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效理答探析
一、有效理答,捕捉教学资源
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师在课堂中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但这必须是以课程教材为基础和依据,在尊重教材本身思想、内容和学习特点、思维特点基础之上的,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积极地进行审视,科学客观地加工、拓展和挖掘教材,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素质也得到“二次开发”。而针对在此基础上的问题回答,教师对于学生做出的理答,应当再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的进展变化,进行发问。对于理答,教师应当从两个角度把握时机进行关注:一是,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思维意识上的激烈矛盾冲突、思想囿于狭窄范围、受制于原有固有经验影响而无法对知识进行融合、迁移等的时候,这是进行发问的最佳时机;二是,发问应当是建立在发问时机、课本价值思想和教学要求三者结合之上的。例如,在《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中,在学生欣赏了《清明上河图》图片,又齐读了“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这句话后,教师可请学生结合课文想象一下,张择端的画中可能会有哪些行当呢?学生纷纷回答“医生、农民、摊贩、船工、道士、官吏、读书人……”答案精彩纷呈,有的是来自画上的鲜明形象,有的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教学过程相当顺利,师生完全沉醉于这幅名扬中外的画中。忽然,一位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仿佛看见,还有几个强盗在人群里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顿时,课堂发出一阵哄堂大笑。而教师竟一时呆住了,转而微笑着肯定这位男生的答案,继续走着下一个教程。显然,上述教师对错误的回答进行默认的行为是不符合教育教学目的和根本的,这样的理答也是失败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也常对于这种理答感到太过偏颇,但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答方式方法,以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错失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和资源。其实,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随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进一步的探问:“什么样子的才可以称之为强盗?”这一探讨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对强盗这一定义树立正确的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之后,教师话锋一转:“强盗也能算是一种行当吗?”这样不偏不倚的理答解决了学生新旧认识的矛盾,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引领到正确的体悟上来。
二、有效理答,形成学习方法
对学生共性的回答,教师可按统一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统一评价。但对学生个性的回答,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果教师不积极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不去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表现要求,这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学生思维模式趋近定式、固化。对个性的回答,教师的理答应指向学生的情感,张扬个性的发展,最终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真正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无论学生的回答是个性的还是共性的,教师的理答都应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三、有效理答,优化教学效果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在读悟、积累、运用中做到“一课一得”,逐渐形成语文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读出文本中的情境和内蕴,是否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独特感悟,并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及时调整理答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江雪》的教学片断中,教师问学生:“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都说:“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接着,教师说:“这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何在,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学生纷纷猜测:因为老翁家里穷,或是钓鱼是他此生最大的爱好,或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教师请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然后再次追问学生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很自然地就道出这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对于这则教学案例,教师的理答不仅有效激励了学生,还有助促进他们形成反思,使学习得到完善。通过反思,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对自我形成认识和肯定,并对问题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这也是学生自我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监督调节的有效途径。“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教师这最后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引导学生将“诗境”与“心境”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优化了教学效果。
四、总结
很多时候,课堂教学也有着随机性的变化,教师的理答并非都可按照预设进行。所以,教师积极做出符合现实环境的理答,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进展,甚至会影响到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学是相长的过程,教师应当不断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思维方式和自身理答后的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通过有效的理答,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段华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兰家寨小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6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