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类中药运用下儿科临床论文

2021-05-25 10804 儿科临床论文

1.芳香化湿止泻

湿为阴邪,最易侵犯脾胃,小儿脾常不足,加之伤风感寒饮冷,脾阳易为湿邪所困,常出现食欲不振、呕恶吐泻等,治以芳香化湿。郑州中医石栋湖用30余年效验方小儿伤风止泻饮治疗,处方组成:荆芥、防风、藿香、佩兰、苏梗、黄连、川椒、茯苓、泽泻组成。其中藿香、佩兰芳香化湿以醒脾止泻。运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治疗脾胃虚寒、脾肾阳虚、乳食积滞、外感寒湿、外感暑湿、久泻气虚、肝木克脾型小儿腹泻,处方用药均选用了藿香、香薷、白豆蔻、砂仁、陈皮、苍术、木香等芳香类药物,取其芳香不燥、化湿行滞之性,能使脾健胃和,用之最宜。是婴幼儿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尤以3岁内小儿更多见。刘永红用止泻散(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木香、白术、肉桂、干姜、砂仁等),藿香正气水调匀贴脐治疗虚寒性泄泻,每天换药1次,7次1个疗程,结果表明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82%.认为止泻散具有温中行气止泻之功,其大部分属芳香药可以通过透皮吸收,对胃肠功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而达到止泻目的。钱育寿倡“疏和运化”法治疗小儿脾胃病症,临床常选用藿梗、苏梗、砂仁、豆蔻、陈皮、木香等药,取其芳香化湿、理气调畅之功,治疗小儿呕吐、厌食、积滞、泄泻疗效满意。用于儿科脾胃系疾病最多的芳香中药当为木香,其气味芳香浓烈,尤擅行脾胃大肠之气滞,常配伍运用,如木香配黄连可愈痢疾、木香配砂仁止呕吐、木香配槟榔消积滞、木香配防风疗泄泻。江苏省名中医孙轶秋教授治疗小儿湿邪困脾之吐泻,常以藿香正气散加减,多以芳香化湿药物为主,配合健脾利湿之品。祖传十代儿科名医陈宜根主任喜用芳香化湿治疗小儿泄泻,脾虚挟滞之泄泻主方用参苓白术散,湿热滞肠之泄泻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均加入豆蔻、苍术和木香等芳香行气之品,外感风寒泄泻更是重用藿香、佩兰、豆蔻、苍术等芳香醒脾化湿之品,认为这类药物最能切中泄泻的病因病机,在小儿泄泻的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天津儿科名医李少川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肝炎主张首辨阴阳,对应从阳明论治,以芳香宣化,清利湿热为法,用藿朴夏苓汤化裁(藿香、佩兰、陈皮、茵陈、郁金)。

2.芳香解表

芳香中药多数轻扬升浮,可宣可散,故常用于儿科外感疾病的治疗。小儿低热综合症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该病可归属于温病范畴。病在上、中二焦,脾虚湿困为本,湿热蕴结为标。故治疗宜先清除低热,再调其脾运而收功,方用三仁汤加减,其中运用青蒿、藿香、豆蔻、石菖蒲、佩兰等芳香之品以芳香化湿,清利湿热,疏利气机。江苏省儿科名老中医金绍文教授治疗小儿发热颇有心得,其中一法为芳香宣化、分消利湿,若湿热为病,症见发热,初起有汗热不解,腹胀,便溏,舌腻,喜用藿香正气散加味,加入苏藿梗、佩兰叶、陈皮、薄荷等芳香宣化,往往奏效。用柴胡藿香汤治疗小儿暑湿发热40例,总有效率达95%.处方以芳香药物柴胡、藿香为君,又伍薄荷、陈皮、豆蔻等,取其芳香而醒脾化湿,脾健则湿浊自化,味香辛又能发表透肌,引湿邪从肌表而走,使湿去热化,则病自愈。

3.芳香理气

芳香类药物大多气香性温,味辛,善于行散,能理气、调中、散结。气机不畅,多责之于肝、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小儿所欲不遂,饥饱失宜等诸多因素影响脏腑气机运行,导致宣降疏泄失常而致病,治疗宜芳香理气。如用四花四香汤治疗小儿浅表性胃炎78例,总有效率为93.6%.该方由川朴花、扁豆花、代代花、金银花、广木香、藿香、丁香和茴香组成,有芳香健胃、温中理气散寒、止痛助运之功。

4.芳香醒脾

“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芳香药多入脾胃经,投其所喜,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醒脾开胃之功。故常用于小儿厌食证,以醒脾开胃,甘平调和为法,用藿香、丁香、佩兰、小茴香、豆蔻等芳香之品,取其醒脾化湿,甘平之性补而不滞,尤适小儿。由于芳香类中药多有透皮吸收作用,可借助药物芳香穿透之效,激发经气,促进消化故外用较多,临床用“厌食一贴灵”(大黄、槟榔、高良姜、白豆蔻、陈皮等)治疗小儿厌食症500例,总有效率达96.6%。小儿尿频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其以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最高,常因脾肾不足或湿热下注为病。盖因脾气升则健,小儿用药不宜过补,以免壅滞脾胃,气机不通,故治疗要重视芳香醒脾药的运用,在清利湿热的同时要顾护脾肾调养,常选用藿香、苏梗、苏叶、陈皮等芳香辛散之品,辟秽化浊,顺应脾胃的生理特点,使脾胃之气机调畅,运化功能正常。

5.芳香辟秽

芳香药物自古就有辟除秽浊疫疠之气,扶住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从而达到辟秽扶正,防病治病的目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多发病,占儿科门诊量60%以上,国内外都在积极探索其预防方法。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自1983年起通过对芳香类中药的分析筛选,将山柰、桂皮、砂仁、蔻仁、薄荷脑、冰片制成防感香袋,选取472名同年龄、同季节以及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健康状况都基本相似的儿童进行临床观察及部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佩戴防感香袋儿童上感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被试幼儿唾液中SIgA、血清IgA、IgG、IgM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防感香袋能够增强支气管粘膜抗细菌与病毒的能力。笔者选用苍术、艾叶、藿香等含挥发油成分、气味清香、抗菌力强的中药研制而成苍艾香薰油。研究证实,对多种致病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还能有效保护小鼠上呼吸道粘膜及粘膜免疫功能,且对呼吸道粘膜无刺激作用。并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杀菌率达86.2%,对培养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的空间消毒均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芳香开窍

石菖蒲、细辛、麝香、冰片等芳香开窍药具有辛香走窜、开窍醒神之效,临床常用于儿科急危重症的治疗。如以这类芳香开窍药组成的凉开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就具辛香辟秽,通窍开闭之功。《温病条辨》一书载有“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使邪随诸香一齐俱散也。”陈捷等治疗“支气管炎并中毒性脑病”3岁男性昏迷患儿,以石菖蒲、郁金、陈皮等为主的涤痰汤加减组方,配以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治疗,一月后神志转清,身凉体倦出院。

7.芳香解郁

“百病多生于郁”。芳香类药物以其特有的挥发油成分可通过吸入等方式作用影响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进而达到稳定情绪和改善记忆等。MasahiroToda等对30名学生进行复杂数学运算前后唾液中应激标记物皮质醇和嗜铬蛋白A含量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吸入薰衣草香气后唾液中的嗜铬蛋白A含量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学生无明显变化;皮质醇水平两组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论为熏衣草香气具有缓解压力的作用。笔者以苍术、艾叶等芳香药物为主制成的挥发油复方制剂,对儿童抑郁症、发作性睡病患者呈现可喜苗头。由此进行了基于fMRI成像技术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该制剂经鼻给药后,嗅球损毁的大鼠多处脑区静态脑功能活动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包括丘脑、感觉区、海马、扣带、小脑等;能升高嗅球损毁肺气虚大鼠模型脑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研究结果为芳香类药物运用于儿童抑郁症等以情绪低落,认知能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替代辅助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8.问题与展望

芳香类中药由于其气味芳香或含有挥发油成分,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开宣毛窍,具有芳香疏泄,宣散表邪,解除表证之功;以其善入脾经,投脾所喜,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运脾健胃,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醒脾开胃之功;以其行散走窜之势,宣泄郁滞,上达巅顶,透达九窍,又有通关开窍,苏醒神志,通利止痛之功;以其辟秽除疫之气,扶助正气,抵御邪气,达到辟秽扶正,防病治病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多数芳香类药物能刺激胃粘膜,促进胃液分泌,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强机体抵抗力,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其行气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消化道功能的调节;其开窍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芳香药物,气味浓烈,多属辛温之品,性燥而猛,若用之不当,易耗气伤阴,鉴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所患热病最多,故医家用芳香药物较为谨慎,或稍加几味,或是内服汤剂,或是外用辅疗,对其作用机理研究更显不足。笔者认为,小儿由于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肺常虚的生理特点,所患疾病以肺系、脾系以及心肝系疾病(神经精神类疾病)居多。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或脾胃虚弱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司,脾胃健旺,则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因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芳香之药,香气沁脾,善醒胃悦脾,化湿理气,切中病因病机,再者,未服其药,先闻其香,小儿易于接受,依从性好,故在临证治疗时只要把握好用法用量,巧以内服辅外用,每获良效,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聂坚 解宇环 陈柏君 熊磊 单位:云南中医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