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育生态学论文
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76年,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Cren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的概念,这标志着教育生态学的正式诞生。教育生态学是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它把教育和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和目标,把教育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探究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师不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通过对物质流的利用,对能量流与信息流的选择性传递摄取和智能流的富集,走向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放眼于教师的成长环境,探讨教师与其生长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考虑的是教师所处的生长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这一观点强调,应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关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社团、背景、合作和文化的教育生态取向,从文化、组织和制度层面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通过积极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重构、网络平台的搭建,为高校教师提供理想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一)根据教育生态基本规律制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教育生态规律是指依据生态学基本理念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其核心问题是把握教育生态平衡,从根本上揭示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实质,推进教育发展,形成从教育生态系统到群体、个体的竞争机制,促进协同进化和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这一基本规律启示我们,要从国家层面对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总体把握,从教育内外部平衡这一角度找准与国际先进高校之间的差距和问题,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出发,制定战略性、方向性明确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这种规划要力避宣示性的大而不当,要力避在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中其地位的无足轻重,要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和前瞻性。各高校要根据各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师资队伍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既为培训高校教师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也为高校教师自主提高、终身学习提供教材式的具体指导。这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千里之行”的基础。
(二)营造和谐、有利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
在教育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在一个动态的、宽广的教育生长环境中,重心放在教师与其所处的生长环境中各因素彼此间相互协调、融合和交互,以获得其专业上的成长、进步和成功。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要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关注教师与其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和影响,注重综合平衡,系统关注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使得教师积极、健康的成长。从教育生态学宏观的角度看,良好的氛围和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在肥沃的土壤中自由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减少自身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提高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外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谋求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给予更多的生态关怀,从资金投入、设备更新、教学条件、教师工作环境、教学环境、领导控制、奖励机制等方面大力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构建一个民主、和谐、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这是教师专业发展成败的基本条件,也是改善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和谐、健康、自由的教育生态环境能够使教师身心愉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三)遵循生态耐度定律,促进教师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耐度定律是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1911年,谢尔福德(Shelford)提出“耐度定律”(TheLawofTolerance)。他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必须要依赖一种复杂的条件全盘地存在。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只要对其中任何一项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量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即可出现上述后果。”[4]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存在耐受性问题。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当出现的影响因子超出耐受范围时,教育生态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就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和系统的失衡,造成教师对其环境的适应性障碍,从而产生不良的影响和消极的作用,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系统可持续的发展。虽然教师专业发展在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操之过急。在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教师自身成长的需求,把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限制因子转化为非限制因子,保证教师对教育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平衡。
(四)摆脱“花盆效应”的束缚,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寻求教师专业发展
“花盆效应”也是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人为的非自然的生态环境,在环境营造上有很大的可塑性,需要人为地创造适合其生存和生长的适宜环境。花盆内的个体或群体一旦离开其赖以生存的小生态环境,就很难维持其基本生存,更不用说持续发展了。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是开放的,这样才能实现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和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要摆脱“花盆效应”的局限性,寻找开放的、适宜自身发展的生存环境。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其根本原则就是摆脱各种束缚,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让教师在宽松、民主的环境和氛围中寻求自身专业发展。通过建立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团队之间、校际间和国际间高校的沟通与合作,开拓教师的视野,健全开放、自由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保持教育生态系统健康和谐发展,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强化整体效应,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规律和原理,教育生态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种行为的产生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教师决定着教育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起着沟通、协调的作用,肩负着保护教师生态位,创造适应教师发展环境的重任。教育生态学要求教师作为一个整体,需要全面地发展,而不能孤立地分割,进行单一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师专业发展要科学分析每位教师潜在资质、智能结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实践经验、兴趣爱好及缺点不足,既要拓展和优化教师发展的生态空间,更要考虑整个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团队建设、整体专业素质和未来发展方向。高校教师必须把握正确的教育生态观,强化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建设,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
作者:孙丽娟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5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