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改革论文3篇
第一篇
1加强教学制度建设,构建教学管理运行系统
教学制度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也影响着教学管理运行系统的构建。第一,从高职院校看,要明确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落实好学分制和双证书制度,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考虑到我国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所以各专业教师要严格把控学生各学分的获得,防止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另外,还要完善双证书制度,即将学生的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获取相结合,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具备某一行业的准入门槛,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第二,从专业发展来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健全激励与考核机制,使高职学生的就业技能得到大幅度提高。每个专业都有其特点与要求,高职教师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一线企业家合力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推动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评估体系。第三,从实践教学看,要合理制定实习方案,引导学生向社会学习,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中。定岗实习是实践教学重要环节。许多高职教师往往不重视实习教学,有些教师甚至将实习教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形式,以至于实习教学的整体效果较差,这严重阻碍了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就业能力的提高。
2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将教学过程分为前、中、后三个主要阶段。一般而言,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组织教学、导入、巩固旧知识、讲练新内容、巩固新内容、小结、布置作业等七个阶段。教育管理者要对授课教师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管理,对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严格把关,防止出现教学随意化、灌输化现象。二是对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监控。教师的责任心主要包括教学态度、爱心、精神面貌等方面,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能力、教学重难点把握能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等,影响着高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教学水平因人而异,有的教师侧重于科研能力,有的教师侧重于知识的运用能力,不一而足。所以,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监控应该不断细化、量化,使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多元化管理,构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与评价系统
一是让多元主体参与教学质量控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让家长参与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从而提高教育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邀请企业家、专家学者、双师型教师与高职学生面对面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二是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转变过分注重结果评价的观念,促使教学做合一,从而全面评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以高职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为唯一评价标准,让高职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高职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政府部门、企业共同参与的结果。我们要全面认识高职教育的本质,正确分析高职教育改革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全面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康春艳 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但是由于各类职业教育为了自身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没能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缺少对社会需求调研的情况下,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和速度,导致出现了许多不和谐因素。
1.盲目追求本科办学模式
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认知度,不少高职院校把“专升本”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心,片面追求“专升本”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基本职业技能的培养。
2.缺乏对自身的科学定位
有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自身缺乏正确的定位,导致失去自身原有优势,发展模式被社会归类于“中转延伸型”或“本科压缩型”。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技能差、理论知识弱、就业门路窄,严重影响了报考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片面强调满足社会需求,忽视学生的就业愿望
高职院校要想发展,除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还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就业诉求。但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性以及人与社会复杂联系的一面,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学生期望值脱离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一是高校缺乏对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供给能力的认识,导致自身办学条件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结果导致学生难以得到实用知识,严重影响就业质量。二是由于过分重视自身优势,忽视学生需求,使得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缺乏统筹性,学生没有目标岗位的核心能力,出现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的情况。三是由于高职院校大多都采用单一标准人才质量观,因此在同一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质量标准下,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难以得到挖掘,形成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与高职人才教育单一化的矛盾。
4.毕业生就业难
由于高职院校片面追求社会就业需求而忽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片面强调技能的熟练,忽视学生实际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低下,专业知识欠缺,加之本科院校学生岗位竞争能力强等原因,使得“高职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困扰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而言,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利益主体方面的进行探讨:一是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就是高校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是可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做出贡献,满足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二是企业提高人才竞争能力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为企业“量身定制”出一批充分掌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三是学校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就是高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为市场提供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保证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真正提升高职的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在高职院校间的竞争力,从而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坚持以“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不仅充分掌握本专业的具体岗位能力,更能掌握基本的职业素养,保证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正把高职生培养得比本科生专业技能更强,动手能力更突出;比起中专生,具有更强理论功底的全面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针对社会需求的新情况,结合院校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真正使高职院校发展成为专业特色突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科学、服务质量优越的教育机构。其核心在于:一是学校要发挥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独特技能,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二是改革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在社会需求中强化专业性。
1.确定适度的高职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
要想使高职发展规模和速度达到最优模式,形成最合理结构,必须要使之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保持平衡。就地区来说,应该形成一个既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满足劳动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又对其它基础教育起到促进和协调作用的机制体系。就根本上来说,就是看办学规模是否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吻合。所谓“吻合”不是高校规模的扩大与经济的发展一一刻板对应的关系,而应该是高职院校经过主动去预测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来确立适宜的高职教育发展速度与规模,并规划出高职院校近期以及长远目标,避免发展的盲目性。
2.建立“产学合作”模式
“产学合作”中的“产”是指企业、产业界,而“学”则是指包括学校在内的科研机构,因此“产学机构”也叫“校企合作”或“产学研合作”。“产学合作”模式属于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它的运用不仅使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更明确,专业设置更具针对性、校外实习基地更具保障性,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还减轻了企业改革创新成本,增加企业发展潜力。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发达国家均采取了此类方法,并取得不错成效。例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课题制”、德国的“双元制”等。“产学合作”实际上就是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的合作关系。体现在:它使需求方成为供应方的投资者,实现需求和供应两者的统一。其合作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订单模式。这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人才供应模式。就是企业和高职院校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通过校企共同招生,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2)基地模式。即在校内条件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扩大就业网络,接纳学生就业的方式。
(3)证书模式。即企业通过运用自身资源引进国外相关的先进人才,对学生进行专项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核并取得相关证书的模式。
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方向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调整相对其他教育来说要频繁得多,因此,高职院校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适时跟踪市场,以最新的目标需求来确定专业方向。首先,要了解社会需求。高校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还是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难于找到合适的人才。这也反映了,学校在确立培养目标、设立专业时与社会的需求脱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具备敏锐的市场信息跟踪力,并将调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备案以及存档。其次,结合学校优势,确定专业方向。把握了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就意味着把握了办学的主动权。学校要做的就是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本身的优势和特色,调整和确定专业方向,同时做好教学的及时更新,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对各方面进行完善,保证专业建设的持久生命力。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要求我国高职院校的办校规模要以当地市场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产业的调整变化来确定重点长线专业。可以根据一个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设置,坚持以高频率、小批量的特点,设立社会急缺相关专业,培养社会短缺人才。此外还可以针对市场对人才能力的的多方面要求,采用将若干技术成分复杂的学科进行复合,再细分设置的科学分配方法。
5.建立综合性的高职课程体系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作为与现代行业职业变革密切相关的高职教育也应该考虑长远的社会需要,拓宽教学内容,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具有综合性和长远性特点。因此,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严格把关。除了基础性的内容外,还要保证教授的知识内容必须同现代接轨。这样,学生除了能接受到最基础的内容外,同时还可以接受更多动态性知识,掌握适应未来变化、具有应用潜力的知识和本领。要做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持续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除要考虑就业市场对岗位的需求,还必须要兼顾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从而做到真正在就业市场需求中,设置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根据能力,实行专业目标为导向的标准。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学生的职业目标,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这里就需要通过围绕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对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真正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第三,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可依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在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学校还可以参照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辅助学生考取反映其能力的相关职业技术等级证书,形成“双证书”的制度框架。“双证书”制度的出现是证书标准与课程设置形成的有机结合。第四,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学生实际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真正改变传统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的教学观念。
6.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保证人才质量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首先,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生素质拓展渠道。知识、能力、素质是社会对高职应用型人才的三个基本要求。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是知识追求的目标,而包含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人文以及科学素质等要素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不定时举办辩论会、知识竞赛、“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人人可参与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的第二课堂,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其次,打造需求导向的师资队伍团队。教师是教学质量以及教育办学特色的保障,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指导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从而提高实践能力;深化学校人事改革,制定教师考核标准;聘请高级专家学者等方法强化教授能力。最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高职院校的学生性质决定了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获得最佳效果。例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只担当毕业课题和要求的传达者、现场的经验指导者等角色,其它例如数据采样与分析、方案论证等过程均由学生自行采取行动进行研究,真正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对所学内容增加可靠性,成功完成学习任务。高等院校要想在众多的教育机构中保持长久生命力,就必须不断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这其中,办学质量的好坏,又取决于学校构建和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形式下,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升办学能力,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级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郭贵荣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目前高职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在突出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甚至规定了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所占据的时间比,如果不符合这个比例,就认为课堂是失败的。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实,在主体与主导这一关系定位中,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育人艺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其教育功能。在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身就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而目前存在的情况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起点比较低,学习的主动性比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这样一来,整个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这个时候就需要依靠教师充分发挥主导地位,课堂上徐徐善诱,实践上从简到难,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点,避免过多的理论知识,分层次地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心中的成就感,最终取得大部分学生的共鸣,从而来带动整个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令课堂形成良性互动,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学习兴趣也得以培养。
二、解决对策
1.从实际出发,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
(1)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针对办学条件不好的院校,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比如周边的企业,采取校企结合,学生金工实习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
(2)合理的课务安排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全部的理论知识,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响应教改的口号,几乎又是完全忽略了理论的学习,本着实践越多越好的目标,导致理论不扎实,实践也没上去。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把这些知识合理、恰当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课务时要做到教、学、做三方面的一体化,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优化课程布局,突出专业,并保证全方位发展。
2.提高和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教师是学校的一线工作者,是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影响和带动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需要“双师型”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对专业教师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比如采取进工厂锻炼,师徒结对等方式,不仅能让教师得到实践方面的锻炼,技能的积累,更能让教师了解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最先进的技术及生产设备等,使教师本身向科研实践一体化转变。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可以依托一些培训基地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3)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至今不能摆脱陈旧的教学思想,上课依旧是“填鸭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使教师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学不好,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情况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理解尊重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克服困难,积极要求上进。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心理需要,不要求学生惟命是从,允许他们有不同看法,充分发扬民主。另外作为教师本身,应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令自己的知识积淀更厚重。高职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认真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自身提高,拓宽知识面,及时充电,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职教育迅速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看到问题,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解决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出发,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实现灵活教学,努力完成符合自身条件的教学改革。
作者:耿晓伟 单位: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