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篇
第一篇
一、课内讲解贯穿德育教育
目前,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课文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几类。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归类进行德育教育。写人的文章教育学生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写物的文章教育学生爱惜物品,珍惜资源;写景的文章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写事一类的文章可以通过事件反映的道理来教育学生。如,在教学《哈尔威船长》一课时,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出船长的品质: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在教学中可假设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危险情况:看见小偷偷东西、有人落水、遇见火灾等,在教育学生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可让其打110电话等求助或求助身边的大人,使学生从一系列假设中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课外阅读延续德育教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觉悟。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开展排演小话剧《我眼中的关云长》、名人成功故事会、闲聊话三国等活动,我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寓德育于语文课外阅读中。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又有利于培养国家栋梁之材。
作者:于曼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长虹小学
第二篇
一、在导语表述中渗透
生动、有趣的导语表述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兴趣,而且可以恰当、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学《草帽计》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贺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带领战士用丢掉草帽的办法引诱敌人上当,不仅躲过对方的追击,还让误戴草帽的敌人自相残杀,最后取得战斗的胜利。贺龙是如何做到的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这个导语以遐想形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氛围之中,学生在作者的带领下,领略贺龙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将领形象,再通过老师的引导,明白作者所写的课文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爱戴,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无限豪情。
二、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渗透
有比较才有鉴别。让学生将课文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与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如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多么黑暗。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各族少年儿童生活在幸福的大家庭里健康成长,即使真的出现了危难,人人都会伸出火热的手,尽微薄之力帮助受害的人们。通过这样横纵比较,鉴别出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黑暗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人情融融、充满生机、活力的光明社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对社会主义社会产生极大的热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
三、在品析词句中渗透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对课文进行剖析,有利于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德育教育。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过程中,重点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句话分析当时时代背景,使学生明白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势力万般“阻挠”、“要挟”和“嘲笑”中毅然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这一艰巨任务的。由此,学生清楚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开凿两个隧道及“人”字形线路的创新精神,有力证明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伟大而艰巨任务的呕心沥血,最终他成功地提前完成了任务,给了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为中国人民扬了眉、吐了气,从而把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和为国争气的伟大壮举升华为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崇高愿望。
四、在课后“思考•练习”中渗透
课后思考•练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侧重点,所以,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个部分有机、恰当地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其中的内涵。如教学《竹石》时,除了对诗文有领悟外,还应该结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假如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时,根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交流,学生受到自立自强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起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进一步向“竹”学习,刚毅顽强,不断磨炼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
作者:陈丽枣 单位: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生态道德教育与小学语文的联系
1.语文对于生态教育的科目职责
语文这一学科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有着各式各样的教学素材都能够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无需专门开设道德教育的课程,仅在日常教学中便可实现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此外,语文课程的开设目的便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一教学目标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契合。
2.语文教学模式与资源同生态道德教育的契合
要开展生态道德教育首先需要的便是具备合适的教学内容,而小学的语文教材则非常适合。因为在小学教材中有较多的文章都是赞扬大自然美好的,比如《桂林山水》、《翠鸟》、《庐山的云雾》等,都描绘了我国无限的自然风光。在对这些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同生态保护相结合,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收到生态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增强教师对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
教师是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关键角色,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才能够教授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此类教育活动之前便需要对教师的生态道德素质进行培养,适当增加教师的交流学习机制,同高校建立学习培养计划,让教师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其次可经常开展环境问题的知识讲座,扩宽教师的视野,进而更好地将生态传授给学生。
2.识字教学渗透
识字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在识字的过程中加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将会收获更大的效果。例如在儿歌教学中,“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这句歌词中便出现了很多与自然相关的字词,教师便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在教授学生学歌的时候,告诉学生天气晴朗与清清的河水是需要大家来保护的。在生活中也可以号召学生多学习常见的环保标语上的字词,既学习了汉字,又掌握了环保理念。
3.阅读教学渗透
在阅读的层面贯穿生态道德教育较为有效,在小学课本上有很多描绘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例如,《火烧云》、《海上日出》、《观潮》等,教师在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解的时候也要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同时,可以结合该处景象的现状,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对自然美景的破坏力有多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观,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4.综合实践活动渗透
在学生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当中可以穿插关于自然保护主题的活动。比如,学校可经常举办环境的知识讲座,让学生对环境问题的了解渠道和视野得到扩宽。其次,还可以经常布置课外调查的小作业,让学生调查身边环境的具体变化,比如小河的变化,树林的变化等。再者在特定的环境保护日的时候,让学生参与植树或者捡拾周边环境的垃圾等活动,让其亲身感受保护环境的魅力之处。最后,可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环境保护的纪录片,了解地球环境的恶化程度,激发环保热情。
三、结束语
当前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因此,必须要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教育活动,从小树立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
作者:刘友杰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二小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