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社会实践论文

2021-05-25 28070 社会实践论文

一、改进“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构想

在把握时代特征、社会生活主题、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期望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科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而言,该模式包括三大板块的内容,即变动主题实践教学、恒定主题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通过互相支持、相互衔接的三大板块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既突出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性,又注重独特性,全面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时效性。

(一)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

所谓变动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时代特征、国家生活主题及“概论”的学科属性,“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3],确立每年社会实践教学的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教学主题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能够推动“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时代化、生活化,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年度社会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必须符合三个原则:其一,与国家生活主题密切相关,也即近期党和政府倡导、宣传的,攸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性、创新性、战略性思想、路线、政策;其二,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也即紧扣学科属性和特点,与“概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集中反映社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其三,与学生生活高度相关,也即是不宏观、不抽象,让大学生觉得熟悉、亲切,有参与的兴趣和期待。“概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最终确定本年度的社会实践主题,然后围绕该主题确立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操作规范、考核办法,并在对学生座谈访谈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比如,2014年“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主题可以是“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可以是社会调研。围绕该主题、结合“概论”课教学重点,可以设计一些体现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具有可操作性的调研方向或题目,鼓励学生以个体或者团队形式展开调研,并写作主题明确、著述规范、格式统一的调研报告。鼓励学生在调研报告中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形式。最终,通过变动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深化大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识,提高自己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另一方面,用中国梦构筑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学子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他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二)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

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本校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学校自身的历史传统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学历层次等,确立相对固定且有特色的社会实践主题,每年组织学生围绕该主题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所学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创造性,由专业老师带队,由具有创新意识、探索勇气、合作精神的学生组队参与。通过组织持续的恒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地方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区域生态保护、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品牌和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成果。要发挥恒定主题社会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注意:其一,主题必须是与国家战略相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体现他们自身的特长和价值;其二,角度、内容、方法等必须具有一定创新性,既有对以往工作的继承,又有新的推进和发展,体现所学有所用并且有所成;其三,成果必须有精品意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学术素养。比如,地处东北的高校,可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题,确立若干调研题目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区和政府管理部门,全面了解东北工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对策。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科特点,调查学科相关行业企业的情况,具体调查对象可以是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调查内容可以涵盖产业结构升级、清洁生产、企业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等。可以制定中长期调研计划,持续多年围绕该主题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研究,力争全面、深刻地反映调研对象,为地方决策提供服务。再如,有些高校在革命老区,可以以留住活历史为题,组织学生采访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参与者,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并结集出版。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精髓,更加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成果,更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根据“概论”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联系具有代表性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以及城市社区、新农村、现代企业等,设立“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可以增进他们的认知、增强他们的认同、升华他们的认识。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不能随意化,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名气越大越好,而应该是从“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要求出发,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典型性。企业、社区以及博物馆众多,不可能都挂牌作为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必须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其二,相关性。即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高度相关,能够通过对社会实践基地的参观、学习,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其三,互利性。既要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对教师研究、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也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扶持作用。

二、正确处理三组关系

发挥“概论”课“三板块”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作用,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三组关系。

(一)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关系

“概论”课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二者密切联系、互相补充。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的阐释和演绎,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基础;社会实践教学是理论的应用和拓展,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内涵,并运用其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是升华。二者统一于“概论”课教学过程中,推动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转化。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的是具体问题。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4]“概论”课体系宏大、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诸多内容,教师必须按照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原则,着力讲授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理论问题,做到“少而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深化学生对重点问题的认识,还必须在教学中将年度社会实践主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围绕其设计若干社会实践题目,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切身体验、深刻领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并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转变为对之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格、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教师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阐释该问题,教师可以搜集、整理各种资料,通过横向比较法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并通过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的形式分析出现差距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通过纵向比较法描述建国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进步,让他们领略到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成就,增强自豪感。与之相配合的是,在社会实践教学中,围绕该问题可以设计若干调研题目,指导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以及山川、田野等,通过所听、所看、所问、所想,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认知。

(二)处理好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

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概论”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目前,在高等学校中承担社会实践组织和管理工作的还有团委、学生处等学生组织。那么,二者的关系是什么呢?首先,二者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包括:第一,在目标上,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在内容上,都面向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生活,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覆盖农村、城市社区、企业、政府、博物馆、展览馆等多个层面;第三,在形式上,都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都以调研报告、考察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展现社会实践成果。然而,作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和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有不同之处。第一,性质不同。前者是课程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后者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二者不属于同一个范畴。第二,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通过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侧重于增强“三个自信”;后者主要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及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侧重于综合素养的提高。第三,管理方式不同。前者主要由任课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后者则主要是以学生自发的形式为主。第四,考核方式不同。前者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表现计入成绩,后者则是学生培养的一个环节,不以成绩计。明确了课程社会实践教学与学生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区别,“概论”课教师应该加强组织和管理,从源头的方案制定、过程中的协调指导到末端的考核评价,都要时刻注意把握“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和预期目标,在课程教学体系内彰显社会实践的价值。

(三)处理好教学方案设计与具体制度保障的关系

要保证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学方案必须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这是前提和基础。然而,要推动方案的有效实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实现社会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这是根本和核心。通过制度建设,统一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达成共识、凝聚力量、形成合力。制度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指令性制度,明确规定教师和学生的操作规范、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界定各自的职责、任务;第二类,禁令性制度,明确学生和教师不能违反的事项,比如学生直接抄袭他人的成果、教师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缺位,等;第三类:奖惩制度,明确针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机制,制定奖惩措施,激励和约束学生和教师的行为。

作者:刘建伟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