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探究
一、广电媒体播音主持队伍现状及其需求
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专业人才素质,以满足业界需求,更好地服务社会,笔者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媒体播音员主持人现状调查的调研活动。调研于2014年5月至11月间进行,调研对象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或频道频率)。调研主要采用面访和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面访针对电台电视台台长或总监等相关管理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口头访问,开座谈会是约请电台电视台领导、频道频率负责人以及播音员主持人代表进行讨论座谈。调研涉及全疆各级电台电视台23家,既包括新疆电视台、乌鲁木齐市人民广播电台、和田地区电视台、吐鲁番电视台等市级台、地级台,也包括伊宁县、和硕县、皮山县等县级台。调研内容涉及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现状、选拔标准、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等。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调研是在新疆范围内进行,但除了某些特殊性需求如双语人才,新疆各级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全国范围内也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对其他省市高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1.不同层级广播电视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各有侧重
在省一级的广播电视媒体中,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更为综合,不仅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上有所要求,而且在政治素质以及文化素质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市)级电台电视台对于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更为具体。良好的播音品质、台风特色,以及具有采访编辑制作主持的复合能力通常被认为是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县级电台电视台在我国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的系统中处于最基层一级。相比较而言,人才、资金、设备等方面无法与更高层级电视媒体相提并论,播音主持人才相对缺乏。因此县级电台电视台更加看重播音员主持人的基本功:标准的普通话,良好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
2.广播电视媒体播音主持队伍人员结构和素质与媒体发展不协调
首先是人员性别比例失衡,布局不均衡。大部分媒体中男主播非常缺乏。调查数据显示,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女性占总人数的63.2%,男性只占36.8%。其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播音主持专业背景的人才缺乏。在实际工作中,接受过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和非专业出身的播音员主持人各有优势,将他们合理使用才会发挥更大的效用。但调查显示拥有播音主持专业背景的只占总人数的29.5%,其他专业背景的占70.5%。再次,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欠缺,对节目的主动参与度不够。大多数播音员、主持人仍然停留在只负责按照编导提供的稿件、串词出镜或出现场的阶段,并不参与节目生产的其他过程,也缺乏必要的资料准备,导致对节目的融入度不够,很难成为节目的亮点。
3.广电媒体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建设的建议
广电媒体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建设的建议主要体现为: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时应“有重点,广普及”,即针对新闻、综艺、社教等不同类型的节目在培养时要有侧重点;高校为媒体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服务;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走与媒体合作之路。此外,因本次调查主要在新疆各级媒体进行,由于新疆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调查显示新疆媒体的双语播音主持人才十分匮乏。因此媒体单位建议高校在培养播音主持人才时,注重双语人才的培养,满足媒体的特殊需求。缺乏双语人才是新疆各级电台电视台普遍存在的情况。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电台电视台不仅播出汉语节目,同时也播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在新疆,精通本民族语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其他民族语言的播音员主持人在宣传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调查显示新疆的大部分电台电视台双语人才供不应求,双语人才需求量大。
二、从媒体需求出发完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学校招生起到在岗人员的培训进修,都是培养过程的一部分。高校要明确职责,面向社会培养人才。
1.个性化培养,提高综合素质,突出个性特征
播音主持工作的丰富性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目标的复杂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方位、多素质的,涉及面广,关注点多。用一句话简单的概括,就是要“德才兼备,一专多能”。②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杂家”,在学校培养阶段专业课学习是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样不可或缺。院校要从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特色的培养。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发掘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播音主持是一个庞大的行业领域,从客观严肃的新闻节目到关照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还有轻松活泼的娱乐节目,这些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各不相同。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在部分课程设置上区别对待,设置针对不同节目类型的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进行个性化培养,能更好地使专业教育适应媒体需求。
2.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使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对接
目前我国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上,由于经费、师资力量、招生规模等方面的因素,基本延续了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大课统一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受阻,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互动。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教师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在教学上应将大课与小课协调搭配。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同媒体合作交流,确保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对接。高校应该开辟多种途径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比如学校聘请电台电视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播音员主持人为客座讲师,给学生授课,增强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和了解媒体的工作流程和用人方向,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还可以尝试与媒体合作开办栏目,让教师和学生参与节目生产全过程。此外,高校还可以采取订单方式为媒体定向培养学生。学院根据媒体的具体岗位要求,招收一定量的学生,由学院和媒体共同进行定向培养,通过毕业实习和综合考核,达到媒体岗位要求者,进入媒体工作。
3.拓宽教育理念,提供终生教育服务
高校应拓宽教育理念,将媒体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对在校生的教育上,更应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与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播音主持人才。高校可以为电视台现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开办培训班,重点提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根据调研显示,现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有一部分并非是播音主持专业出身,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因此在后期的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理论缺乏后劲不足等问题。为了冲破这一瓶颈,就需要再进行专业理论教育。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培训班,为媒体从业人员进行持续的继续教育。这样媒体播音员主持人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而且高校可以及时了解将来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4.改变就业观念,面向地(市)、县等基层媒体培养人才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省级广电媒体的播音主持岗位大部分趋于饱和状态,而地市级、县级等基层媒体的人才却有很大的空缺。这种状况与基层媒体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关。学生往往不愿意去基层媒体就业,认为只有在较大的媒体单位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高校在平时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强调地市级、县级等基层媒体工作的广阔空间,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基层媒体单位是锻炼人才的摇篮。由于人才缺乏,学生在基层媒体单位能够更好地施展身手,有机会在不同岗位上进行磨练,更快地锻炼提升自己。
5.把握区域特点,满足当地媒体的特殊需求
由于区域特征不同,媒体对播音主持人才存在一些特殊需求。以新疆为例,双语人才是目前新疆播音主持人才需求的一大特征。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语言是各个民族交流沟通的中介。各民族要相互理解,首先必须学会对方的语言文字,了解其他民族的习俗文化。精通双语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在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民族团结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沟通作用。为了适应新疆媒体的特殊需求,学校应在培养媒体人才时加大双语教育力度。首先是加大双语学习的力度,提高学生的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水平。良好的双语能力将极大提升播音员主持人的沟通能力,有利于进行采访,提高传播效果。其次在时机成熟时设立双语班进行定向培养。会说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做双语播音主持的能力。双语播音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简单叠加,还关系到思维习惯、表达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每一种语言都要具备很高的水平。因此高水平的双语人才需要学校通过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可以选拔有一定双语基础的学生单独编班,通过开设双语班为新疆媒体定向培养播音主持人才,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作者:金玉萍 王雪君 单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5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