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的批判性思维探析
一、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提供创新所需要的分析的技术
批判精神在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是启发性的,其功能在于使得认知和活动的主体能够勇于质疑。但是,提出否定意见并不等于创新,能够发现问题所在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各类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并且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推陈出新的思路才是创新的根本意义所在。在这个否定、论证、分析的过程中,必定要以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资料背景为基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提供的综合思维技能才是去伪存真、破旧立新的必备工具。批判性思维首先属于一种逻辑思维,需要进行演绎和归纳推理,恩尼斯(R.H.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事物判断的一种深刻反思,它包含了12种思维技能,分属于逻辑(logical)思维、批判性(critical)思维和实用(pragmatic)思维。近来有一些西方学者提出了“有效思维策略”这一概念,用来高度概括所有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其中包括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归纳与演绎思维和创新思维四类思维技能。作为一种思维技能组合或者说系统,批判性思维包括解析思维、分析思维、评估思维、推理思维、解释思维和自我调整思维这六种“元思维”能力。我们在做的就是利用这些思维技术或技能,在产生质疑之后、提出否定之前,不断地进行假设和求证,保证否定和立论的合理性、准确性。有学者认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性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优势互补,但是任何的“直觉思维”成果都是“图像性”的,这种直觉成果的正确与否需要逻辑思维来论证。如果说直觉思维所负责的部分是大胆假设、展开联想,那么逻辑思维的作用就是小心求证、保证准确;如果说直觉思维在创新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多谋”,那么批判性思维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善断”。
二、反思论证:批判性思维提供创新所需要的自省的能力
美国哲学学会于1988年特邀了45位专家就批判性思维的性质以及培养进行讨论,专家一致认为,一个理想的批判思维者应该具有的8大特点,其中一条是“慎做决定”。慎做决定意味着需要对自己的判断“谨慎”一些,三思而后行。面对任何问题,提出任何质疑和方案,给出任何论断前,能够再三斟酌,虚心而谨慎。在这样的层面上,能对自己的思维活动以及批判能力进行反思,本身就应该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部分。 在创新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突破性进展之前,要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新思路,不断地否定自己的失误和修正自己的判断。创新能力的重要一项就是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更正错误、纠正偏差。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在于,在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上减少盲目自信,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并进行实时调试和修正。批判性思维习惯培养中,“批判”的对象也应该包括自己、自身的行为和自我的观点,即对自我批判行为过程的“再批判”。对自己的批判技术和批判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和考察,对自己的立论和提出的观点进行验证和分析评价,通过自我批判来不断检验自我论证的合理性、正确性和确定性,通过自我反思,自我否定来验证不足,论证缺陷,保证批判的出发点、论证的过程、论证的方式、创新的过程、立论的基础、得出结论的路径是正确无误的。
三、课程训练: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学都关注推理、论证、思辨,都要求做到澄清概念、明确判断、推断合理以及论证有力;就研究范围上来说,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内容相对更加广泛,现在的批判性思维教材当中,除了逻辑学内容外,还融合了科学方法论、语言分析、交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但逻辑学的断定和推论始终是批判性思维教学的核心内容,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归纳推理可靠性、辩证推理灵动性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三大支柱。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应试型的逻辑教育,以公务员考试、MBA入学考试为主,带动逻辑学教育;二是高校开设的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课程。后者无疑是素质教育和创新型教育应该予以重视和前进的方向。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和倾向,在高校的教育系统内有两种路径:一是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二是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从国外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实践来看,这两种方式没有优劣之分,只要能够运用恰当,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目标为导向,合理安排和充分训练,这两种方式相互结合,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设置批判性思维课程是培养思维技能基础,这对适应了应试教育的中国大学生来说十分有必要,这种课程的设置会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批判性思维思想融入大学课程和学生培养教育中,最根本的方式是进行教学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成以学生为导向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不断创新。
作者:刘蕊 单位:燕山大学党委宣传部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