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规范化分析

2021-05-25 20508 外国文学论文

一、外国文学作品汉语言翻译现状及原因

(一)外国文学作品语言翻译现状

当下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汉语语言规范的程度来说,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存在大量的残次品。很多翻译在语句上不通顺、错别字频出,甚至时而能够见到从未见过的成语或者词语,这些成语和词语实际上并不是我们惯用的习惯词汇,甚至不属于科学的用法,却频繁出现在了不少文学作品的译文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效果的过程中,出版社在其中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然而对翻译中的语言规范化要求存在明显的漏洞。文学作品的译本在出版之后才发现有明显的翻译问题,并不同程度地存在汉语语言不够规范等明显状况。随着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文本在翻译之后始终不能够保证高质量的翻译,出版社在出版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检验和监管机制,译文出版后错误较多。

(二)问题原因

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报酬微少,导致很多翻译者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翻译人员不愿意做文本翻译的工作,而从事真正的文本翻译工作的人则在素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不具备外语的扎实基础,其次是在将外语转换成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语言了解十分有限,在语言规范方面出现的漏洞十分明显,暴露出大量的翻译问题。在汉语语言规范方面,包括对基本的句型、语法和用词上都显得捉襟见肘,具备文采的翻译则少之又少。综合看来,翻译者各方面的素质差异造成了当下在外国名著的翻译过程中存在参差不齐的质量问题。

二、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汉语语言规范的原则

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尽量忠于原著,同时要注意用语准确。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由于原著本身对措辞和文采的考究,翻译工作者应当注意翻译的过程中措辞的准确性和文采,避免粗制滥造。与此同时,要注意外语和汉语在转换过程中的文化背景变化关系,不同的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实际就是一种文化的转换和对作品的再加工,翻译者只有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转换才能够自如地进行思想上和文采上的转换,保持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在翻译的方法上,就语言的转化来讲,翻译工作实际上是将其他国家的母语转换为我们自己的母语,语言之间充分的互动关系成为了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译者而言,一是要熟悉外语与中文之间的差异,其二要熟悉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别。当下对翻译工作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和硬性的要求,但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通行的翻译原则和正确的翻译方法是翻译工作者应该共同遵守的方向,使翻译的文学作品更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习惯。

三、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汉语语言规范化途径

(一)尊重语言翻译的原则

首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通用语言翻译原则的遵循和借鉴。整体上讲,应当本着对原著尊重的态度,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原著有最大程度的尊重。就用词方面,尽量做到用词考究和准确。汉语语言文学是包罗万象的,同时在使用方法上和语法、句法、词法上也是十分复杂的,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充分要求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的文本做到尽量负责,尤其是在语法句法的使用上应当严格考究,避免低级错误的产生。其次,对翻译的外国名著的文本要注重结合其作者本身想要表达的关键意思和名著的思想、主旨等重要内容。就文采方面应当细心进行推敲,大多数外国原著对文采的要求都是较高的,例如劳伦斯的小说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的自如,同时对文采方面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劳伦斯的作品甚至都可以作为经典的范本供外国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在翻译诸如此类的作品过程中,对作者的意图和文采应当进行仔细地推敲。避免太过于生硬的翻译,在尊重用词和基本语法的同时,注意考虑兼顾文采。第三,是对于文化差异之间的合理转换。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特定元素的表现和接受都是很委婉的。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和理解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外国的很多名著在对男女描写上都较为开放和大胆,实则是因为在其国家文化中,将原始的生命张力和人体美感作为了一种审美的尺度;而在中国读者的接受过程中,这类文化渊源形成的翻译差异应当得到合理的重视和转换。尤其是中国读者对比较开放和露骨的翻译表现出本能上的排斥。由此,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对所翻译的原著进行推敲,尤其是在涉及敏感文化现象的时候,应当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习惯性表现,进行合理科学地展示和呈现。

(二)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硬掌握与合理运用

在对外国名著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本着准确、真实的原则能够帮助翻译者正确地呈现原著,顺利地转换为中国读者能够接受的词汇、句子和具体表达方式。而就其基础,是对汉语语言基础知识的过硬掌握,尤其是对现代汉语的扎实掌握和推敲,最大限度地避免在基本的汉语语言语法方面出现错误。严格避免“自创词语”的出现,应当以现行的汉语语言习惯用语为出发点进行翻译工作。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基于汉语语言规范的用法,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较为贴切的例子。其一是运用音译法的时应当注意选取合适的汉字进行表达,而不应当仅仅用其发音来翻译。在音译的过程中,用发音近似的汉字进行翻译。例如对伏尔泰Candid进行翻译的时候,相对于傅雷《老实人》的翻译来讲,一定程度上孟祥森的《憨第德》更惟妙惟肖。在尊重了汉字发音和英文单词发音相近而选取了合适的字词的同时,也注意了在文化方面的转化。单词can和汉字“憨”相近,而“憨”字也恰恰表现了书中主人公的性格,憨厚老实,已经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元素和翻译要素;其次是在直译的过程中,翻译者承担的角色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再创作。例如,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名著翻译中,有一部为ThePriceandthePauper被直接翻译为了《王子和贫儿》,做到了意思准确并科学的传达了作者的创作主旨。同时属于直译中的AfarewelltoArms也被直接翻译为了《永别了,武器》,细看小说的内容,是以反战为中心的,而直译则准确的表达出了这一主题;其三是意译方面,也是最难的一部分,在这个部分,大部分翻译工作者不能够做到规范化的翻译。不少翻译工作者为了保证翻译字词上的贴切忽略了文采的融入,另一部分则很容易为了凸显文采出现重大的基本错误。例如,艾米丽•布朗特的WutherringHeights在起初的时候被翻译为了“咆哮山庄”,就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是十分不合理的。山庄作为一种宏观的景物和事物存在,不可能出现动物的表现,即:咆哮。同时,“咆哮”也极大的降低了翻译的美感,容易让人产生紧张的情绪和恐慌感,不符合用字选词的美感要求,甚至没有科学的搭配;其四是注意改译过程中规范化的具体操作。例如对GonewiththeWind的翻译中,我们在直译的层面上理解为“随风而去”或者“随风消逝”等等,而最后广受欢迎的译本则翻译为《飘》,在这样的改译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汉字来表达整本书的内容和中心主旨,尤其是在对具体的汉字选择上,做到了精细和考究。

(三)出版流程上的保障

当下对外国名著的翻译出版过程中,由于出版流程的不尽人意,使得部分出版商为了规避责任和转嫁矛盾,将对翻译中的基本矫正和语言语法等交给了翻译工作者本人来校对,这样容易造成翻译工作者对自己的错误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发现了编辑中的错误,对语法、语句翻译和用词的考究上依然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由此,就需要我们从出版流程上进行规范,规范出版环境,选用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的校稿编辑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专业性的评估。尤其是对于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语法、文化背景等直接涉及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因素进行审核和校对,从更专业的角度进行修改,保障所翻译的名著的基本质量和进一步的优化。

四、结语

外国文学名著的翻译工作无论是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还是对于具体的出版单位而言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基本的汉语语言规范化要求较高,同时也对文学作品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有隐性的要求。基础汉语语言知识的疏漏和或缺与文化背景转换上的瑕疵都有极有可能造成翻译过程中的低级错误。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科学合理的具体方法,也要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遵循翻译原则,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出版流程和出版工作的配合。

作者:徐峰 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