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一、设置课堂悬念,激发学生思维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也就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点,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给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身能力,突破重重障碍后,获得了成功,体验到了努力过程和成功的喜悦,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善于设置课堂悬念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设置课堂悬念时,一方面,教师要结合课本的重点难点内容,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设置成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合理地安排问题的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设置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例如,在讲“反正弦函数”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1)试说说函数y=sinx存在或者不存在反函数的理由?(2)在区间(-∞,+∞)内,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又可以通过什么来研究反函数?(3)在什么区间内,能使函数y=sinx满足y和x有单值对应关系?是否存在最佳区间,为什么?这几个问题是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被逐步激起,思维逐步深入。
二、转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审
美观数学思维是一种高级的人类脑部活动,数学思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给人“一波三折”的情绪体验,它的严谨性令人感叹。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观,能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数学中的种种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字美,发现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好,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数学的喜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可度,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排列组合”时,有一道题要求在1到15的自然数中,随机抽取一个构成一个子集,并且子集内的数都不相邻,问满足条件的子集有多少个?这道题按照常规思路解答,容易出错而且思考的过程复杂而枯燥。但教师可以转变思路,引导学生从“抽空”的角度来解题,就是从12个元素中抽出4个进行组合,这样便可轻松算出答案。这个转换的过程,是数学多样性和思维简洁美的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其中数学思维的美妙,培养其正确数学审美观。
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之所以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一直给学生灌输准备好的材料,这样的课堂效率非常低,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做一个辅助者、引导者,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在解题时,让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后,鼓励他们上台将思路写出来,由其他同学来担任评判,指出他的不足或者学习他的成功经验,这样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比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讲“立体几何”时,有这样一道题:在正方体ABCD-A'B'C'D'中,棱长为a,求A'C与BC'的距离。教师可以借助这道题,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并让他们将自己的思维成果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学生给出传统的做法,找出其中一条直线所在的平面,将线线距离转变成线面距离来计算;也有学生用到等体积法,通过体积的转换来求解;还有的学生用最值法,等等。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了,展现出多彩思维光芒,让每一位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
四、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数学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更善于学习数学,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张柳柳 单位:江苏启东市大江中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