企业生存和消亡都要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消亡是雁过必须留声,创业经历者从失败经历中进行有效学习或者留给未来创业者即现在的旁观者失败的教训,而不能仅仅只是创业者的失败经历。学者于晓宇认为“创业失败并不等于创业者失败”。创业者在创业失败之后知难而退还是破釜沉舟,部分取决于创业失败成本的管理。有效管理创业失败成本,可促发高水平的创业学习,并影响其再次创业意向。为此,创业失败应该有其更积极、更有价值的深层意义:它向这些历练的创业者表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通过有效学习获得新的认知,累积经验,增长能力,在再创业中更好地创造和把握机会,绕开失败陷阱。也正是从这层含义分析,相比较于创业的成功经验学习,创业失败学习才是更具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二、创业失败学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对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纵观国外的研究,对创业失败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对创业失败及后续创业活动关系的研究和总结。Shepherd等论证了失败经验与再创业或创业绩效影响呈现不确定性。Yamakawa实证研究了创业失败与再创业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创业者的失败次数与再创企业成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相比那些取得成功的创业者而言,经历了失败的创业者可能会因失败返贫被嘲笑讽刺、生理和心理受到打击、伤害甚至出现放弃生命的极端行为。从创业动机分析,创办小微企业的业主动机若是实现自我价值,即使行为结果是失败的,也会将失败看成是创业者的入场费,创业者的后续创业动力会得到提高。通过先前的失败透析,创业者能够明了失败的前置因素,反思自己决策行为能力,克服不足达到自我认同的目标;第二,对创业失败原因的研究。现有创业理论研究偏重创业学习的定性研究,对学习模型也缺乏统一设计,难以定量研究。对于创业失败者而言,要解剖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件痛苦的事情。从现有研究分析,创业失败归因主要有内部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两大类。刘永芳在分析国外学者在探索创业失败原因时,发现不同人会对创业失败的认知产生偏差:①基本归因错误,过高地估计内在因素的影响;②行为者和观察者结论的偏差,在总结失败原因时,行为者倾向于归咎为外部因素,观察者倾向于归咎为内部因素;③创业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在创业成功的时候倾向归于内因,失败的时候则归咎于外部因素影响;第三,对创业失败次数与再创业信心影响的不确定分析。对于失败程度和种类,学者Sitkin提出了“智能失败”概念。在Sitkin看来,并非所有失败都具消极性,那些相对较小的、无害的失败即严重程度较低的失败会给再创业者增强信心。Cope认为创业失败越严重越会增加创业者自我管理以及处理危机和挫折的能力。也有学者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探究不同类型的创业失败与创业者对失败态度的逻辑关系,对失败的态度体现了创业者如何应对失败以及在后续创业中如何识别机会以及再次创业等创业活动的开展。学者Shepherd将“预见性”引入创业领域,创造性则提出了“预见性悲伤”理论,将创业失败带来的痛苦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悲伤,由此将创业失败分为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失败两类。“预见性悲伤”是指由于预见到即将面临的失败,创业者具有了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是一个“悲伤———应对———计划———心理、社会重组”的过程,进而有学者提出了情绪成本和财务成本对创业失败修复机制。在Parkes看来,创业者因预见失败,提升了心理承受能力和采取了应对失败措施,有效降低创业失败的情绪成本及财务成本,提高创业者对失败情绪的承受力,也使创业者对后续创业活动开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失败次数与再创业的关系,理论界目前尚没有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是经历一次失败还是多次失败会对克服困难、迎接再创业挑战变得更有动力和激情,对此,学者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经历屡战屡败,会使创业者对未来愿景失去信念,再次创业的动力和信心受到打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变得没有斗志对抗逆境。Ucbasaran等人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具有失败经历的创业者在后续创业中能够识别更多的创业机会,但失败次数应有限度,在创业者创业经历中,创业失败次数太多,创业者再次创业的意向和动力就会减小,能识别的机会也会相应减少。Yamakawa等人论证了创业失败经历次数与再创业行为的函数关系,认为两者成倒U型关系,当失败次数增加时,再创业行为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失败次数和再创业意向影响关系的研究,理论界出现了消极和积极两种不同观点。国外学者更多是以成功创业的正面显性知识传授为研究点,关注影响创业失败的内外因素和创业失败对个体的影响,从理论上解决了“创业为什么会失败”和“失败后如何进行学习”两大问题,但研究的内容和层次都显得比较单一。

至于如何从创业失败视角来构建创业教育理论则很少涉及。研究表明,企业规模越小,失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死亡率就越高。问题是创业失败的重要结果并不是企业消失而是创业者被保存,通过失败学习变“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者就会东山再起,演绎“创业———失败———失败学习———再创业”之路。“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人们在创业失败后会历经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并非所有人都明白“失败也是获得创业学习经验的一个内在学习过程”,也很少有高校开设“创业失败学”来为学生提供“创业为什么会失败”的知识积累。可以预见,在我国未来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领域必定会增设“创业为什么会失败”和“失败后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研究创业失败学习的不同内涵和特征、类型、学习方式对再创业的影响,研究社会如何提高创业失败容忍度等内容,推进创业失败量化研究,可能是创业学发展的趋势。创业理论不仅要聚焦研究如何识别和把握机会并创建新的企业,更要研究如何避免创业失败、失败后如何进行有效学习以便在再创业中避开失败陷阱以及通过失败学习提高再创业的成功率。全球创业观察(GEM)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的创业倾向2005年为28.51%,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2007年,潜在创业者的创业倾向为31.5%,2009年下降为22.6%;到2011年,创业倾向指标高达42.8%,在54个参与国家中排第三位。然而,高达70%的失败率会严重打击和消减人们再创业的激情,降低一国经济活力。就我国高校而言,每年有700以上毕业生走向就业岗位,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使大学生往往就业选择锁定在国有大型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行政部门等狭小的就业空间,消减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欲望和创业能力。大学生高达90%的失败率和失败后选择再创业的人数不到15%,引发了创业失败的恐惧,究其原因就是创业教育理论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存在缺失。从创业结果分析,活跃的创业倾向和创业活动不能代表高创业成功率,要打破小微企业“生命周期陷阱”这一魔咒,创业者进行有效学习可能是破解魔咒的“良药”。如何解开创业者开展学习之谜?Deakins感到很困惑:“我们不明白创业者是如何学习的,然而新建企业里存在一个学习经历,这是人所共知的”。有学者认为创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学习不是一个额外的附加品而是一种起核心作用的因素,失败是积累创业经验的一个内在学习过程。笔者认为,创业学习的方式主要有创业前的学习(干前学)、创业中的学习(干中学)、创业后的学习(失败学习即干后学)三种。在我国的创业教育理论中,对前面两种学习方式系统性研究较深而对失败学习研究缺乏。作为创业活动一个重要成果———创业失败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被视为反面教材。正如在前面所分析的,创业失败远比成功更有研究价值。创业经历构成了历练能力的重要平台,失败学习是创业者获得再次创业所需技能和知识的重要来源。只有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为失败的创业者和旁观者提供学习机会,帮助创业者降低不确定性,扩大创业机会搜寻范围,谨防重走先前失败之路。尽管各国高校创业教育理论在20世纪末期得到快速发展,但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均认为难以从创业失败中进行有效学习。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相比,学者于晓宇认为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我国创业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价值。部分高校以培养优秀企业家为目标,重在以成功的企业家尤其是那些“一夜致富”的经典案例作为激励的“精英教育”,一些高校则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管理技能为目标,重在对创业欲望和创业精神的“普及教育”,而大多数高校在这两种目标之间摇摆。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均很少提及创业失败这一事实,展现在大学生眼帘的是创业成功者的微笑而难以见到失败者的痛苦和经济损失,导致大学生对创业失败缺乏心理准备和承受力;二是创业教育的教师资源奇缺。创业教育是一门跨多学科、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从事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具有商场上“摸爬滚打”历练经历,而现实中具有这种经历的教师非常少。在我国高校教师资格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三高”资历认定,把具有创业经历但学历相对偏低的人排斥在教师队伍之外,加上高校教师收入相对偏低,科研业绩的考核也使具有创业经历的人难以融入高校教学队伍。尽管很多高校会聘请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但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也很少提及自己的失败。没有任何一所高校会聘请失败者讲解失败过程和失败归因;三是创业教育课程设计国情特色不鲜明。我国创业研究起步晚,很多创业学教材多来自国外。因国情、文化差异,创业失败的原因、社会对失败的认同度、失败对创业者经济和心理的影响也不一致,导致我国的创业失败学习缺乏本土化,“创业教育难以落地”。笔者认为,在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要增添创业失败学习的内容,沿“创业教育———创业失败学习———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视角开展分析,至少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一)概念部分

在理论视角下,从成千上万小微企业创业失败的鲜活案例中,归纳我国小微企业创业失败归因、特点,甄别创业失败类型,总结失败学习内容、形式、要素,围绕“创业失败?失败学习?提升能力?增强创业绩效”的逻辑线路,探讨创业失败、失败学习、创业教育绩效、创业能力提升等多维内涵,探寻构建既包含创业如何获得成功正面的显性知识教育,又囊括如何防止创业失败的隐形知识传输以及创业失败学习的创业教育与再创业活动开展的本质联系。

(二)历史部分

从十七大“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到十八大“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出发,分析和跟踪小微企业业主开展失败学习与再创业成功几率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通过构建以创业失败学习为框架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路径。

(三)现实部分

审视创业失败学习对创业者心理、生理影响和再创业动机、再创业行为及再创业成功几率的影响。将创业失败学习教育与政府激励创业政策互补,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创业动机、政策环境、创业文化、创业失败几率、失败学习与创业能力、创业绩效、企业生命周期等对比分析,选择典型案例对基于在以创业失败学习视角下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的价值进行研究和判断。

(四)对策部分

失败可能是任何创业者都需面临的选择,重要的不是如何战胜失败而是从他人或自己失败中总经教验,不再重蹈失败之路。将研究创业失败学习嵌入创业教育理论,以弥补传统创业教育研究仅仅关注“如何成功创业”而很少涉及“如何从失败中学习,防止失败”的不足,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完善其理论体系,探寻大学生如何在创业教育中通过创业失败的隐形知识学习,开创自己的事业,开辟新的人生道路和改善个人生活质量。从失败归因总结、市场风险分析、规避失败对策、失败的心理修复四个层面提出构建创业教育理论的对策。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失败内涵做过全新的诠释:“失败与成功不同……它很少被视作机遇的征兆。失败经常预示着基本的变革以及伴随着机遇”。“失败恐惧”和失败对创业者经济、心理打击和网络资源的损失,会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和减少创业行为,进而使国家活力衰失。可见,如何理解失败、容忍失败,如何在失败学习教育中防止重蹈失败之路,提升创业能力,成为影响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和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剑林 张雯 单位:井冈山大学商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