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瓶颈
在多方合力推动下,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了由单一到多样、由零散到系统的跨越,在创业教育课程研发、实践基地孵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和美国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当前的创业教育主要集中在高校,但高校管理者往往忽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创业教育简单粗暴地开设一门或是几门创业课程,严重缺乏对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视。整个社会无论是从政府、高校还是教师、学生层面,在思想重视程度上难以形成统一:政府未能将创业教育建立在素质教育之上,高校将其视为缓解当前巨大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而多数大学生则对创业教育持怀疑态度。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发展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目标规划和经典教材,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以选修课或公共课的形式开展;授课方式主要为说教式的灌输,实践课程比例少,即使有一些实践活动,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覆盖面较小;课程开设门类较少,如好多学校只开设了“创业学基础”或“创业学概论”等一门或几门公选课,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充分考虑到不同院系学生的差异。
(三)创业教育配套体系不健全
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保障高校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众多高校在建设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园等工程上也不遗余力,但从社会层次而言,创业教育在培养链接上的统一性远高于一般教育领域。但我国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苛责失败的自由创业氛围、风险高青睐低的企业投资等观念体系很难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导致高校学生创业参与度较低。有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尚不到1%。
(四)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高校目前从事创业教育的人员多数为兼职教师,且来源渠道狭窄,一是来源于学校中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的“学院派”教师,二是来源于思政一线工作者或团委、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但就创业教育本身而言,对担任创业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实践经验有着极高要求,而高校目前普遍缺乏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结合、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
(五)创业课程管理不明晰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单一化设置,鲜有分类别、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科学化课程模式,多数高校还将创业课程划归于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或是职业指导类课程之列,并将之纳入就业指导大系统。国家没有专门负责管理创业教育的部门,在高校,创业课程多数由共青团系统或是学生工作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协调,负责一线教学工作的部门则没有直接参与,并且也没有从学生对创业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创业技能的达到程度、创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方面对创业课程进行评价。
二、对我国高校有效开展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创业教育发展理念
创新是高等教育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源泉所在。创业教育集创新理念和实践于一体,已成为创新教育的优良载体。2014年由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6家单位主办的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集中反映了我国青年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整体水平。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我国高校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创”时代的来临。第一,高校管理层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抓手,在资源整合、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二,高校教师要提高创业意识。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将专业教学实践与生产科研相结合,努力激发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的思想意识。第三,改变大学生传统就业意识和固化思维,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勇气,引导他们全面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维一致的就业创业观念,从主观上敢于参与创业实践,乐于接受创业挑战。
(二)明确创业教育树人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的核心发展战略,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将创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挂钩,将创业教育内涵与适应时代科技更新速度相匹配,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是创业教育树人的核心目标。按照教育评价导向原则,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可以划分为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第一,社会层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在融入全球化视野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内生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整个社会急需大量创业人才,以满足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第二,个人层面。随着青年成功途径的日益多元化发展,核心竞争力对青年而言成为其立足社会的必需品。传统的高等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所起的作用正被日渐削弱,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能够充分满足大学生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三)研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深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于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这为研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包括四类,即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和专业课,并从全面性、规范性和开放性三个角度予以推广。一是在全国大中专院校低年级全面开设创业教育的理论必修课,让学生在大一就开始接触创业教育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意识。二是在中高年级以二级学院或系所为单位,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开设特色鲜明的创业教育选修课,让已对创业产生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是否接受培养。同时在学校层面将创业教育专业型课程引入创业学院等实体办学机构,遴选一批创业意识强烈的大学生入学,并在该层次的培养要打破学科壁垒,发挥学科间的互补作用。如中国矿业大学创业学院的首批学员就是从全校各个专业挑选出来的具有创业基础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并对他们量身制作了培养方案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三是创业实践课程设置上向三个重点领域延伸,即向公益创业领域、移动互联网创业领域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延伸。
(四)优化创业教学实践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向2013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致贺信时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强调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我国高校应从资金投入、教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大力完善创业教育教学条件。首先,资金支持方面。教学资源充沛是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有力保障,由于创业教育投入规模大、风险性高,因此我国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设立创业基金、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模式,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吸引更多用于创业教育工作的专项经费。其次,教材建设方面。教材编撰质量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完备性。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之所以完备,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教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掘具有理论教育意义浓厚、实践可操作性强的素材,并能针对不同培养阶段的需要,出版一系列的对应教材。因此,我国可以在统一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具有地方特色、开发网络课程优化教学资源。最后,加快实践平台培育速度。目前,按照共青团中央的要求,全国各个高校都相应地开辟了大学生模拟创业实践园等相关的创业实践平台,其多面向校内师生。下一步就应当从学生兴趣、行业优势和区域优势“三结合”出发,构建创业指导、项目孵化、风险投资、媒体推广等平台,将创业实践由校内“演习”逐步向社会“实战”迈进,着力扩大已有平台的覆盖面,逐步增加大学生可选择创业领域范围,加大对出色创业项目扶持力度。
(五)加强创业师资力量
教师直接决定着教育工程的质量,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创业教育师资配置的成功经验,从多渠道引入师资为突破点,将精通创业理论人才与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进行优势互补,可采用多人上好一门课的形式,尽可能地增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首先,我们可以把具有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院系以及与经济学领域相关的专业教师作为创业教育教师的主体。其次,积极引入实践经验丰富、创业理念独树一帜的成功企业家、创业投资家、政府经济部门专家等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此外,高校还应该提高教师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一方面学校应适时组织校内教师参与创业师资培训,选派教师赴西方发达国家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或到国内创业教育比较成功的学校进修学习,着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积极提高教师在创业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的奖励与报酬。对指导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教师予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也可以吸引更多在校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活动.
作者:王梦倩 邵波 曹小妹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4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