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学校教育传承研究
一、延安大学教育传承陕北秧歌现状
延安大学开展“陕北秧歌腰鼓大学堂”活动。“陕北秧歌腰鼓大学堂”是延安大学校历届艺术节长期坚持的品牌活动之一。举办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充分领略陕北黄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是对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2013年,延安大学校第十五届“校园之春”文化艺术节之“陕北秧歌腰鼓大学堂”活动在窑洞广场举行。这次活动共有2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学习,活动持续4天,主要学习了陕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的基本步法和套路动作。红火热闹的秧歌,粗犷洒脱的腰鼓,让学生们感受了到陕北秧歌和安塞腰鼓的无穷魅力。延安大学定期举办陕北秧歌教职工大赛,进一步传承创新陕北民间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展示我校陕北秧歌的独特魅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012年12月,延安大学工会委员会主办的喜庆“十八大”暨迎新年教职工陕北秧歌大赛在延安大学礼堂举行。本次大赛共有15个基层工会和分会的代表队表演并参加了比赛。2014年12月,由延安大学工会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教职工陕北秧歌大赛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学校领导、全校各部门和各学院主要领导与千余名师生共同观看了比赛。全校17个基层工会选送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在两届比赛中,每支代表队都精心编排了自己的秧歌形式,传统秧歌和新秧歌交替展现。角色不仅有传统的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还穿插有旱船、跑驴、大头娃娃、蛮婆蛮汉等社火节目;表演程式不仅有传统的大秧歌和踢场子,还糅合了安塞腰鼓、铜镲舞、单人和双人舞等元素。各参赛队伍风格迥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精彩纷呈,展现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
二、部分高校课堂教育传承陕北秧歌现状
延安大学和榆林学院开设陕北秧歌的选修课。教学目标是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延安精神。在具体教学中,掌握陕北秧歌的基本动作特征和基本艺术风格。教学内容:教授大场秧歌的基本道具和基本动作。如伞头持道具的基本动作,文武身子摆动腰绸的基本动作,拿捏手绢的基本动作等。秧歌基本动作小、中、大摆十字步,小、中、大摆三进一退步,二进二退步,前进扭步转角步,十字跳跃步等。教学方法:动作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口令提示法等。
陕北秧歌进入北京舞蹈学院教学课堂。长期从事陕北文化研究的榆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孟海平与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明文军,多次研讨,达成共识,确定将陕北秧歌“抢救、保护、传承”等作为双方共同合作开发的一项科研项目。并且,把陕北秧歌艺术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在表演内容和技能上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使陕北秧歌这一民间舞蹈与现代舞蹈相融互补、相互渗透,自成一体。其中既要保留陕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还要适合现代教学训练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不同民间舞蹈的特殊技能。由北京市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的“陕北秧歌教材”于2013年12月在北京舞蹈学院进行实验汇报。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民俗舞蹈文化"以民俗文化为依据,整合陕北多个秧歌类舞蹈样式,旨在让学生体认秧歌文化内涵;第二部分"课堂训练"以陕北秧歌类舞蹈为素材,提纯、凝炼其典型形态特征,进行风格化的身体规训;第三部分是安塞腰鼓套路组合,其不同于传统腰鼓的风格。明文军意图在教材中实现,将陕北秧歌作为有机的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能够传递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陕北秧歌作为陕北特定族群集体记忆的文化编码符号和文化基因要素;陕北秧歌作为教育过程中立体化重新呈现民间舞蹈原型全貌的方式,并提出三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即民俗仪式的功能性重构、职业化身体的去规训化,以及身感教学的理念探索和实践操作。
作者:于丽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