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满足教学要求
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与教学相融合,满足教学要求。社会实践为课堂教学传递真实的反馈信息,补充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脱离或滞后的现状,促进学校与教师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4]。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把社会实践融入高职教育的培养体系,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二)注重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更加注重社会和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一方面,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社会实践的本质。高职学生学习知识不能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通过企业实训、“三下乡”、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企业人”,使高职学生适应并服务于企业。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应企业具体岗位要求,使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工作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实践,学生才能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途径的思考
(一)开展专业实践
拓宽专业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高职院校注重组织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一方面,通过学习参观、人物访谈等形式,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活动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学生深入企业、公司、车间、社区等,走访企业高管、劳动模范、行业能手、道德楷模等,了解社会、了解基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奉献青春;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生产调研、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二)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入企业,使企业参与育人的全过程,强调企业与学校紧密配合、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学机制,使企业在高职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5]。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处在初级阶段,即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这就使企业仅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与育人环节相脱节,实践效果欠佳。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让企业全程参与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共同制定社会实践实施计划和方案,使企业将其未来发展、人才需求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增强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挖掘校企双方合作的潜力,实现校企“无缝链接”,使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三)加强基地建设
稳定的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选择社会实践基地,打一枪换一炮是行不通的,只有建立起稳定的实践基地才能将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社会实践基地的开辟与建设,本着慎重选择、重在建设、双方受益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服务。一是积极探索社会实践新模式。变单一型基地为多样型基地,积极探索合作互利式、订单式(招生与招工一体,实习与就业一体)、业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的专业业务关系)、社会式(由地方政府牵头,各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综合性实践基地)等多种社会实践模式,不断深化合作内涵,增加实践基地活力,增强实践基地的稳定性[6]。二是工学结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特别是将工厂、企业等作为社会实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基地成为学校科研、教学的重要平台,学校依托基地充分发挥辐射作用。整合优势资源,由基地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专业的全程指导。使学生受到锻炼,企业得到收益。长期坚持,实现双赢。三是通过顶岗实习,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快速适应职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搭建平台,建立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作者:吴轲威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本文html链接: http://www.istpei.com/qkh/49929.html