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树人论文网首页 > 期刊汇频道 > 心理学论文> 正文

高校课程设置心理学论文

2021-05-25 9769 心理学论文

一、心理学对高等学校课程的重要影响

(一)心理学为高校课程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教育界在树立教书育人目标的时候总会过多地参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因素,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课程的设置标准必然会发生偏斜。正如布鲁纳所说:“不顾教育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来论述教育学理论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是自甘浅薄,势必在社会上和教室里受到蔑视。”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高等教育的历史及现状过多地参照原有的价值取向,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必要的心理学依据。概括地讲,高等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首先是要与本国的历史、传统、当前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教育的期待相符合,也要在这几方面之间找准衔接的方式,用正确的行为方式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再者,就学生个体层面来说,应针对具体某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依照学生群体的整体情况,制定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心理学为高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如果高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规划的制定标准只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利益诉求,那么长此以往,这样的教育态势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和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考虑到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就是要根据特定教育阶段和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情况和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制定有利于他们全面接受知识的学习规划,选择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作为高等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重点体现在教材的编订方、学校课程设置的安排者和教学内容的实施者能够依据心理知识对这一过程加以改进,使之更能适应高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从不同的层面保证课程标准的恰当性和课程内容的适用性,并较为准确地预期学生经过课程学习以后的成效。因此,高校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内部身心结构相适应,让二者之间达成的统一协调运动,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

二、高校课程设置与心理学理论的结合策略

高等教育阶段,依然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方略,讲求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重视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从加强课程设置和活动管理的方面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以人的心理结构为依据,注重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顺序性

学生的身心有其内在的独立特点,教育不能改变其固有的结构和形式,只能在顺应这些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出更加有利的学习条件,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学生在知识获取、经验增长和素质提高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争取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思维、善于发现、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为此,在高等教育的课程制定方面,首先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尽可能选取那些与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一致,一般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在经过教师指导后、学生凭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可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得以解决的东西作为课程内容。其次,知识的逻辑顺序对学生的接受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灵活呈现课程,合理安排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木课程的比例,发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不同功效,并注意各门课程的相互协调,整体优化课程结构。

(二)重视专业教育的“厚基础”,提倡通识教育的“宽口径”

高等教育不仅重视培养专业领域内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强调在训练专业技能之余,对学生进行涵盖多个方面的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是为了将广大学生在学科范围上加以区分,让他们在几年学习之后能学有所专。精细化的专业设置是为了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专门人才,达到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目的。通识教育是为了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从知识教育的立场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为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涯、适应社会发展奠定综合基础。做到专业教育上的“厚基础”和通识教育上的“宽口径”,必须将学生整体作为参照对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处理好课程内容的容量和含量之间的矛盾。专业课程的设置要讲究质高含金量,在“厚基础”有保障的情况下再寻求更宽广的范围。与之相对应,在大众知识的普及方面,在范围的宽广度上的要求要严于对厚度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的试行阶段,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加强基础教学,合理划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重。还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发现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淡化专业课程的内容比例,扩大综合课程的开展范围

长时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而且单一的学习内容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鉴于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状况,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做好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的搭配,做到渐进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寓心理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应放大综合门类课程的比例,使其与专业课程的学习交叉进行,有效保留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并且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改善他们现有的知识结构。

(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高校应大幅度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

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能动性,因为教育目的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斗志,让他们自愿投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去。在确定和组织课程内容时,应考虑如何发挥各种认识因素的作用,做到内容与目的、科学与兴趣、知识与能力三个方面的统一。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在学习内容、指导教师的选择上给他们留出自主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人格权利的尊重,这对保护他们的个性自由是极为有利的,也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他们学习的自由,提高了他们学习的情愿度。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良好的情意状态。

作者:潘秋勤 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期刊汇频道
树人论文网是正规的发表支持服务网站.主要从事国内外期刊论文、国内外教著学术支持服务。
  • 27973 文章总数
  • 16855论文总数
  • 11121期刊总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